【摘要】介绍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特点。分析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即教师课程思政认识不足,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充分,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在此基础上,在教材创新、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意在为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学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改革已向核心素养时代迈进,基础教育英语培养目标开始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向核心素养能力转变(王蔷2022)。这一转变预示了不仅教育理念和目标要发生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标准》中阐述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是英语课程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其宗旨是实现课程育人。《课程标准》强调深度学习,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重视学生能力提升与责任意识塑造,为此,提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英语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能发挥英语课程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即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小学英语教育阶段是英语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在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理念是英语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价值的关键,对国家新时代高质量英语人才需求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主要学科之一,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要对思政建设作出积极响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做好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并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发挥英语课程的协同作用。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在这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品质培养及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影响。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环境,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各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上要自然融入思政内容,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基于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隐性特征,中小学英语教师应思考如何在实现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的同时,向学生自然呈现思政内容,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近年来,在国家课程思政教育大环境下,学者就如何实施英语课程思政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是,有关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学段,针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较少。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重视语言文化知识的习得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仍以语言学习的工具性为主要目标。现有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远远达不到国家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科学、高效的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认识是思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缺乏思政意识,对英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英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认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操练,较少关注语言背后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因而,教师并不重视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意识淡薄,加上教学考核任务繁重和教学时间有限,很少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另外,大多数教师缺乏思政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思政素养不高,缺少课程思政知识学习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的机会,挖掘和自然融入思政素材的能力不足,难以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或思政内容融入生硬机械,东拼西凑,课堂导入设计、教学方法单一等,致使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充分
教材是教师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源泉。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是否具有精准而系统的思政元素将影响课程育人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不容乐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英语教材中适宜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并不完善,系统性、连贯性不强,不利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内隐的育人元素,现有教学素材中思政内容的挖掘缺乏深度和广度,思政元素不充分,不利于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内容体现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较多,虽然补充了中国元素的思政素材,但并不充分,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另外,有些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时效性差,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思政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其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品格,使其树立为建设更加繁荣的社会主义而努力的崇高理想(李晨2021)。
(三)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
2019年,国家提出整体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要求,使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尝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践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但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英语教学中思政内容的融入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思政元素融入频率不高。教师进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动性不强,思政内容教学随意,未结合课程内容设定明确的思政学习目标。其二,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不自然,融入方式生硬、牵强,教师不能灵活、自然地在教学中输入思政内容,无法做到语言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无缝连接。其三,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深挖教材思政元素和熟练运用英语联系生活拓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在实践中,思政内容的融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无法做到深度融合,导致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情况不尽如人意。
三、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与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英语教育是国家培养德才兼备英语人才的现实需求。在国家课程思政教育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思政不容忽视。
(一)创新教材设计
尽管有不少中小学英语教师已意识到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时限、自身精力、能力等因素,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把握思政元素,导致思政内容融入英语教学存在困难。有鉴于这些现实问题,更新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创新教材设计尤为重要。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开展课程教学的必要元件,除了承载着学生必学的教学内容外,还具有塑造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作用(王伟、肖龙海2021)。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材在语言素材的选择上有所改进,教材内容渗透了一定的思政元素和中国元素。除此之外,在教材编写与选材上还应结合时代需求,增添体现正向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思政内容,在保证教材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方向性,将思政素材自然融入语言学习,而不是生硬地植入英语课程,从而利用其丰富的育人内涵实现“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融合性教材设计。
(二)赋能教师
创新中小学英语教材设计就要做好教材编写的顶层设计,这是教师开展系统性、整体化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实现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基本保证。这需要广大英语教育界专家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结合各学段英语教学的不同特点及各阶段思政教育规律,为中小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出多元化的英语教材,以促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是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但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程思政意识,还要求其具备结合课程内容开展思政教学的能力。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经验丰富,但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把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具有成效,在于是否具备能理解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黄国文、肖琼2021)。面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问题,英语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丰富思政理论知识,思考并研究如何把思政内容融入英语课程教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精准教学。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相关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获得系统、具体、细化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向教学名师学习,现场观摩优秀示范课程,与思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集思广益。各学校可组织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研结合。另外,除了开展课程思政教研与反思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用英语开展思政教学的能力,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思政教学效果。
(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研究发现,英语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素材的深入挖掘,在课堂上呈现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思政元素相当不足或者尚浅。教师易于引导学生学习并思考教材中涉及的显性思政内容,而较少涉及和深挖语言中隐性思政元素。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语言为媒介,发挥英语课程独特的思政育人优势,挖掘教材中多元的育人元素,达成显性英语学习和隐性思政教育的双重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富有成效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
要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应注重选取思想道德和文化价值丰富的语言内容、能彰显思想性和人文性的语料作为教学内容(黄慧、谷志香2022)。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会提炼英语学习素材,融合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思想品德,培养其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除了深挖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外,还要不断拓展思政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融入典型的思政教育素材,渗透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学习资源。例如,用英语呈现当地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及重大事件等,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使其树立自信心、自豪感。
(四)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设计能力
英语课程思政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具体的学习体验中实现价值塑造,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接受思政的浸润(胡杰辉2021)。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扎根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设计是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环节。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学科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展开。但在课程思政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与教材的思政内涵,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郭薇、骆莲莲2021)。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勇于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主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思政理念渗透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之中,将思政精髓融入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目标。
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显性特征不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强调融合性、潜隐性、自然性和暗示性,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语言学习,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思政熏陶。育德于无形,寓教于无声,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固着于学生语言知识获取和语言能力提升的认知发展过程,使其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接受思政养分的浸润。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抓住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巧妙地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提升思政教学设计能力上,教师要不断提升英语学科素养,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接受思政教学指导,准确把握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教师要重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创新教学设计,在实现对其价值塑造的同时,达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目标。
结语
《课程标准》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正向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聚焦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强调课程育人。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关键时期。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人才培养要求下,中小学英语课程实现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对推动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满足新时代全面发展英语人才培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赋予英语教师更高的使命和更大的责任,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教师、教材和教法,构建英语课程思政统一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促进英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当前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不断努力,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思政具体教学实践,提高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实现英语学科育才育人的目标。
引用文献
郭薇,骆莲莲.2021.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聚焦首届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J].外语与翻译,(3):77-82.
胡杰辉.2021.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53-59.
黄国文,肖琼.2021.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1,10-16.
黄慧,谷志香.2022.推进大中小学外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05(004).
李晨.2021.大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教材编写衔接研究[J].大学,(31):41-44.
王蔷.2022.课程实施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5):3-11,19.
王伟,肖龙海.2021.中小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9):55-5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