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德育是自古至今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作为国家中坚力量发展的大学生们更要深刻意识到道德教育对个人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反复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养成优秀的道德素质,努力奋斗,做新时代下的弄潮儿。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背景,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大学生德育现状,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阮一波,李利辉.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2):146-148.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迎来新的使命及新的要求。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也迎来新的课题,新的课题也将迎来新的挑战。新时代大学生德育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目标与任务而不断展开,进而促进大学生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教书育人德育为先,让新时代大学生先成人,再成才。高校要秉承习近平提出的“扣扣子”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这个大梦想联系在一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奋斗,勇做新时代中的弄潮儿。
一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是实现国家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新生代大学生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中国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也曾这样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最终要由一代代青年完成,而大学生又是青年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主力军。
其次,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道德教育。换句话说,在中国,道德与政治一直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优秀的道德教育推动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反过来,新时代新思想的社会也推动着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道德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之中,潜移默化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出来。古人曾将其概括为儒、道、佛三家,简而言之,宗教中的很多的道理都是德育的化身,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德才兼备。德育早已经以其独特的方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心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过长期的努力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大环境下,我们要将德育与十九大精神紧紧联系起来,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应是有自信的,斗志昂扬的。在新时代的道德教育问题上,青年依然是重点教育对象,大学生的德育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高校是新时代培育人才的摇篮,以德育人不仅是学校的育人标准,又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更能有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最后,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大学期间,正是塑造一个人三观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正是向社会接轨,向社会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全面了解社会,但是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看待问题时会出现片面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所以,在大学时期,学生不仅应学会如何做学问,更要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中国的国际威望。
二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
我国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层面也逐步引起重视。在此环境下,一方面,我国迎来世界各国的文化挑战。积极的文化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民精神境界以及德育的提高。但是,有些国家借此机会诋毁我国,制造虚假言论,干扰人民视线,特别是干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破坏我国内部稳定。另一方面,我国进入深水区改革,触及到一些个人及团体的利益,游走在道德法律边缘,在此复杂的环境下,主流意识与非主流价值观念交织重叠,先进的与落后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德育观念产生一定冲击,容易扭曲对德育的正确观点。
(二)教育大众化问题显现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为国家培育人才的需要。随着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也迎来新的挑战。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任务需进一步加强落实。高校扩招后,学生类型也更加多样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状况、甚至不同年龄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开展学生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仍然十分严峻。
(三)新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
在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发展势头迅猛。网络好似双刃剑,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挑战。首先,网络具有便捷性特点,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互联网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就像依赖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些大学生每天除了订外卖下楼取餐外,基本都不会走出寝室楼,每天得过且过,缺乏朝气活力,甚至消极度日。
其次,网络有开放性特点。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快速获取信息。但另一方面,一些低俗的、不良的信息传播到大学生身边,一些学生经受不住诱惑,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伤害。比如校园借贷事件层出不穷,明辨是非能力差的大学生在道德这个分叉路口,则做了错误的选择,追悔莫及。
最后,网络还有虚拟性的特点。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脱离于现实生活,沉溺于自己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严重者还会导致人格发生扭曲,异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四)大学生对法律与道德存在着模认识或误解
虽然大部分“90后”学生能正确理解社会公德或日常法律问题,但在面对较复杂的情境时,他们可能作出不当的判断。一般而言,这些复杂的情境糅杂着情与理、德与法等因素。但传统德法相分、重德轻法的教育思路,往往强调了行为的道德性质,忽视它同时也纳入法律约束的范畴,造成了学生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出现偏狭的理解。
(五)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太多的溺爱,在校园集体生活中,认为一切都要以自己为中心,丝毫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一些学校的投毒事件,打架斗殴事件都由此而产生。在平时生活当中,还有一些学生自身生活习惯太差,黑白时间颠倒,晚上不休息,早上睡懒觉,时差完全颠倒,甚至出现赖床旷课现象,不仅影响自己身心健康还打扰到其他室友的休息。在课堂上,随意玩手机,更有甚者不听老师善意的提醒,反而顶撞甚至报复老师。有新闻报道,有学生把老师善意的提醒当做唠叨,用刀刺死了自己的老师。因此一些人认为老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好职业转变为高危职业。大学生自身德育修养意识有待提高,值得每个大学生深刻反思。
三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理念,用侵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重大学价值理念来滋养大学校园文化。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形成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依托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直至思想观念。
(二)高校逐步实现精英教育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其次,实现各学科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知识大学生众多课程中的一门,为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就必须将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中去。大学生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必先要学会做人,只要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育人的使命。
最后,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也不是一场放松减压的游戏,更不是作秀给其他人看。而是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也将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解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也有利于让13亿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征程向前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幸福启航奠定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环境
同学校教育环境相比较,新媒体比学校环境更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新媒体还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政治信仰等。因此更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始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新时代条件下,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表及里,要让道德思想深深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
一方面,优化新媒体环境。在网络便捷的今天,网络空间环境更要严格监管,网络中传播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不断在挑战德育的底线,相关部门应该规范上网场所,净化德育网络环境。还可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开设有关思想道德建设有关的专题,例如2017年播出的纪录片《榜样》、《一带一路》、《将改革进行到底》等栏目,都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历史进程以及思想教育的转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动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对于道德极度败坏之人得到法律的制裁,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也为人民提供一份保障,在关键时刻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一方面,高校可开设法律课程,整合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理清道德和法律的辩证关系。教师可借助专题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法,说明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各新闻媒体也要积极宣传法律,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大学生在坚守法律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道德修养。
(五)大学生自身提高对道德的认识
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已经接受了一定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教育,但道德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更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日常行为生活中逐渐规范化。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时刻反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为中国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时刻有紧迫感,不能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己,要学会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也是实现我们中国梦这个大目标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家人的一言一行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乐观的心态、爽朗的性格、敏锐的头脑、日常的表现都离不开家长的精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十分重视家风家训,在春节期间,习总书记更是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一段陪伴妈妈的视频在获得很高的点击率,赢得了人民的赞赏,不管我们走到何处,职位多高,赚了多少钱,都不能忘记做人的本分,不能忘记一脉相承的家风。事实上,每一个家庭家训的制定并不是去考验这家人的学历有多高,知识储备量有多么大,而是要求每个人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它无关金钱与学历。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十分重视家风,重视家教,重视个人修养,重视传承优良的家风。在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更是有众多的经典作品,比如《弟子规》、《傅雷家书》、《诫子书》。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家的家风都有各具一格,优秀的家风都一定是在符合社会主义到的观念之上,并在其基础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推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向前发展。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大学生们,不仅要在学校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家风的传承。家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风可以是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可以是孝顺父母,可以是真心对待朋友,可以是尊重老师,可以是关爱同学,可以是勤劳勇敢。家风的树立不是以金钱作为指向标,也不需要富丽堂皇的外部建设,而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富足。
四结语
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最重要的地方,今日新时代的大学生将会是明日社会的建设者,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征程。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中,大学生的德育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关系到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值得大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栗战书.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7-11-09.
[4]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17-11-06.
[5]中国共产党党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