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的意义,然后以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为例,提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路径,最后总结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成效,其中培养路径包括按照“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融合,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将技能比赛要求、规程和逻辑融入课程教学;实行“课证”融通,对接企业行业标准开展“1+X”证书教学;等等。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央实施了众多重大项目,推出了一批改革试点,出台了一批扶持政策,以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中*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中中*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机制,需要结合实际生产和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建立模块化和系统化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实操能力叫。这标志着现代学徒制与“岗课赛证”融通已逐渐成为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的关键措施”。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面向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融通是将职业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比赛竞技和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者都强调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在前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和互相成就的效能。基于此,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成果如下所示。
一、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然而,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将现代学徒制引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岗课赛证”融通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岗位实践、课程学习、技能比赛和技能证书获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同时,这种模式也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了产教融合的进程。具体来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的意义如下。首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岗位实践、课程教学、证书认证、技能比赛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岗课赛证”融通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个体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空间。从课程学习到通过岗位实践、参加比赛获得经验,再到获取相应的证书,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以推动个体全面发展。最后,促进产教融合。在这种模式之下,学校和企业可以共享彼此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实践经验,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和竞赛活动等,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这种深度合作可以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概言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新型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产教融合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路径
自2018年至今,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连续多年与厦门一些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采用“1+0.5+0.5+0.5+0.5”的“五段进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5]。2019年,本专业又成功申请了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的“1+X”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试点。在此背景下,我校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并实施了“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校以电商企业中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真实场景活动空间”的岗位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真项目、活知识”的智慧课程教学资源,将真实的项目引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并把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做成课程教学资源,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了一支“能实践、会教学”的教师队伍,他们既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此外,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采用了“真任务分岗位”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分解为不同的岗位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进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这种模式采用“产出导向、多元全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实际产出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自评等,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要素的整合,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五教合一”的“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模式。这种模式将实践教学、课程学习、技能比赛、技能证书获取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学生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一)按照“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融合,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走访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区域内电商企业,以及进行实习生座谈、毕业生回访、职教桥大数据调查等方式了解电商企业内中职生就业岗位情况。职教桥专业调研机构利用大数据对目前泉州市电子商务企业面向中职生的招聘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得出电子商务专业岗位需求主要包括网店客服、网店美工专员、网店运营助理、网店直播专员等。
综合岗位需求,校企共同梳理以上岗位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岗位工作任务倒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方式,将工作任务课程化,按照“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的原则,构建“专业基础课+岗位工作模块课+行业应用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网店运营基础、电子商务文案策划、网店客户服务、图形图像处理、拍摄基础等课程,这些服务于全部岗位或某几个岗位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6];岗位模块课包括短视频制作、直播销售、网店装修、网店运营等课程,是针对岗位群的核心课程,并且与“X”相关证书融通,旨在培养学生针对相关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行业应用实践课包括泉州非遗短视频策划与运营、泉州特产直播策划与运营、泉州特产网店运营等课程,为紧密融合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地方优势产业及学校特色专业,打造行业应用实践模块,助力学生洞悉未来电商及相关行业的就业前景。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教师重构了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解决了课程体系与岗位脱节的问题,能够贴合岗位需求,进阶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使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大幅提升,更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二)将技能比赛要求、规程和逻辑融入课程教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运营赛项对推
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为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力量培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了改革参照。在实际教学中,将课程教学与比赛对接可以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教师首先要根据竞赛规程、竞赛内容及技能竞赛成绩评价标准来设计和制定项目化课程任务和标准,其次要对竞赛内容进行细致的知识点分解和分类,最后要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此外,教师还要依据大赛规则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行业标准和规范能够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训环节,使技能教学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素质的评价,同时增加效率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实际操作指标,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评价中过于依赖主观评价和理论考核的不足。例如,在电子商务运营实训平台竞赛任务中,应综合考查学生网店客服、网店装修、网店直播和网店运营四个模块的能力,这些能力正好与现代学徒制网店运营方向企业要求的岗位能力相匹配,故而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上述模块涉及的所有技能知识点都纳入日常教学和集训范围,并促使集训成为常态化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掌握核心专业技能。
(三)实行“课证”融通,对接企业行业标准开展“1+X”证书教学
实施“课证”融通,教师、教法、教学环境等会发生全方位改变。实施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教法要采用“工作工程系统化”中的项目教学法,教学要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训环境中展开。
1.“课证”融通模式。目前,“1”和“X”相对独立,知识点、技能点的联系不够密切。因此,结合学校专业现状,要选择对原有体系冲击小、可实施性高的“课证”融通模式。首先我校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对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深入分析现有课程中与该证书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占比情况。基于分析结果,确定了需要进行融通的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网店运营推广的职业技能,并根据现有课程内容与证书所含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的重合情况,确定了免修、补修和新增三类课程。
2.“课证”融通实施。“课证”融通的核心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中职学生总体而言自控力、学习能力和动机相对较弱,但动手能力特别强。因此在基于“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为目的,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具体而言,这一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课前,依照企业岗位标准和“1+X”证书标准,理实结合,依托“1+X”实训平台和企业真实项目,对岗位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发布,并配备微课,要求学生观看。课中,带领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分析任务背景、进行任务操作及完成任务思考,其间,由双导师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超星学习平台实施课堂互动、测验等,使学生学会经营店铺数据分析,掌握网店基础操作、网店装修、网店客服、网店运营及网店直播等全链条岗位技能。课后,发布店铺实战运营练习,要求学生通过运营真实企业店铺,提高运营能力。此外,教师要注意将思政元素、劳动素养等融入教学过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条文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开展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的教学评价
针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较为片面,无法全面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笔者优化了考核评价方案,从过程性评价、岗位能力评价、素养评价三个维度考核学生,如表1所示,既考查专业技能,又考查职业素养[7]。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成效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使其具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五教”为支撑,将教学场所、教学资源、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工作任务融合,推进了“岗课赛证”融通,创新实践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一)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带动教学资源开发
为了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完善网店运营推广相关课程标准。专业分批次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学习考核并获取相应的证书,两年内获取“网店运营推广”证书及考评员证书的达14人(初级8人、中级3人、高级3人)。同时,结合技能大赛和相关岗位需求,重构教学模块,更新教学资源。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接岗位需求和专业特色,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基础,结合鸿科经纬云课程平台,搭建了完整的在线学习平台体系,支持PC、手机等客户端访问,具备课程管理、单元学习、答疑讨论等功能,涵盖教学微课、案例视频、实操讲解视频、教学动画、实训任务与答案等资源。另外,面对中职学生较为薄弱的基础能力和考证技巧,开发了“常态教学”“临战备考”两类教学资源,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示范性课程包2个,自编试题集60多份,录制微课教学视频65个,累计教学大数据4 000多条。
(二)学生技能提升成效显著
共有3批次150名通过“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模式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其参加“1+X”网店运营推广初级证书考试,通过率为100%。近三年,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下的多个学生团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技能赛项,获得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和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参加福建省“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获得“电子商务技能”赛项一等奖、“新媒体直播”赛项一等奖和“互联网营销选品员”赛项三等奖。
(三)深度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满意度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加快了学徒工的职业发展速度,提升了学徒的就业力[8]。部分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校约有90%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被成功地聘为合作企业的员工。在实习期间,许多学徒平均每月可以获得3 800元的薪资,远远超过其他学校电商专业毕业生3 000元的平均薪酬,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迅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他们的平均月薪已经超过6 500元。
总之,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基于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9]。继续深化“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模式,需要进一步明晰其基本理念、内容要素,一体化设计“对接整合、重构再造、转换转化”融通机制,从而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下一步,学校将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建好用好实训基地,建立“1+X”证书试点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技能竞赛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等;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精细化,将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相融合,推动电子商务网店运营技能融入更多专业课程体系,坚持德技并修,为电商行业发展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输送更多人才[10]。同时,学校也将在各群体中加强宣传,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并持续深化“三教”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探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
[2]李雪辉.发挥技工院校基础作用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培训,2022(12):23-24.
[3]吕伟.粤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困局研究:以韶关市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10):212-215.
[4]卜天然,黄飞.职业院校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路与途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70-72.
[5]易耀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五段进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为例[J].教师,2023(7):126-128.
[6]史记征,谭劲松.1+X证书制度下无线传感网技术课程教学刍议[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13):31-33.
[7]邓荣,谢莎莎,崔晓慧.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内涵式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2(9):149-151.
[8]李亚琦,蒋沁燕.基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管理机制研究: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22,41(9):144-146,156.
[9]廖继东,汤晓乐.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西青年,2023(11):151-153.
[10]涂佳.“1+X”制度下“网络营销”课程诊改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1(12):142-14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