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下,积极进行音乐学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资源及技术支持,对促进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均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文章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从实践经验出发,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两者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音乐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们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方法,以不断推动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真正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局限性,为音乐课堂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入探索音乐学科和信息技术融合的路径,打造高效音乐课堂。
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美育的重要载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重点[2]。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强调音乐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具体而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审美感知。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优秀的音乐不仅能够愉悦人的心灵,还可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以及情感美,逐步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
第二,艺术表现。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艺术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来展现,因此,艺术表现能力也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简单来说,艺术表现指的是学生用唱歌、演奏、肢体动作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过程,是学生音乐理解能力、艺术展示能力的体现。
第三,创意实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学科教学均应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音乐学科同样如此。所谓创意实践能力,即学生从音乐作品出发,基于自身对音乐节奏及情感内涵的理解,对音乐内容、旋律进行创编的能力,是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
第四,文化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听觉享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文化的熏陶。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所谓文化理解,即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是其理解音乐作品真谛及其内涵的重要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将其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对丰富音乐教学形式及内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都属于人的智能范畴,“音乐智能”是个体感受音乐、辨别音乐、表达音乐的能力,而“空间智能”则是个体对线条、色彩、形状的感受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图谱、视频、动画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弥补传统音乐教学中“音乐智能”呈现方面的不足。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联合听觉与视觉的优势,使学生实现感受、辨别、表达与线条、色彩、形状的融合,这对于提升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多元智能理论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3]。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理想学习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引导学生学习具有浓厚文化底蕴或其他民族、异国风情的歌曲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及风土人情,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审美感知素养等。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学科的融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如何唱歌,更要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理解抽象的情感和事物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将音乐的情感和内涵灌输给学生,就不利于他们体会、理解音乐作品,甚至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他们对音乐学科的整体学习兴趣,从而无法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助力。教师可通过符合小学生思维模式的图文、视频、动画等方式来呈现音乐作品,实现听觉与视觉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及内涵,从而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进而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4]。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鸿雁》这首作品时,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改变传统的“听范唱、讲内容、教学唱”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蒙语版《鸿雁》的视频片段,以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内容、欣赏音乐旋律的过程中对这首歌曲的意境及其所呈现出的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形成初步的感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内容,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为学生拓展蒙古族的相关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对音乐内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充分感受作品中所展现的旋律美、文化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及目标。音乐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和节日、文学、美术、礼教等文化元素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不同,其传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同时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情感表达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要想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教师就必须增加对音乐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分析。此时,教师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进而实现对学生音乐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5]。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美丽的家乡》这首作品时,考虑到学生接触的民歌较少,对民歌的了解有限,此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北方民歌的特点用口头讲解的方式灌输给学生,那么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这首作品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初步了解歌曲中所描绘的家乡美景。之后,教师还可以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达斡尔族的服饰特点、饮食特点、生活环境、特色活动等,将当地的民风民俗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歌曲创作的文化背景,从而深刻理解和感受北方民歌的豪放和粗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歌曲背景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拓展歌剧《傲蕾·一兰》的相关片段,并讲解傲蕾·一兰的英勇事迹,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达斡尔族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他们接触和了解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了解得不够深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单靠照本宣科式的口头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实现对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即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有意识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教师可采用对比聆听的方式展开教学,即通过将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作品在音乐旋律、节奏、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异同,以此来增加学生对音乐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实现对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6]。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美丽的家乡》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美丽的家乡》和《茉莉花》这两首歌曲的音乐视频,让学生聆听并对比这两首音乐作品的旋律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两首音乐作品中,哪一首属于北方音乐?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将两首音乐的内容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通过打节拍的方式分别为这两首音乐伴奏,为学生提供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的机会,进而通过视听结合、对比聆听、伴奏表达等方式实现对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音乐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音乐学科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听、唱、演、奏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创意实践能力的发展[7]。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祝愿歌》时,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了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之后,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的相关音频与视频,以加深学生对歌曲中欢快情绪的体会。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节奏、内容等自主设计肢体动作,并在视频和音乐旋律的引领下进行动作表演,从而实现视听与肢体动作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多感官参与的机会。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创编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实现对学生音乐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的推进使得音乐学科备受关注。小学音乐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以进一步丰富音乐学科的教学形式,拓展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提升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沈国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25):55-56.
[2]魏思源.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李璐璐.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6):139-141.
[4]俞歆杰.单元视域下小学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以沪教版五年级《深深的祝福》单元为例[J].教育参考,2022(4):84-89.
[5]席恒,周佳春.技艺相融跨界学习:音乐学科基于现代媒体终端技术的创意实践单元探索[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11):68-75.
[6]黄冠.打造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新空间:小学音乐“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14):33-34.
[7]黄蕊.教智融合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6):27-2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