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创新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6 11:39: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目标导向,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进一步要求。教师应在新课标背景下,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大单元教学,提升教学创新性,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教学相长。本文立足优化预习、设计专题、创设情境、思维引导、信息技术五个环节,探究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创新性策略,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能改变传统单一课时教学的低效局面。大单元教学是以新课标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整、设计、实施的过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立足实际学情,基于新课标开展,具有整体性、实践性特点,重视学生学习的递进性和进阶性,而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影响。为此,教师应不断创新大单元教学形式,优化学生的认知状态,利用数学实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践行新课标的理念。
 
  一、优化预习环节,明确单元目标
 
  预习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前提,能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内容,对学生的预习环节进行优化,立足单元内知识的逻辑联系,整合多元化知识,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明确学习重难点,建构具有衔接性的单元知识脉络,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果完成后续的单元学习,以此提高大单元教学的创新性。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提炼重难点知识,设计“运算的秘密”预习任务,将本单元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以优化预习环节,明确单元目标。教师可以设计预习思考题:“两辆小轿车相向而行,分别从甲地和乙地出发。甲地开出的小轿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地开出的小轿车每小时行65千米。在行驶两个小时后,两辆小轿车相遇,请问甲地和乙地之间相距多远?”此问题作为预习材料衔接本单元的重点知识,使学生明白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是重点。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法则,为大单元教学奠定基础。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回顾,使学生推理出混合运算的规律,进而掌握本单元重难点知识的分布情况。教师再解释单元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同时明确了学习重难点。“混合运算”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为:(1)符号意识:认识并使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运算符号,正确识别和使用括号,明确括号对运算次序的改变;(2)运算能力:进行同级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法等运算的优先次序,正确地运用规则进行混合运算,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掌握综合算式解决方法;(3)应用意识:应用简便方法进行混合运算,独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观察、分析、应用能力;(4)数学思维:通过混合运算的学习,发展数学思维,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明确通过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细致、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上述目标有助于学生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理解“运算的秘密”单元重难点知识,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后,应注重知识间的衔接性,以学生的预习活动为抓手,讲解运算规则、方法。教师还应结合实际问题开展大单元实践活动,以提升单元教学的创新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
 
  二、设计数学专题,加强自主训练
 
  专题是整合、汇总过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立足单元整体视角,为学生总结不同的数学专题,使他们能根据专题展开探索,由此提升大单元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教师在设计专题时,要遵循由简入繁原则,利用简单的学习专题开启大单元教学,逐步利用有难度的专题调动学生的自主训练兴趣,使其通过完成学习专题,形成对单元知识的深刻认知。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简单的学习专题,要求学生自行研究简易方程单元框架下的若干项知识。同时,辅以简单问题,让学生明确简易方程是一种算式,明确方程问题形式,加深数学思考。
 
  (一)专题一:认识方程
 
  “认识方程”这一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师要在这一专题下,引导学生熟悉方程概念、性质,使其明白用方程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专题下,学生需要了解方程的概念及性质。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方程的概念,用表示两个量相等的数学式子引出方程。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有关方程的例子,如“食物数量、路程”问题,说明方程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方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食物数量、路程”问题解决过程,理解方程的性质,使其初步感知解方程的方法。
 
  (二)专题二:方程解法
 
  在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性质、一般解法后,学生需要学习解简单方程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者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使学生看到方程仍然成立。在这一专题中,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明白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将自己对解方程方法的模糊认识上升到清楚认识。教师还可以从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学生在反复思考、动笔练习中,逐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训练意识。
 
  (三)专题三:实际应用
 
  学生认识方程及其解法后,需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由“鸡兔同笼”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方程价值,增强其自主训练实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际问题,从中抽象出列方程所需要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实际应用专题下,学生通过“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理解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专题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集思广益,在小组中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应用的理解,并在小组合作中融入不同的自主训练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自主训练,加强自主训练效果。
 
  三、创设单元情境,增强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致力于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一系列情境,紧扣单元知识开展教学,以创新大单元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挖掘单元知识中学生感兴趣的元素,通过创设高质量的情境,引导学生突破学习困境,使其取得学习进步。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从多边形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将生活知识与单元教学内容建立起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可以设计宏大的生活化情境,如“校园花园”,根据校园花坛的实际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由此应用贴合单元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一)情境一:测量花园
 
  假如在学校花园中要安放不同形状的花坛,你作为管理员,先看中了一个正方形的花坛,想要把正方形花坛作为花园中的主花坛部分,需要测量整片空地的面积,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二)情境二:分割花坛
 
  在测量花园区域空地面积后,作为管理员应考虑到花坛设计的美观性,要在正方形花坛的周边选择合适大小的花坛进行安放。现有若干个不同形状的花坛,你有哪些好的分割方法,将花坛设计成美观的样子?
 
  以上两个情境能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单元知识建立起联系,使其能根据正方形主花坛旁边的几个长方形小花坛样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分割。在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且能通过运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美观意识,发展几何素养,提升空间观念素养水平。

\
 
  四、强化思维引导,培养整体观念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特点,侧重知识教学的全面性。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必要利用发散性图文,引发学生对单元重难点知识的思考,使其认识到单元重难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思维导图是一种助力思维发散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单元知识点,辅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逐步完善其单元知识体系,提升大单元教学的创新性。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让学生学习单元知识,培养其整体观念,高效理解本单元知识。“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一单元要求学生能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熟悉和了解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流程。教师可以介绍思维导图中的内容,整理数据、作图两个步骤,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统计信息和条形统计图是如何巧妙联系在一起的?怎样将统计表中的数据转化到条形统计图上?”这两个问题能配合思维导图共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主动参与单元教学活动,参考教师的提示,完成统计图制作任务。思维导图能作为一种发散性图文工具,引发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思考。同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单元重难点知识,也减轻了教学压力,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形成数据分析能力和全局观念,有助于提升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五、使用信息技术,落实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大单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为学生提出科学的学习建议,使其能参考教师的评价进行反思。在教学评价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能推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大单元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评价信息,让学生获得新颖的学习体验,根据教师的点评进行学习反思,由此落实教学评价工作。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评价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生的评价结果。教师参考评价目标、任务、过程、结果设计,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用“优秀、一般”总结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果。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交互式模板,呈现学生在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方面的素养水平,利用图片和动态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明确单元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参考教学评价的任务,制作电子评价表格,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单元知识学习提出科学的评价。教师通过丰富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点评,在电子表格中总结自己的阶段学习成果,让评价结果成为可供教师、学生参考的重要资源,确保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紧密结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价,引发学生对单元知识学习的反思,使其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自我评价内容,为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打好基础。教师总结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让学生真正学会反思,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优化大单元教学中的预习环节,设计数学专题,创设与单元知识有关的情境,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评价,有效提升大单元教学的创新性。在系统化的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借助多元化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目标,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推进学生的自主训练,增强单元教学实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整体观念形成,以科学引导与评价为抓手,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安凡.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3(33):89-91.
 
  [2]吴慧.“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教师,2022(36):42-44.
 
  [3]王寒.“四步走”,落实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J].四川教育,2022(24):36-37.
 
  [4]李明月.以《角的度量》为例谈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12):43-4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2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