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机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8 14:36: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工科专业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背景,针对当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和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这一问题,立足软件工程专业从课程校企共建入手,在充分分析和理解软件工程专业特点以及行业从业能力需求基础上,深入研究和解决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共建系列课程统筹规划方法、校企共建课程考核机制、课程共建中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等关键问题,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针对软件工程的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机制,从提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行业认知能力和从业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行业综合素质。

关键词:工科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软件工程,课程校企共建

本文引用格式:周真.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1):138-140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urses
Zhou Zhen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Sichuan,Chengdu,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s seriously disjointed with the needs of related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and based on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s,we star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school and enterprise.On the basis of fully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needs of industry practitioners,we will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and solve key issues such as the overall planning method for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s,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mechanism for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courses.In the end,a set of perfect joint construction mechanism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nterprises will be formed,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industry of students will be improved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rofessional knowledge,practical ability,industry cognitive ability,and business ability.

Key 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software engineering,curriculum,school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一 研究背景

      目前在工科类专业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和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1]。针对如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教育界和产业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促进工科类专业教育的改革,转变高校工科专业原有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以相关行业和产业界对从业者的能力需求为导向来制定培养方案、教学手段和环节,让学生能够获得在相关行业从业所需的实际能力,使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正真满足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

        当前许多高校工科类专业已经积极着手专业教育改革工作,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措施和手段当中,“校企共建课程”未来将会成为被普遍采用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3,4]。首先,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可将企业所使用的新技术、企业中的工作模式、企业的运作方式及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等引入课堂,使学生能更早更全面的了解在相关行业从业需要具备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规划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自身相关能力的培养。其次,“校企共建课程”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与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使高校教师能及时获得相关行业最新发展状况、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当前采用的主流工程实践技术、以及所遵循的主流工程实践经验等知识,增强高校教师自身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为高校工科类专业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

二 国内“校企共建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但就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校企共建研究[5,6]和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常见问题:

       (一)目前的“校企共建课程”独立设定,内容相互独立,缺乏关联性。未针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统筹规划。学生无法通过独立零散的课程获得更完整、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经验,学生未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所需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全面系统地培养。

         (二)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校企共建课程”内容不够全面,多集中在软件具体实现技术和方法。对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建模阶段的内容较为缺乏,而这些阶段才是整个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最核心、最有技术含量和价值的部分,同时这些阶段也是目前学生最需要进行实践锻炼、获取相关实践经验、提升相关工程能力的部分。

         (三)目前对“校企共建课程”课程考核不够重视。这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不佳。

          (四)目前在“校企共建课程”中,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合作深度不够。这通常导致共建课程内容设计上出现偏差。

\

 
三 面向软件工程的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机制

       本文针对当下工程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工程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分析和理解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基础上,提出面向软件工程的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机制。该机制主要由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共建系列课程统筹规划方法、校企共建课程考核机制、课程共建中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等三个方面组成。

(一)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共建系列课程统筹规划方法

        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多个阶段,不同阶段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知识能力需求。而目前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施校企共建课程过程中,存在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内容不能全面对应软件开发周期不同阶段等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研究针对软件工程的校企共建专业课程系列化和统筹规划问题,使开设课程能与软件开发周期各阶段相对应,并以行业从业能力需求为指导,对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各阶段工作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具体来说,拟围绕“软件设计开发全生命周期”为学生开设一系列校企共建课程,各学期开设的课程针对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如:大一开设“软件企业感知实习”,大二开设“需求分析”课程,大三开设“软件设计与建模”课程,大四开设“软件实现与运维”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按照项目为单位分成项目组,采用软件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学生伴随各学期的“校企共建课程”完成软件开发周期中各阶段的任务。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更完整、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经验,也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未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所需各方面能力。

          此外,针对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建模阶段等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最核心、最有技术含量和价值,而目前针对性共建课程又较为缺乏的部分,要着重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校企共建课程考核机制

         目前共建课程中,课程结业考核通常存在走形式的情况。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也不利于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规范,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更为有效的共建课程考核机制,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更为正式的考核方式:比如:可在课程结束时,由学院或者企业层面组织学生进行公开的课程项目答辩大会,公开展示课程成果;拟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如:针对做的好的同学可有企业提供毕业后的实习或者工作机会,或者由学院或企业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等。

           采用更合理和有效的考核标准:共建课程考核应摒弃传统课程的考核标准,不能简单的用一次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着眼课程的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来制定考核框架,并且最终的课程结业考核要把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所获得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要考评对象。

(三)课程共建中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目前课程共建过程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融合,共建课程内容设计存在偏差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标准仍然是以科研成果为主的,这使得很多教师对校企共建工作并不重视,也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中大部分都不具备企业工程背景,导致其不清楚如何在共建课程这类比较偏重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课程共建中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促进课程共建中的校企深度融合。

         在制度保障层面:一方面将课程共建工作纳入教师考评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考评条件之一),并给予一定的工作报酬,激发教师投身课程共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借助“校企共建课程”契机,制定校内教师到共建企业实践工作制度,使高校教师能及时获得相关行业最新发展状况、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当前采用的主流工程实践技术、以及所遵循的主流工程实践经验等知识,增强高校教师自身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为高校工科类专业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

\

 
           课程共建具体方法: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共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制定。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自身特长,取长补短。在制定共建课程中,高校教师应从教授技术的原理性知识,在软件工程中的作用与地位,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其它技术的关联性,以及该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等方面进行考虑;而企业导师则应侧重于行业从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考虑。最终保证共建课程内容即具有行业全局观和领域知识全面性,又蕴含行业对从业能力的直接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3]李明忠,任林芳,焦运红.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以戈登奖获奖项目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8(1).
[4]苏统华,李全龙,涂志莹,等.校企共建模式的创新实验课程建设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7(8):173-177.
[5]褚燕华,张晓琳,罗海丽.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2017(5):29-34.
[6]曾岳,阎浩.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80-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