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释意理论的内涵,结合《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字幕翻译,论述如何从释意理论的视角进行该纪录片字幕翻译。认为字幕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对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发挥重要作用,运用释意理论翻译《人生第一次》的字幕,实现了超越语言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话或作者的思想进行表达,提出该纪录片字幕翻译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译者既扣题又准确的重新表达。
【关键词】纪录片,字幕翻译,释意理论,《人生第一次》
引言
央视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播出,在海内外反响强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它记录了平凡人生中闪光的第一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除了其选题、镜头、剪辑、配乐等方面的成功外,其中诗意化的解说词也起不容忽视的作用——“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气”“人生初见,春和景明”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字幕翻译好评如潮。下面以《人生第一次》字幕为例,运用释意理论对字幕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纪录片字幕翻译助力。
一、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又被称为释意学派翻译理论(the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于20世纪70年代由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及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提出,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翻译的对象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王斌华2008)。
意义不是字词或脱离语境的句子的含义,而是包括内容和情感。意义不能脱离主题,语言知识应同阅读和先前获得的知识结合后产生意义。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词语产生意义,但词语的总和并不等于意义的总和。译者不应追求语言的对等,而应追求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许钧、袁筱一1998)。刘和平(2006)指出,释意学派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逐渐从口译研究扩展到广泛意义上的笔译研究,还逐渐延伸到科技翻译、文学翻译、哑语翻译、电影字幕翻译、古典作品翻译等题材和体裁的翻译研究。释意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到国际翻译界的高度重视。
释意理论是翻译程序的基本理论,指出思想与语言的差别,特别是在理解后有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的意义产生阶段,译者表达的恰恰是脱离语言形式的思想(信息)。在翻译研究中,人们一直围绕可译性进行争论,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信息意义是可译的,且不受各语言之间差异的影响(勒代雷、刘和平2001)。释意派翻译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刘和平2001)。
二、释意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画面加解说是纪录片最常用的讲述方式。解说在人文纪录片中的意义不局限于解释说明,更是主题的体现和价值的导向。《人生第一次》纪录片的字幕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拍摄主角的原声讲述,二是邀请嘉宾作为故事讲述人的同期声。其语言特点如下:第一,生活化。主要见于片中许多主角日常的对话中。第二,时代性。比如,在第10集《退休》的开头用网红广告词“高等学府哪家强,老年大学走一趟”介绍老年大学。第三,修辞多样化。比如,第1集《出生》在记录产妇生孩子时,“每一次子宫的收缩,都是吹响生命的号角”。下面通过分析《人生第一次》的字幕翻译,阐述如何将原语意义脱离语言外壳,用目的语将意义重新表达。例1:12集片名翻译《人生第一次》每一集的故事内容都聚焦当下热门社会话题,蕴含深刻的现实意义。其片名仅仅两个字,译者并没有直接作字面翻译,而是善用巧思,结合每一集所叙述的故事和主题,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在意义表达上为译文添彩。
释意理论认为,译者的自由主要存在于重新表达中,即理解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第3集《长大》采用诗歌叙事体,讲述了云南省漭水中学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观众在看完这一集纪录片后恍然大悟,理解了译者在Love,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中的巧思。
第5集聚焦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有一个地方住着几百位原本不相干的残障人士,他们被命运牵引着,交织在这个地方;又通过这个地方,他们的工作、爱情、友谊重叠在一张网络中,这里就是残障人士就业培训学校。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上班的地方,更是他们重拾信心,寻求价值,或发现爱情的地方。在翻译上,译者考虑突出残障人士就业培训学校的意义,将其翻译为Toward The Other Shore。
第9集《相守》围绕一个沉重的话题—癌症展开。片中的人物以一家抗癌厨房为连接点,表达了“人生无常,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与家人一起,平平安安地吃顿饭”的主题。片名翻译The Kitchen of Love将纪录片的内容和意义更有效地传递出来,不仅让人记住了抗癌厨房,还记住了主角们乐观面对癌症、吃好一日三餐的态度。
第10集《退休》讲述的是老年人退休后的大学生活,他们在老年大学中再次找回对生活的热爱,继续追求理想的脚步。本集片名翻译为Never Too Old,取自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与Retirement相比更胜一筹,充分表达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用意。
从上表片名翻译对照表可以看出,译者有意跳出原语的牢笼,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和主题的补充。诗意性表达体现了译者全面的思考,传递了人文关怀,产生了美学效果。尤其是从第9集开始出现疾病、死亡、遗嘱之类的沉重话题,片名翻译另辟蹊径,让观众重建对这些严肃命题的思考。从第11集译名Hey Twilight中,观众能感受到人生
最美夕阳红的优雅状态和养老院安度晚年的从容淡然。第12集的《告别》并不是生与死的对立,而是生命的完结,但记忆永存。译名取自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主题曲Remember Me,呼应了阿兹海默症患者会忘记家人的主题,打破了传统价值观中对死亡的消极认知,让观众再次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遗忘。这些译名与纪录片平实、温情的基调保持一致,让主题和意义更加突出,播出后成为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值得欣赏和借鉴。
例2:
原文:她梦里叫了这两个孩子的名字/春和景明
译文:She named our babies in her dream,/Chunhe and Jingming.
原文: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译文:Nice to meet you,my breeze and my sunshine.
此句是第1集《出生》中的解说词。“春和”和“景明”在片中第一次出现是一位妈妈给孩子取的名字。她面临常人难以预料的复杂局面,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怀孕27周,肚中的双胞胎面临高达30%的死亡风险。幸运的是,手术顺利,一个多月后,孩子顺利出生。“春和景明”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其本意为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普照。其第一次出现在片中21分钟处的主角口中,用作人名,字幕翻译为Chunhe,Jingming;第二次出现在30分钟片尾解说词处,起点题作用,从三位妈妈的视角表达迎接新生儿的爱意,像“春和景明”的美好寓意一样,追寻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生命。
例3:
原文:爱字能开花,开出几瓣花(能组几个词)?
译文:How many words can you make using the character“love”?
此句是第2集《上学》中一位出镜教师上语文课时的台词。这句教学指令运用修辞手法,将组词的动作比喻为开花,用朗朗上口的对仗句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学生用“爱”字造词。此处纪录片工作组在后期酌情加上中文注释。若将整条字幕(即整句话)全部直译出来,既不简洁,又会给观众造成迷惑。因此,翻译不能以词句为单位,而应以意义为基本单位,果断舍弃原本的对仗形式和语言意象,直接传达意义,从而让观众理解。
例4:
原文:—嘴上的功夫叫什么?—吹牛。
—嘴上的功夫那叫吹/手上的功夫那叫本事/军人是靠什么吃饭的?靠本事。译文:—Who’s good at talking?—A bragger.
—You brag if you talk too much.Only combat skills are the real stuff.What does it take to be a soldier?Combat skills!
此对话取自第4集《当兵》中空降兵部队新兵连长在训练跳伞新兵的片段。连长此时点名一名新兵回答问题,目的是培训军事技能意识,提升新兵的士气。在中国文化中,“嘴上的功夫”和“手上的功夫”分别指“会说话的好口才”和“会做事的好本事”,而不是“功夫(kongfu)”技能,可视为文化负载词。而且,“嘴上的功夫”此处表达贬义,译者没有按字面翻译,结合纪录片中连长问话的语境,将对话灵活处理,取得让观众领会其意的效果。
例5:
原文:你反正两头滑/脚踩西瓜皮,两头滑/杨柳树,两头倒。
译文:You’re a fence-sitter anyway./Slippery boy,on a watermelon skin./Swaying to both sides,like a willow twig.
这句话出自第6集《结婚》中一位妈妈在给女儿和女婿准备婚礼的片段。这是在女儿去试婚纱时,妈妈对女婿说的话。此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女婿在需要拿主意时两边都不敢得罪的心情。在英语中,fence-sitter指立场中立、摇摆不定的人,与“脚踩西瓜皮,两头滑”的形象恰当契合。在前半句的立意的基础上,“杨柳树,两头倒”的含义相同,可以直译,通过调整语序,与上句形成对仗整齐的形式。
例6:
原文:高等学府哪家强/老年大学走一趟/985 211“双一流”/这些我们/都不是/但我们学生的平均年龄/遥遥领先清华北大/这里是你们更新知识的殿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国标/蒙古舞/拉丁舞/月光下的凤尾竹/全球热门专业/我们应有尽有/声乐/太极/诗朗诵/摄影/我们只教在朋友圈/家人群里展示的热门科目/来到老年大学/我们郑重承诺/绝对不开家长会/高尔基说过/学习永远不怕晚/不要让父母输在起跑线/珍惜机会/换你一个大学梦/老年大学等着你。
译文:Which university is the best?/Welcome to the universities for the aged./Project 985,Project 211,“Double First-class”.../We are qualified/for none of those./But the average age of our students/is far higher than tha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eking University./It’s a palace for you to update knowledge,/a venue to build up body and mind,/a place to have fun,/a platform to make friends,/and a base to develop intelligence./International Style of Ballroom Dancing/Mongolian dance/International Latin/Dai ethnic dance/We have all the hot majors of the world,/you just name it./Vocal/Tai-Chi/Poetry Reading/Photography/We only teach popular courses so you could/show off them on Wechat Moments or family group chats./At senior citizens universities,/here is our solemn promise:/No parent-teacher meetings whatsoever/As Maxim Gorky said,/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Don’t let your parents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Take the chance/and fulfill your college dream./Your universities for the elderly is hailing.
第10集《退休》以一整段老年大学的广告开篇,带有浓厚的复古感和反差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土味广告在各平台得到广泛传播,契合目标年轻用户社交和娱乐习惯,广告语中的“微信朋友圈、输在起跑线上”等表达,也体现了时代性。在字幕翻译时,除大部分直译外,其中有几处是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表达。比如,原文没有将“老年大学走一趟”翻译为Goto the universities for the aged,而是考虑到招生广告的目的,运用welcome to更好地传达了学校招生的主动性和热情,且不过于口语化,符合此处稍正式的文体特征。另外,在原文“国标/蒙古舞/拉丁舞/月光下的凤尾竹”中,《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已故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老师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爱情电影。此处与世界各舞蹈种类并列,指代傣族舞蹈种类,因此翻译直接表意,省去了对“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字面翻译。
综上可知,此片字幕翻译呈现出表达到位、流畅达意,时而亮点突出的特点。然而,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汉语中很多生动的表达方式、代表性方言、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词汇等,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遗失”在翻译过程中(韩静2010),如教官训话时用的“唱黑脸”,把恋爱长跑比作“八年抗战”,结婚讲究“好彩头”等都以归化的翻译策略呈现给观众,留有些许遗憾。由于字幕翻译必须将译文字数和篇幅限制在受限的时间和屏幕画面中,加入注解的办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慎重考虑。
结语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字幕翻译广受好评,其成功的背后是译者对原语的释意,是语言外知识的参与,主要表现为扣题又准确地重新表达。译者的自由以忠实为前提,而忠实又赋予译者一定的自由度。在近几年的华语影视翻译中,许多电影片名倾向于不直译,故采用重新表达的方法。比如《你好,李焕英》译为Hi,Mom,电影《爱情神话》译为B for Busy,电影《误杀》译为Fireflies in the Sun等。这些片名翻译的共同点是译名直接扣题,与电影主题相得益彰,或形成反差,取得戏谑讽刺效果。由此可得出,译者不能只满足于翻译语言,更需要超越语言寻找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话或作者的思想进行表达,同时提升跨文化交际表达能力,为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引用文献
韩静.2010.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挑战[J].对外传播,(8):34-35,37.
勒代雷,刘和平.2001.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55-58.
刘和平.2001.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献给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J].中国翻译,(4):62-65.
刘和平.2006.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J].中国翻译,(4):20-26.
王斌华.2008.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J].外语研究,(5):72-76.
许钧,袁筱一.1998.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50-15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