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求,纪录片影视资源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为例,探讨其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影视资源;纪录片;地理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姜文娟,等.浅谈《航拍中国》纪录片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59):245-247.
一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影视资源的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显著提高,再加上其具有综合性、逼真性、直观性和空间再现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能够有效地丰富地理课堂内容,弥补教材不足,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影视资源,纪录片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它能直接记录和传播世间万物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三大基本理念[1],使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学习中能够充分感知到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然而,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因此,本文将以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为例,举例分析其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更好的帮助广大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理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主要学习的是中国地理,涉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主要学习中国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联系和发展。其中,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发展尚未成熟,若是单纯的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很快就会1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航拍中国纪录片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程度影响巨大。再加上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性向理论性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快速发展,但是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2]。集丰富性、科学性、直观性、生动性于一体的《航拍中国》纪录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学习和了解课本、课堂之外的知识,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航拍中国运用于中国地理教学的优势
(一)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便于挖掘教学资源
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涉及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集,分五季播出。2017年播出的《航拍中国》第一季,兼顾中国东、西、南、北、中地域特点的6个省级行政区,包括上海、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涉及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各个领域,兼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气息。以及接下来陆续播出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季都蕴含丰富的中国地理教学资源,将对中国地理的教学具有巨大的辅助作用。
(二)层次清晰,针对性强,适合辅助中国地理教学《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从空中视角俯瞰中国,讲述着中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风貌。从中国的最北到最南,最西到最东,涉及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且依次对应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地理教材内容。将纪录片《航拍中国》纪录片运用于中国地理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了解各个地区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差异性。
(三)系列节目,便于收集和选择教学资源
近年来,诸多学者提出影视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具有巨大作用,但是教师在影视资源的选取上却存在着一些难题。《航拍中国》为大型的系列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节约教学资源的选取时间,只需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内容选取对应的季,找到对应的集,从中截取相应的教学片段即可。
(四)时代感强,贴近当前生活,易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季运用直升机和无人机进行拍摄,积累了大量珍贵的高空影像。一些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在发达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也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们从中既可以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大地上其他地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并且此纪录片是采用拍一季播一季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带给我们的永远是跟随时代发展的,与我们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最新信息。
五 航拍中国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做好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第六章北方地区《东北三省》前,教师可向学生布置观看航拍中国第一季《黑龙江》的具体任务。并提出以下问题:
1.中国最北的地方在哪里?其气候具有哪些特点?
2.东北三省有“白山黑水”之称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亚力布滑雪场下午滑雪的效果较好?
4.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5.东北平原北部从“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的原因有哪些?
这些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中的内容相契合的,可以是属于拓展类的,也可以是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才能完全解决的,等等。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捕捉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求学生观看在观看时做好笔记,并将自己的疑惑点记下来,之后可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解决疑惑,共同学习。
(二)在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导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调动求知欲、教材感知、教材理解和知识巩固四个阶段,其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是教学的起点[3]。因此,教师需要选取合适的素材,使影视资料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有趣性,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充分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的差异》时,可以播放航拍中国第一季中《陕西》的1′30″—2′00″和2′34″—3′32″片段作为引入。“秦岭以南成为陕南,一派江南景象;秦岭北侧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再往北,就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陕北。秦岭的地理作用在这里显现,横亘在中国的中部,形成阻碍暖湿气流交换的天然屏障。因此,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伴随着音乐的旋律、享受着视觉上的盛宴,超越时空的限制,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这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切入点,在学生们领略秦岭的巨大作用时,引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分界线,由此而形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为讲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埋下伏笔。
(三)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教师在教学的的过程中如果单纯的只讲课本上的知识,既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很好的促使学生灵活掌握本节课所讲的知识[4]。新课改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何高效运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还需要教师做好视频的储存、甄别和选取工作。
例如:在学习第八章西北地区“牧区和灌溉农业”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播放航拍中国第一季中《新疆》的8′54″—11′24″片段辅助教学。从视频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彩色棉花,棕色棉花就是其中的一种。棉花的用途除了制作棉衣、棉被、棉线外,还可以制造纸币,比如人民币的主要成分就是来自棉花;番茄喜好充足的日照和剧烈的温差,新疆全年日照时间超过2500小时,昼夜温差高达十几摄氏度,这为番茄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炎热干燥的戈壁滩是辣椒天然的脱水加工厂,辣椒还可以被做成色素,成为口红的原料。这些新奇的“冷知识”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效果”[5]。声像于一体的纪录片,以其科学性的解说,补充着教材知识,丰富着课堂内容,拓宽着学生的视野。
再如:在学习和探讨76页活动题《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播放《新疆》43′10—44′55″片段,使学生走进坎儿井。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为了减少水量的蒸发,人们将冰雪融水引入地下沟渠,送往农田和村庄,创造了干旱地带的农业奇迹。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了坎儿井,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四)在课后复习中的运用
初中生学习科目较多,再加上很多地区中招不考地理,因此,地理在很多学校并不受重视,学生在课下投入到地理这门学科上的时间也会更很少。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转变传统的方式,比如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向学生推荐观看地理纪录片的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学习到课本之外的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已经播出的航拍中国第一季中《黑龙江》、《陕西》可安排在第六章学习过后观看;《上海》、《江西》、《海南》可安排在第七章学习过后观看;《新疆》可安排在第八章学习之后观看。
六 结语
以上是笔者以航拍中国纪录片第一季为例,对其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分析,近期播出的第二季以及之后的第三、四、五季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地理教学价值,这些资源需要地理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储存、甄别、筛选和应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辅助中国地理教学,将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彬,平亚敏.浅议利用电影进行初中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123-124.
[3]王德春.高中地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6(01):175.
[4]马金林.例谈影视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56.
[5]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第二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