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主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1:04: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主题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根据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分析,设计出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法通过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具体的场景中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更清晰地掌握要点,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将探讨主题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这一关键阶段获得全面成长。
 
  [关键词]主题情境教学,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
 
  对于认知与思维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治是引领学生保持正确发展方向、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学科,可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法律意识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主题情境教学已经深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极大程度上改善了生硬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主动了解与学习主题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发挥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特点,引导学生以自主探讨、创新思维、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觉参与课堂,从情境活动中增强认知、获得知识与经验,培养其主动自觉、独立思考、协作探究等能力。
 
  一、应用主题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一)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
 
  从主题情境的发展历史进程上看,主题情境教学法更有利于哲学思想的传播,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哲学学者的思想学说,以日常的琐碎的事件案例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来论述理论知识,使抽象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学生更容易接受。在长期的探索与积累中,主题情境教学法逐渐形成明确、完整的教学模式,由发问、讨论、对话三个环节构成,将这三个环节连贯起来可使接受者体会到事件案例中蕴含的哲学知识与理论。
 
  (二)推进教育改革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的,汲取知识的方式缺乏主动性,教学方式较为僵硬,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得不到有效发展与锻炼。而在教学课堂中应用主题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角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从而发现潜藏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探索、交流、明确理论知识的用法。主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落实。

\
 
  (三)提高教学效率
 
  主题情境教学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其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在课堂中应用主体情境教学法,教师可创建实例情境,使学生通过实例学习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真实性展开检验,在课堂中尽量增添可用的生活元素,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免课堂枯燥无味,打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参与度,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主体情境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活动设计应具有时代性
 
  活动是否具有时代性是教师在设计环节就应考虑到的,这是增强课程活动性的关键。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师生交往”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网络上教师与学生相处的画面:如教师组织即将中考的学生头顶“高粽”的画面、教师为学生过生日的画面、教师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温暖画面、教师与学生的搞笑画面等,教师针对这几组画面设计相应主题,并组织学生细致观看,探讨对这几组场景的感想,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组内由记录员、发言人、小组长等,对讨论内容及结果详细记录。这些主题场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可提升教学效率。
 
  (二)活动设计应具有整体性
 
  教学活动设计选取的事件或者故事,应强调其完整性,确保其能够贯穿于教学课堂的始终。例如在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时,教师就可选取完整温暖的案例,围绕所选案例设计主题并展开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看见友谊,珍惜友谊,比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管鲍之交”“忘年之交”等故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从古时流传至今的友谊之情,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友谊故事,从而通过教师的范例及自身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友谊对自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活动设计应具有实际性与挑战性
 
  从学生的兴趣及其实际生活出发来设计情境是主题情境教学的核心内容,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除此之外,活动内容还需具备挑战性,可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夸父逐日》的故事视频,观看完成后,总结:夸父并未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对我们的成长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实际训练,通过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来发现个体的优缺点,从而认识未被发现的自己,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自我能力。
 
  三、主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一)创设灵活的故事情境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昏昏沉沉,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懒散,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述故事时反而表现得异常兴奋,无论故事内容为教师讲述自身经历、趣事,还是课外故事以及新闻。这种课堂现象是由于学生对单一教学课堂的倦怠所导致的,对课堂之外的内容更容易提起兴趣。教师可以将此作为主题情境教学的切入点,创设故事情境与道德法治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以学生兴趣的形式传递思想道德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情境创设可利用学生奇特的联想力以及想象力,根据故事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及一些生活现象,对已有的类似经验进行反省、思考、警示,从而既增强教学效果,又促进学生思维锻炼。基于此,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建设灵活的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选材须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日常的校园生活场景、新闻、其他学校、教师或自身等。
 
  例如在教学“走近老师”一节时,教师就可选取孔子教育事迹作为故事情境的内容:孔子在年轻时就有一定成就,但是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为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不畏艰难险阻、旅途艰辛,从曲阜到洛阳向老子求学,求学期间十分虚心,尊重老师,最后学有所成。还可以给学生讲其求学路途之遥远,促进学生深刻体会孔子求学坚韧不拔的决心以及优秀品格。经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可从其中感受到尊师重道的传统优秀美德,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从孔子求学的经历及品格联想到自身对学习的态度,可有效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决心,学习孔子高尚的求学品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
 
  教师应用主题情境教学法需与时俱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首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实际案例,应用前沿、先进的生活热点等元素丰富课堂知识内容,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教学课堂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规避使用过时的教学素材,否则达不到吸引学生目光的作用,反而还会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倦怠,从而影响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获取,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在教学《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教师就可创设身边真实发生或者最近的法律热点事件、事实建立教学情境,选择案例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展开课前引导。例如教师可讲述以下事实案例:一名学习好、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在看到其他同学都穿着名牌球鞋,在看到自己脚上没有品牌的鞋时产生虚荣心,导致其跟着社会不良人员盗窗入室抢劫,并且警察很快就将其逮捕,最终戴上冰冷的手铐被送进警察局。大多数犯罪人员都有着自身的原因,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触碰、违反法律,对其的惋惜最终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在教师讲解完以后,使学生明确并认识到法律时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对于社会上的诸多诱惑,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心态、极力抵制不良诱惑,做自身情绪的主人,掌控自己的人生航向,避免在无形中葬送自己的花样年华。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及吸引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三)设计科学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备课阶段就需围绕主题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学科问题,确保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当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问题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普遍认知水平及其思考能力水平,因此问题设计需要具备层次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渐增加难度,并且是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问题的广度也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道理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中,教师可预先提问“大家听过西游记或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接着创设“唐僧师徒四人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过程中他们属于一个集体吗?他们有共同目标吗?是什么?”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顺势而为引出“集体”的概念,向学生明确集体共同目标知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自身在所处的集体中,担任何种角色,可做出什么集体贡献。以层层递进式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理解所学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主题情境内容而设计问题,教师的引导可促进学生有效地深入理解知识、讨论知识并掌握知识,学生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升华课程中案例的中心思想,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展开小组讨论,促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认知问题须呈现出多样化及全面化,才可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首先将学生划分小组,并以网络对我们生活与学习的益处及坏处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及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总结出一份思维导图展示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中正面与反面的案例总结、概括,向学生明确网络作为学习与生活的辅助性工具并无绝对的好坏,而是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操作意图,使学生明确应正确使用网络,发挥其正向作用,深刻理解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要时刻约束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
 
  (四)创设游戏表演情境
 
  初中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初中生的行为模式、思维意识逐渐趋于成熟,所以游戏化的表演情境非常符合现阶段初中生的发展。教师围绕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游戏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切实体会快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时,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涵,并积极弘扬与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表演主题情境,以创新性的表演、个性化的语言,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深化传统文化美德教育的意义,可组织学生观看天*门的升旗仪式,激发对中国军人庄严形象与坚定步履的回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清晰主题情境的创设并非单纯的活动叠加,教学的方法也并非固定的,若盲目套用主体情境教学方法只会适得其反,使教学过程僵硬化。所以教师在创设主体情境时应考虑情境的灵活性、针对性,设计有层次感的问题情境,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主题情境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讲解员以及指导员角色,合理掌控课堂节奏,积极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芳.浅谈主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1(10):49-50.
 
  [2]关松云.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讨[J].考试周刊,2021(13):109-110.
 
  [3]陈学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情境教学法探讨[J].教书育人,2020(25):32-33.
 
  [4]杨艳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探究[J].新智慧,2018(32):47.
 
  [5]邱兰英.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友善”主题教学融合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71-7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4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