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情境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31 15:33: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于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形成了全新的育人体系,旨在为社会培养“四有”新人。就生物学这一学科来说,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核心素养为宗旨,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驱动下经历观察、思考与探究等学习活动。文章聚焦于此,简述了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重要性,并结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针对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路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情境式教学
 
  生物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以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引领学生了解自然学科、了解人类生存环境、探索生物的奥秘等。基于生物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新时代的育人要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过程,最终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当前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始终停留在“教师讲、学生背”的教学模式下,致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知识的表层,难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鉴于此,聚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基于生物学学科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构建情境式教学模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情境式教学模式内涵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存在于各个教育阶段和各个学科中,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境式教学模式最早是由李吉林提出,她在研究中总结出了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四大特点,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之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在研究中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情境式教学模式以认知为主线,以感情为纽带,并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认知思维发展阶段,广泛搜集、整合教学资源,继而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并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1]。

\
 
  二、初中生物学开展情境式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出高效的作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将情境式教学模式融入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极大的价值:
 
  第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在传统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和思考的是如何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教学材料也比较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领悟到生物学知识的内涵,难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全方位的感知。同时,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又可借视频、图片、实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学生能从学习情境中提取到相关的学习信息。可以说,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生物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可以加强生物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的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对教材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知识来源以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过分关注理论知识的生物学课堂,不仅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课上出现开小差、做其他科目作业等现象。而通过应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教师立足于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不仅缩短了知识和实际生活间的距离,还使学生在熟悉、真实的生物学情境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探究,并在情境探究中促进了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感受到生物学学科的魅力,真正落实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第三,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等多重目标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而在传统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生物学知识和应试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其他维度的发展,致使核心素养成为空谈。鉴于此,通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情境中,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的驱动下,经历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最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2]。可以说,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内化、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也真正实现了多维度发展,发展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情境式教学开展策略
 
  (一)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
 
  由于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感觉相对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精心创设直观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为学生创设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中的“生殖器官的生长”时,为了引导学生对“植物开花和结果”展开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一朵百合花,指导学生观察百合花的外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花进行解剖,并通过讨论、分享完成对百合花主要结构的探究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真正实现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时,为了引导学生对“血管”这一知识点展开探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的形式将血管内血液的流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并在此情境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血液是如何流动的?”“血液和血管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等问题。这样,学生在直观化教学情境的驱动下,高效完成了对抽象知识的探究学习,提升了学习效果,发展了核心素养。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当前的生物学教学越来越关注生物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社会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的教学要求。鉴于此,初中生物学教师在开展情境式教学时,应留心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学习,并从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3]。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章中的“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时,为了引导学生完成对“呼吸系统”的探究学习,教师聚焦本章节教学目标,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素材为学生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片段,如初生婴儿啼哭的画面、尘肺病的相关资料、雾霾天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资料等。然后,教师立足这些常见的现象,为学生设计了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婴儿一生下来就会大哭?尘肺病是如何产生的?雾霾天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哪些影响?”如此一来,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的引导下,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心理和思维能力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并且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但他们的自制能力相对较低。在传统的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常会因为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出现开小差等现象。鉴于此,生物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聚焦本章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有一对年轻夫妻,双方的身体都十分健康,但是妻子的姐姐患有色盲。他们在备孕的时候来到医院咨询,想知道他们生的孩子是否也会患有色盲。”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这一情境展开分析,并鼓励学生站在医生的角度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如此,教师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了核心素养。

\
 
  (四)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境
 
  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源动力和支架,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鉴于此,初中生物学教师在开展情境式教学时,必须聚焦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探究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经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等过程,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对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人体的营养”的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知识点时,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有哪些不同?山羊和奶牛都属于食草动物,但是两种动物的肉制品无论在口感上还是味道上都有所不同,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人只吃青菜也会发胖?为什么患上急性肠胃炎之后会出现呕吐和拉肚子等不良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小切口”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为学生创设了问题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问题意识,从而促使其积极投身到新知识点的探索学习中。
 
  (五)创设生物学实验教学情境
 
  生物学属于自然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探究实践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生物学实验也能将教材上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鉴于此,初中生物学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物学实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实验情境的引领下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4]。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人体的营养”时,在针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托本章涉及的“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情境。教师先为学生准备了本次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接着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储备,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开展实验探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还使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核心素养[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课程标准》科学设计教学情境,积极开展情境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鉴于情境式教学模式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初中生物学教师必须要精准捕捉到情境式教学模式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契合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坚持从多角度、多维度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教学情境的驱动下高效实现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多重目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浩男.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科幻画报,2022(5):223-224.
 
  [2]洪美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A4):131-132.
 
  [3]闫玮玉.在初中生物情境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教育观察,2019(15):2.
 
  [4]雷昆鹏.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情景教学研究[J].新智慧,2019(5):66.
 
  [5]王阿陶.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要点[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8):124-12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3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