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化评价强调了评价过程应全面、多元化,覆盖学生的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及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在试点开展方面,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在课程体系方面,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构建知识体系;在工作过程方面,注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在评价方面,评价机制不完善。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策略,即确保课程评价体系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保障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标准精准对接,完善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课程教学质量的严格监控与标准对照。
关键词: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化评价
自动化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自2009年7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以来,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共有多个专业被纳入试点项目,这一跨度表明了改革的广泛性和深远影响[1]。然而,尽管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但在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尽管部分省份已经制定了指导性的评价方案,但这些方案往往缺乏普遍性和可复制性,难以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方案,不仅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质量,还制约了教学成果的可持续发展[2]。鉴于此,进一步构建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过程化评价模式,以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一、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过程化评价内涵与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过程化评价内涵
首先,过程化评价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持续提升。这种评价方式超越了对单一技能的考核,而是旨在依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论应用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在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中,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机械操作、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策略、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其次,过程化评价内涵体现在校企合作的深化上。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相融合,构建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和成长。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展示其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接受来自企业实际需求的反馈,促进其能力的实际应用[3]。
最后,过程化评价还体现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应注重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自动化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强化教育的实用性和个性化发展。过程化评价关注学生从学习到职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实现学生能力的平滑过渡,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过程化评价必要性
过程化评价模式的采用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措施。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以结果为导向,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过程化评价能够全面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等,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评价需求[4]。
二、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一)试点开展方面:职业院校积极参与
自2009年被列为首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起,自动化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至今已有多所职业教育机构投身于此项试点工作中。这不仅反映了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普及程度,也映射出职业教育对于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视。
例如,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其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因此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要求较高。据统计,江苏省的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已加入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中,这一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表明江苏省在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也反映了该省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方面的决心[5]。
(二)课程体系方面: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构建知识体系
职业教育在自动化专业领域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正处于积极转型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机构正逐步实施多元化技能培训,以满足工业自动化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具体到照明系统、电动机控制、电子线路及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教学内容不仅覆盖了广泛的技能点,而且深入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实际操作。
在课程设置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其外围设备的安装技能受到了特别的强调。这一点反映了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PLC作为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传授,更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电动机控制线路和电子线路的维修与改造教学,以及交直流调速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的维修与调试技术的教学,进一步加深了课程的实践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时,能够独立进行故障诊断和系统优化[6]。
(三)工作过程方面:注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在江苏省的试点院校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该设计理念强调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的紧密结合,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到未来职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这种课程设计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教师队伍的构建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试点院校注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际工作经验,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结合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来源和实践指导。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全职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企业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则能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标准带入课堂。这种教师队伍的构建可有效提升教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四)评价模式方面: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职业教育领域,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然而,从现状来看,该领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与职业技能鉴定的衔接不足、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及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缺陷。缺乏共同认证和评价模式,使得学院的教学成果无法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限制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确保课程评价体系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在构建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时,首要任务是确保该评价体系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契合,并在现有教学模式的框架内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在这一过程中,评价模式的设计需重点关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流程,确保评价内容涵盖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同时对学习者在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进行考量。
进一步而言,评价体系应遵循国家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规定,实施考教分离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以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评价模式的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成本效益,确保其操作简便,便于在更广泛的教育环境中推广和应用。
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教师应采取渐进式的评价策略,按照职业资格等级,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深入地进行评价。这种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评价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持续成长,并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水平。
(二)保障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标准精准对接
在构建职业教育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时,还需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标准的对接。这要求教育机构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便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直接对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教育与职业资格的无缝对接。
职业院校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向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报备学生信息和教学材料的责任。这一措施旨在建立透明的教学和评价过程,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够访问和审查相关信息,从而保障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则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认证服务,以确保专业课程和考核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这包括对教学材料的审查、教学方法的指导及认证过程的监督。
(三)完善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试点院校必须进行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评估工作,这是为了确保院校具备实施改革的基础条件和内在潜力。这一评估过程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它不仅涉及对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师资力量的专业性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的评估,还包括对学校的管理体系、文化氛围、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试点院校需要成立一个由校内高层领导和教学专家组成的评价小组。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流程,这些标准和流程应当能够全面反映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此外,评价小组还需要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施的严谨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对于试点专业的备案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正规化的管理流程,确保招生计划和学生信息的规范性,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的备案机制,不仅有助于规范教育行为,还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监督和评估的依据。
此外,制定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为了实现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的标准化,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用性。通过内部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例如实施教师之间的交叉教学安排和考教分离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质量、透明度和公正性,从而形成一个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7]。
(四)注重课程教学质量的严格监控与标准对照
一是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严格对照。这意味着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覆盖所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点,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开发者应深入分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强调评价过程管理。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监督,以及定期的现场督导和抽检,可以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活动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这种过程管理不仅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还包括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师队伍的管理,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戴琨,李兴海.职业教育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多重逻辑、现实困境、实践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4(5):67-70.
[2]赵玉青,吕梦.“双元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现实困境、发展方向与改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6):13-17.
[3]陈娟华.基于“四个评价”探究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J].科教导刊,2024(2):5-8.
[4]岳兆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问题和策略:以网络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23(32):11-13.
[5]王苗苗.“双高”建设背景下宁夏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构建探索[J].科教导刊,2023(31):41-43.
[6]张杰英,祁占勇.英国职业教育制度认同的基本内容与经验镜鉴[J].教育与职业,2024(7):85-93.
[7]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堵点与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4(3):5-1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