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化马湾乡中小学文化建设为例,聚焦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硬件建设、课程建设和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加强学校文化物质载体建设、构建系列化校本德育课程、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等方式,探究具有“乡土”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路径,旨在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知识与文化自信的情感融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乡土文化,实践路径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诉求。乡村中小学校的规模普遍较小,管理者大多身兼数职,人事调动较为频繁,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不太够;乡村学校因生源问题存在撤点并校的趋势,学校文化建设有时缺乏长远规划与连续性;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模仿城区学校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是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追求和正确育人观的引领,学校工作就会变得较为随意,各种德育活动也易失去灵魂。
基于此,化马湾乡中小学从本土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挖掘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丰富发展其文化内涵,构建文化引领下的全方位育人环境,不断探索乡村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体现“乡土”特色,加强文化引领下的物质载体建设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塑造和具有的软件环境与育人氛围,是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的综合形态。化马湾乡中小学主要是村办学校,为满足本行政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要求,办学规模小且分布零散,这就需要聚焦当地实际,发展符合乡村学校的特色文化。
一是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乡土”特色。广袤的乡村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底蕴,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入手,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用乡土文化滋养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植根于山山水水之间,与历史久远的村落故居共同成长。每个村庄的河流、古树、古建,甚至是村落的名字都有着一串串美丽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面饱含着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述说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精神追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乡村学校有着更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让乡村学校文化有根有魂。化马湾中心小学地处山水之间,北有五岳之首泰山,南有风雅秀美的徂徕山,中间有大汶河流过。学校文化立足于山水之间,以“润文化”为题,水润万物,润而泽之,汶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学校借乡镇名字中“马”字,引申出万马奔腾之意,将“团结向上,锐意进取,马到功成”作为学校的育人理念。“润文化”寻根传统文化之知行并进、和美润心,溯源“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人生智慧。“润文化”散发着本土化的乡土气息,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村学校有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名片。
二是加强文化引领下的学校物质载体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看得见”的文化或者文化的“器物层面”,即学校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载体建设是体现学校文化的辅助性手段,承载着学校的文化理念。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首要路径和最直观的表达方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组成。学校的楼廊厅馆的每一面墙,校园内的每一块花园、每一条绿荫道,都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诠释着学校文化,都在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学校文化的符号形式既要有形式统一的外在美感,又要阐释文化内涵表达的具体内容。乡村学校要着力打造文化长廊、荣誉墙、校史馆等文化载体建设,让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三风一训”及育人方向都能得到全面展示。学校建筑物与文化的内涵发展彼此映照,让生活在校园的人能感受学校文化的魅力。
山区学校大多依山傍水,有着多样化的植被。化马湾乡王庄小学地处徂徕山中,抬头可见徂徕山主峰“太平顶”,确定了立意在勇攀高峰、敢为人峰的“峰”文化。化马湾一中在教研教改上寻求突破创新。学校借鉴青岛市即墨二十八中成功经验,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师友互助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益在徂徕山汶河景区范围内独占鳌头,让山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学校绿化用地占比高,学校草坪种植大片的三叶草。三叶草因基因遗传突变长成“四叶草”,表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学校不断创新发展的管理理念与“四叶草”成因相吻合。学校紧紧围绕“四叶草”这一物质载体,发展并完善形成了“四叶草”文化(见图1)。办学理念和校训中的“知行、和美、自主、恒微”四个要素可比作四叶草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学校的核心文化体系。办学理念中知行并进,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领悟理论与实践的互生共进关系;和美润心,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穿传统文化中“和”与“美”两大要素,努力培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未来人才。自主建构是指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关键能力及必备品质;学生的成长必须具备恒微品质,即持之以恒从细微处做起,走向成功。学校将“人格健全、学业优良、体魄强健、特长明显”作为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紧紧围绕“四叶草”努力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校徽、文化走廊、校服设计等都体现着文化符号与内涵的统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温馨校园,“四叶草”已经成为办学理念和校训的标志符号。
二、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实功夫,也是慢功夫。学校文化要与学生共生长,让学校文化的基因在学生身上流淌。学校要构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德育课程体系,教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德育知识既要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生在学校家庭的现实生活及网络虚拟世界都能践行道德标准。学校要做好德育课程建设的顶层规划,制订德育课程实施方案。学校结合乡村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发了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德育校本化课程(见图2)。
学校组织师生编写德育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资源,以班主任为核心,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增强学校文化影响力。德育课程体系要涵盖学生常规的主题教育,包括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习惯养成、诚信友善、规则纪律意识、文明礼仪、生态环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德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情感认知、身心发育、年龄学段等因素,做到拾级而上、循序渐进。例如,在入学起始年级,主要侧重小学生刚入初中新环境过渡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列德育课程教育学生在新的生活中和睦相处,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遇到困惑如何解决等。高年级的德育课程则更侧重家国情怀、民族命运、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主体多样化,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班主任利用周一班会时间进行日常的德育教育。学校邀请乡党委书记走进学校,给全体师生上大思政课,教育学生争做“四有”好少年。学校推荐家长代表走上操场主席台,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向学生宣讲新农村中的新故事。家长将身边发生的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故事讲得情真意切,学生们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德育课程的实施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锤炼学生品德修为,紧跟新时代步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校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文育人,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丰富学校文化活动,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
丰富的学校文化活动拓宽文化育人的渠道,集中展现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文化活动要立足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特色,定期举行古诗文经典诵读大赛、校园合唱节、学校艺术节、最美家乡故事会等活动。学校充分利用礼仪庆典活动,在开学庆典、毕业典礼、入团仪式等活动中,邀请家长进校园,拉近亲子关系,共同见证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校内文化活动要努力做到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让乡村的学生有更多登台亮相的机会,展现学生自信、阳光的一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化马湾一中离校课程中的毕业典礼,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育人效果显著。毕业典礼从主持到节目,让学生成为主角,老师则转身成了化妆师、音响师、场务……为学生的精彩演讲服务,避免将毕业典礼变成呆板形式的讲话会议。毕业典礼中最经典的环节《感恩父母》,孩子深情给父母感恩鞠躬、家长与孩子深情相拥,真情流露温情脉脉,将整个典礼的和美育人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离校时学生将教室和寝室打扫得整齐有序,并在黑板上留下努力学习、感恩师长临别赠言。学校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得到完美展现。
在班级文化氛围建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参与其中,让学校文化渲染在班级文化之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宣传栏、黑板报、活动海报等传统阵地,宣传学校文化。学生在宣传活动中发挥自我潜能,不断遴选同学们喜欢的乡贤名人、民间故事、英雄人物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更要拥抱新媒体,以学校的网站、公众号、家校群等新平台为载体,师生创作学校文化相关的方案、图片及短视频,积极展现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师生共建的文化氛围代替了单纯的标语口号,“无言之教”易于被学生接受,在精神层面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要借助乡村文化大舞台,坚持“走出去”的路子。学校适时组织广大师生进农村、进农田、进景区,走到校外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化马湾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商周时期的燕语古址,又有明清年代古驿道。学校重视对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学校结合时令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乡土研学旅行路线。“五一”劳动节前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打卡村落古居间的千年流苏树、华严寺内近千年树龄的银杏树;还可以漫游徂徕山龙湾地质公园,寄情山水,亲近自然。农忙夏秋收采摘时节,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劳动实践基地掰玉米、收花生、摘栗子和打核桃,体验丰收之乐,感受劳动之美。学生利用劳动课时间走进校园外的茶园大棚,采摘茶叶嫩尖,参观炒茶作坊,感受现代农业魅力。学校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祭英烈活动,全校师生徒步五公里走到彩山水库下洪涛烈士墓旧址。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员洪涛同志,领导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积劳成疾,不幸病故于化马湾乡劝礼村。烈士忠骨埋他乡,师生每年都会来到烈士墓前瞻仰英烈,打扫陵园,敬献花圈,悼念革命前辈。学校利用国庆节时间组织“登泰山”研学活动,毕业年级学生在紧张的学业之余,品读泰山诗词,解读泰山故事;徒步登顶泰山,亲身感受泰山“挑山工”精神;山巅中考誓言,展现学子青春风范;感悟泰山,祖国山河在我胸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乡村学校文化活动从传统文化保护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彭雪梅.在中小学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5):1-8.
[2]薛二勇,刘淼,栾少波.新形势下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7):37-4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