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如何运用大概念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22 12:02: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大语文”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文章旨在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素质的提升,基于大概念理念组织语文教学,使得小学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能够迅速地吸收、理解、消化语文知识点,以充分促进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综合学习水平的快速提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生,语文,策略
 
  大概念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够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推进学生的整体性学习,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大概念思想也成为了语文教师所重点研讨、关注的话题。教师应该基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利用大概念思想全面优化、创新课程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大概念思想,构建单元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被划分为各个单元,各单元课文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单课时地进行课文讲述,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过于碎片化,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整合到一起,在习题解决时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语文学习、应用能力不强。大概念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将诸多知识点联系起来,于是教师可以充分基于大概念思想构建单元教学,把握单元教学核心,并基于单元内容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活动,使学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层层深入课文探究、单元探究,快速发展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含《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三篇课文,且这三篇课文都围绕着“壮美山河”这一人文主题。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时,就可以基于大概念思想构建单元教学,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为引领学生了解、掌握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等,然后再基于单元整体开启实际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鉴赏,把握不同作者在“写景”上所运用的不同描写手法,并组织“读写结合”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增强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壮美山河”这一主题中蕴含情感。教师还可以积极基于单元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讨论单元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各种描写技巧的运用优势,以单元教学助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以此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改善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推进学生的整体性学习,使得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整合学习资源进行实际知识的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
 
  二、运用大概念思维,加强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基础性内容,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以往很多教师在组织开展字词教学时,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字词的“读”“写”上,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陌生字词读音的拼写、再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这样的字词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字词”的运用仅停留于“拼读”“书写”上,无法把握汉字规律,感受我国汉字之魅力。因此,当前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模式,运用大概念思维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利用趣味、合理手段引领学生探知“字词”中存在的规律,以使得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根据探知规律及时猜测、把握字词含义,并进行正确书写。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入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教学设备,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出相关字词的含义,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升学生的字词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猜一猜”的游戏,鼓励学生猜测不同字词的意思,以充分发挥出大概念思维的运用作用,强化字词教学,也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字词掌握、运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中第5课《动物儿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中涉及的重要字词,如“蜻蜓”“蝴蝶”“蚂蚁”“蜘蛛”“蝌蚪”等,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仔细观看这些字词,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后纷纷回答:“它们都含有‘虫’这一偏旁”,然后教师可以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蝴蝶”“蚂蚁”“蜘蛛”“蝌蚪”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字词的直观认知、感受,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引领学生进行总结,真切感知带有“虫”这一偏旁的字词基本上与动物有关,使得学生在此中感受汉字的魅力。又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中第7课《操场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操场上”的丰富场景,如有的学生在跑步、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学生在跳高等,并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在操场上一般都会做些什么运动呢?”以此构建良好教学情境,将学生快速拉入“操场”这一情境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再展示“打球”“拔河”“拍皮球”这三个词语及相应的图片,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三项运动用到了我们身体上的哪个器官?这三个词语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的学生回答:“这三项运动都需要用到我们的手”,有的学生回答:“这三个词语的第一个字的偏旁是一样的!”教师再进行教学引导,引领学生总结相关的汉字规律:“‘扌’的名称为徒手旁,一般有‘扌’的字与手或手上的动作有关”,以此能够充分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理解、掌握汉字规律。然后教师可以再基于学生对此汉字规律的掌握,继续展示“跳高”“跑步”“踢皮球”这些词语及相关的图片,再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很多学生能够迅速观察得出结论,认识到这些词语的第一个词的偏旁部首都是“足”,且这些运动都与学生的“腿”“脚”有关,自行总结出汉字规律。以此方式的合理运用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对语文中重点字词的把握,提升学生的字词掌握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中“字理”的把握,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锻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迅速发展。
 
  三、树立大概念意识,组织阅读活动
 
  “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开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尤为重要。但是以往很多教师应用的阅读教学手段枯燥,导致学生对“读”这一学习活动的兴趣不高,且脑海中的阅读体系也没能构建成功,在“读”时比较盲目,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较差。因此,在当前教育视域下,教师应该树立大概念意识,构建大概念阅读学习框架,以加强阅读活动组织,使得学生在大概念阅读框架的引领下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阅读,掌握多种文本类型的阅读的方法,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学习与探索,在阅读中掌握更多语文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当前新课标提出的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构建阅读教学框架,基于学生当前年龄特点、阅读理解能力有机整合相关的阅读资源,并进行合理梳理,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多读书”“读好书”这一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如教师可以基于“四大名著”这一主题组织阅读活动,融合课内课外有关“四大名著”的阅读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主题阅读,在“读”中逐渐把握“四大名著”的基本内容、主要人物形象等,全面认知、感悟名著内容。教师还可以运用“大概念”思想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充分把握“精读”“泛读”“越读”等多元阅读技巧,以增强学生阅读学习效果,使得学生能够在文章阅读中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把握文章内容、主题内涵。
 
  四、围绕大概念中心,设计合理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促进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也要充分地关注起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合理设计,围绕大概念中心提炼核心问题,并由这一核心问题发散一个个“小问题”,并同时指向课文中心、主题,以充分促进学生学习的快速进步与成长,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充分把握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实际情况,然后再进行问题的设计,以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层层深入课文探究,感悟课文主题内涵,加强对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父爱之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父爱”这一中心主题进行问题设计,以驱动学生的高效阅读、学习。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大”的问题:“本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再依据课文具体内容设计一个个“小”问题,如:“本篇课文中分了哪些场景来表达‘父爱’?”“最让你有所触动的句子是什么?”“文章有哪些句子描写了父亲的心理活动?”“从父亲的这些心理活动中你能够感悟到什么情感?”等,以为学生的“读”指引明确的方向,引领学生进行细心品读,使得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持续分析、品读课文中语言文字流露出的“父爱”,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加以针对性、具体性的教育引导,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关,促进学生对本课文主题内涵的深层把握,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以此问题的合理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情感的把握,使得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加理想、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快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思维,深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感悟。
 
  五、聚焦大概念理念,增强语用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主动性探究,激发学生的独特学习能力。在大概念视域下,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该构建更广阔、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表达的机会,以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下进一步获取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建构,增强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教师要聚焦大概念理念开展整体性教学,并恰当创新“情境式”的教学模式,以使得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形成关联性的思维,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价值内涵。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第16课《太阳》及第17课《松鼠》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聚焦大概念理念开展整体性的教学,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掌握,大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基于两篇课文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松鼠有哪些特点?”等,并融合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开展实际教学,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内容,从“宏观”的角度感知、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并能够积累一定的说明文写作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再具体创设“写作”情境,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并融合应用课文中所掌握的“写作技巧”进行介绍、说明,把握说明文写作要点。以此聚焦大概念理念开展语文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并能够促进文本要素的有机融合、教学活动的有机统筹,促进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效率的充足提升,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活动、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大概念理念开展实际教学,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脑海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学习、综合性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基于语文学科“关联性”“综合性”的特性,积极利用大概念思维开展教学,以注重学生思维的深层发展。教师要基于大概念理念充分构建单元教学,并充分加强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以促进学生对语文核心概念的把握,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