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21 14:31: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文化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对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关注文化背景融入,创设一系列文化理解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路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课标”)明确“文化意识”是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之一,并指出:“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因其跨学科性质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性,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供独特优势。
 
  在课标背景下,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了解、体验和传承文化的窗口。通过阅读深入挖掘中文学、历史、社会等多元文化背景,学生能更全面理解英语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跨文化的阅读体验,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使他们更好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一、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不仅是语言和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生动而多元的表达方式。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过程中,创设逼真的文化情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例如,在高一英语必修二Unit3“Festivals and customs”中“lmportance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in modern society”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系列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与视频,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图片中的细节,如传统的食物、装饰和着装,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之处。可以选择播放与节日相关的音频或动画素材,包括传统音乐、民俗故事的朗诵等。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理解阅读材料中对传统节日重要性的论述。这不仅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投入和认同。

\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富有文化内涵的故事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好奇心。可以是涉及不同国家、民族的传统的故事,也可以是关于文学、艺术、历史的故事。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情景学习中,融入“嫦娥奔月”这一古老传说。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团聚、爱情和忠诚的重视。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如嫦娥飞升月宫、吴刚与玉兔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文化背景深层的探究欲望。
 
  二、全面剖析语篇,树立文化意识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分析语篇结构和语言运用,逐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信息。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发现作者通过语言的选择、描写手法等手段向读者传达文化的独特之处。与此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愿,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挖掘语篇中的文化元素,了解其中蕴含的背景、传统和价值观。

     以Unit4 Exploringliterature中The OldMan and theSea(Excerpt)阅读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并关注其中的细节描写,如老人与大鱼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老人对生活的坚持和不屈精神。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置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理解,如“How does the author describe the protagonist's struggle with the fish?”在回答这些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向读者传达文化的独特之处。或者提问“Why does the protagonist insiston fighting the fish?”等。通过此类问题,学生可以了解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课标强调教师要创设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此背景下,可以选择涉及多元文化的文本,通过对比文本中不同文化的语境、隐喻和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交流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思维与能力。
 
  例如,在The Old Man and the Sea(Excerpt)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小说《边城》部分节选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深入分析与理解其反映的文化观念。The OldMan and theSea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孤岛上,主人公是一个老渔夫,他独自面对大海的挑战;而《边城》的故事则发生在湘西的一个小镇,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在家庭、社会和爱情之间挣扎。此外,在The OldMan and the Sea(Excerpt)中,老渔夫的语言简单、直接,他的行为表现出坚毅和勇敢;而在《边城》中,年轻人的语言含蓄,他的行为则表现出内敛和犹豫。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行为,学生可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性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
 
  三、丰富课堂活动,强化文化体验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如传统节日文化、传统美食文化等,并围绕该主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观看视频、访谈专家等方式获取信息,并整理成报告或展示作品,向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例如,在Unit2 Be sporty,be healthy中Finding a balance:my taichiexperience阅读教学中,可以创设“Introduction to taichi”探究活动项目,引导学生探究太极拳的相关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在网上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太极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极的基本知识,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太极的视频,观察其动作特点和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练习太极来达到身心平衡。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研究报告PPT,总结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锻炼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场景,并设定学生扮演的角色,让学生参与情景模拟中,增强文章理解和记忆。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加强情感投入,从而更好理解和领悟文化内涵。此外,在模拟对话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和研究相应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以便准确模拟相应的行为和言语。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和理念。

\
 
  例如,在Finding a balance:mytaichiexperience课堂上,可以设计“太极馆参观”场景模拟活动。学生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扮演中国人,另一组扮演外国人。中国组学生需要向外国组学生介绍太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基本动作。外国组学生则需要对中国的太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外国组学生也可以对比分享他们自己国家的类似运动,如瑜伽等。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了解国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对话,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四、关注文化交流,完善教学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表现时应注重文化意识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评价,包括读写评价、口语评价、听力评价等,以评估学生是否具备跨文化意识。读写评价时,不仅要评估学生写作技能的水平,还要关注他们的观点、看法和论述,以及是否融入了文化因素。口语评价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发音、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也要看学生是否正确应用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听力评价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对文化的敏感度。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可以组织听力测试,让学生根据所听材料进行解答,以检查他们对文化的认知程度。
 
  另外,教师可以引入自我评价或同伴互评的机制。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而同伴互评则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学习经验,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促进文化意识与学习思维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文化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语篇内容相关的文化主题,以拓展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教师注重培养文化意识,实施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积累,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成冉.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导入现状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2]苏定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探究—以旅游文化为例[J].广西教育,2023(14):32-35.
 
  [3]钱平平.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4]邹碧霞.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22,24(4):73-78,11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