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与融合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2-18 16:18: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现代教育泛指当前我国引进的西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等, 与传统教育存在较大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教育实践之中,而且根植于文化意识层面。文章阐明传统教育与 现代教育内涵、特征和联系,分析两者在文化意识层面冲突的表象,并以新教育实验为契机, 实现传统教育在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组织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 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新教育实验;教育冲突
 
作  者  严  燕,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  211800)
 
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和教育价值观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最明显的区别,但这并不是两者之间冲 突的本质,只是外在表象。中国现代教育的出现并 非教育自身的进化,而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发生的 嬗变,这种构建方式撕裂了教育的延续性: 一方面,传统教育的优势被忽略,采用 “一刀切” 的改革思想,将传统教育涉及的元素统统视为 “糟粕”。另一方面, 过度夸大西方现代教育的优势。在科技、文化、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国学教育” “私塾教育” 等形式再度回归。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不可协调性根源于文化意识冲突,传统教育与现代 教育之争,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不协调引 起的。传统教育蕴含的人文素养、精神内涵, 也不可能完全被现代教育的理性、功能替代。传统教育 与现代教育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继承又有 开拓,在探析两者间文化意识冲突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探索融合的方式方法,[1]以提高我国新教育改革的成效。

\
 
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内涵及关系辨析
 
(一) 传统教育内涵分析:基于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来源于儒家文化, “以儒为体、释道兼顾” 的教育理论一直在延续, 儒家文化在社会精英知识分子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 响。传统教育中融入的文化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影响:其一,“顺应自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 “儒释道” 体系,虽然对 “天”“道”“神” 都有明确的概括和描述, 但否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强调人
(个体) 应该顺应于天 (集体、社会), 融入自然、畏惧自然、服从自然,从根本上认为人不能改变自 然。这本质上否定了人的创造力,教育的目的只是 单纯地追求个体完善, 学习就是被动的灌输。其二,强调个体之间的关系, 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和谐,但不鼓励个体服务于集体, 追求自我内在修养,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 “修身” 摆在第一位,强调教育的自我性。儒家文化客观上对封建王朝统治、社会秩序稳定、知识性格塑造等起决定性作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伦理本位” 思想自始至终占据着传统教育的主流思想地位, 伦理道德被作为传统教育的基础。具体来说,传统教育内涵有以下特征。
 
一是文以载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这些要素是传统教育的研究领域,也构成了封建社 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实施道德教育、构建封建社会 道德体系是传统教育最主要的教育目标。 《中庸》记载道: “修道之谓教。” “道, 德育也。” 换言之, 传统教育将德育摆在第一位, 强调个人的伦理认知、精神修养和内涵培育, 因此形成了 “文以载道” 的文学功能社会, 但客观上导致科学、技术、自然等领域的研究缺失。不可否认,儒家文化意识 构建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全面性, 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 (如生物、地理、化学等) 领域落后,极大地限制了人力资源在生产力方面的 探索发展。
 
二是和谐统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说都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和谐统一, 如 “天人合一”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等思想观点。传统教育中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价值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中国自古地域广袤,封建集权国家为巩 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统一,必然寻求有利于 阶级统治的价值观,通过传统教育手段,实现思想层面控制, 如忠君、爱国、守节、奉孝等人伦纲常,既是传统教育主流思想,又是核心教育内容。
 
三是科举融合。自唐代以来,传统教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 “学而优则仕” 的人才体制层面。科举制度对教育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也是国家选拔 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 “官本位” 与科举人才制度的结合,其工具性越来越明显,发挥的人才教 育价值越来越小。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虽被废除, 但 “官本位” 思想在传统教育文化意识中的蔓延仍未结束。时至今日, “书中自有黄金屋” 的思想依然影响现代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更为突出。
 
(二) 现代教育内涵分析:基于时代特征
 
传统教育中的文化意识不可能通过现代教育体 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实现彻底的隔断, 也不是现代教育的对立面,两者只是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 有所不同。现代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 的培养,个体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 并在社会行为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现代教育凸显民 主化、市场化、信息化、理性化等特点,科学解释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现代教育有以下 两个方面特征。
 
一是崇尚科学、强调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现代教育借鉴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 在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模仿和学习。现代教育发展初期,其研究核心内容是自然科学规律及应用方法, 即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获取改造自然、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方法, 更加有效地创造物质财富。因此,现代教育的内涵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侧重知识的发现、应用,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技术性标志,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二是重视人性、推崇个性。现代教育重视创新体验,对人性的推崇超越了对神灵的崇拜。个性意识的觉醒促使理性要素占据了教育主阵地, 现代教育强调个体价值,追求个性发展,但个体的价值依赖于社会实践,需要激发人类的自主能动性, 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意愿。
 
基于以上分析,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既存在教育理念上的传承, 也存在教育价值上的创新, 在文化意识上表现出辩证统一的特点,其本质是时 代发展对教育功能提出的适应性要求。
 
二、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表象及关联
 
(一)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表象
 
一是主观与客观的冲突,即 “传统教育的主观性” 对比 “现代教育的客观性”。传统教育对前人先贤的信奉、遵循意识较为强烈, 如 “天地君亲师” 的价值取向,意味着 “师道” 是古代社会环境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内容和合理性依据之一, 传承的意识大于创新。传统教育的主观性十分明显, 无论是 “学而优则仕” 还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按照先贤的信封, 实现自我修养,这既无新知识的产生,又无须创造 新的生产力,严重限制了教育功能。现代教育突出 客观性,即教育成果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双方的 冲突在于,前者强调自我修养实现,后者强调自我 价值实现。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教育的文化 意识表象,具体表现为读书的 “敲门砖” 作用, 且现代教育的功利思想从科举 “官本位” 转移到 “学历本位”, 前者注重个体价值, 后者更注重集体价值。
 
二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传统教育要求个人轻视自我价值,提倡 “克己复礼”“去人欲”, 朱熹更是强调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强调个人对社会、对权威和对自然的服从。传统教育将个人改变社会、改革传统的行为视为 “离经叛道”。现代教育则完全相反, 追求人性解放、思想解放、精神解放,重视个性和个体价值,强调个体创新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冲突完全是文化意识层面的 “颠覆”,如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一种教育 解放行为。
 
三是德育与智育的冲突。德育与智育的冲突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文化意识层面最为严重的。在宏观层面上,传统教育将德育放在首位,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现代教育则把智育放在首位,[2]教与学的双方都希望考试出更好的成绩;传统教育认为 “女子无 才便是德”, 现代教育提倡 “男 女平等”;传统教育中的 “德育” 更多地采用灌输、教化等方式,以封建礼教为主要德育内容,现代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 中同样存在知识灌输思想, 一切以分数为主。德育和智育的冲突,代表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在文化意识层面的极端理解, 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互相否定,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异之一。

\
 
(二)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联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是内在和外在不统一造成的。无论教育处于何种目的、产生何种思想或基于何种模式, 它的对象依然是 “人”, 而非知识与技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共存的现状, 说明两者都符合 “人” 的共性特征。只是传统教育将“人与自然” 融为一体,而现代教育将 “人与社会” 融为一体,两者在文化层面都存在缺点。传统教育 偏重人的自然属性,达到一定极限之后社会就无法 发展,生产力必然停滞。相应地,现代教育偏重人 的社会属性,容易导致教育丧失本质需求, 单纯地变成 “生产力工具”。
 
研究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 就是从精神层面平衡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的关系, 人不可以丧失 “人性”, 这是传统教育的文化意识核心,人不能压抑 “天性”,这是现代教育的责任。
 
三、“新教育实验” 背景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立足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基础,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强烈的血脉渊源。当今教育中保留着大量前人教育智慧, 如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等, 但也存在时代、科技、文明等局限性, “教育冲突” 的出现是必然的。通过对两种教育呈现的文化意识冲突表现及关联进行研究, 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能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提供基础。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行为, 也是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它提出的核心理念是 “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3]并以此探索教育的本质,其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人才既满足民族情怀又 具备世界公民意识。新教育实验通过 “生活化” 的朴素教育实践,将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去糟粕取 精华,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下的学校教学中, 建立两者之间的优势联系,加强自我修养、塑造良好品 行,这实际上体现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融合价值,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提供教育环境、教育目 的、教学组织形式三方面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教育环境改良融合
 
新教育实验提倡阅读和写作日常化,培养 “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 的共同体, 主张建立书香浓郁、资源丰富和让学生乐于阅读的教育环境。新教育实验将传统教育中的 “晨诵、午读、暮省” 作为重要的日常教育生活方式,[4]提出 “毛虫与蝴蝶” 计划,儿童阶梯阅读被视为改良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人类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支撑科技进步、应用的知识, 更依赖理性的思考、证明、分析,而不是文以载道的 阅读项目。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认为,阅读并不利于 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只是一种机械 的记忆行为。记忆包括机械记忆、理解记忆两种形 式。“童子以记诵为能” 的传统教育观点中, 阅读可理解为一种机械重复行为,同时教育成果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 即 “少壮以学识为本”, 认为年龄到大以后自然会明白;现代教育侧重学习的系统 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换 言之,诵读记忆是实现理解的第一步,是一个熟悉 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忽视了这一问题,主观地认为 通过讲解、辨析,学生自然就能够全盘掌握, 以此来批评 “死记硬背”, 这是不科学的。因此, 基于传承传统教育优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教育实验, 有利于现代教育改良教学环境,融合传统教育的教 学环境策略,营造充满书香的现代教育阅读环境。
 
(二) 教育目的改良融合
 
现代教育提倡个人自主能动性、创新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凸显个人价值在于能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代教育的功能是将技能、知识传授给个体,以推动社会更快地发展。但相应地,个人价值中的人文情怀、文化素养等均被忽视了。随着我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德育缺位问题极为严重, 特别是在功利主义社会思潮影响下, 高等教育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丧失,导致现代文明 危机四伏,如诚信危机、道德危机等。
 
在现代教育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相比, 传统教育所提倡的个人修养,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在新教育实验中强调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的观点,可以更好地践行 “修身” 的教育目标。如, 采取 “师 生共写随笔” 的方式交流思想,[5]  “师者” 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能够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将人类社会公共文化和个人道德理念认知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并促使多元文化在教育中融合。
 
(三) 教学组织改良融合
 
现代教育更像是一种产业,采用同一班级而分 化教学的模式,学生如同资源,教师如同工人, 人才则是加工后的成品,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抹杀了作 为人的天性,这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 “个性尊崇” 相矛盾。现代教育在教育组织上实行标准化、统一 化,但要求在社会价值层面突出个性化、创新化, 显然是一种悖论。
 
在这一层面,传统教育完全依赖于教育工作者的体验和感知展开, 与 “新教育实验” 中提出的“以教师发展为起点” 策略不谋而合, 无论是诵读古诗,还是作文对弈, 抑或辩论演讲, 在教育方法、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上,完全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进度把握,以最终的知识目标达成和自我修养实现统一为目的,而非在大范围内实现教学大纲的统一,这才是最有效的 “因材施教” 手段。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 “人” 的改良,传统教育作用于内在修养,现代教育更有效于外在价值。我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会长期延续,但教育层面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需要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杨莉娟,郝 志军 .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思路 · 新探索· 新成果[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
[2]张晓婧 .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6(1):46-48.
[3]余国志,魏鹏飞 .新教育实验的社会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5):16-18.
[4]李东琴 .新教育实验的学生阅读素养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16(5):10-15.
[5]朱永新,余国志 .新教育实验的话语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7):1-5.

《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文化意识冲突与融合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218/2019021804224342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