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教育心理学课程碎片化教学设计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21 13:50: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在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特点。因此,当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在各方面进行调整,对教学活动重新进行设计,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流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碎片化教学
 
  教育心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专业学生学好教育心理学课程,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更好地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和挑战,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事实上,教育心理学课程贯穿和影响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有助于培养其将来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碎片化(Fragmentation)”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义是指将完整的东西拆解成为很多零碎小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时代”正在改变当下的生活,“碎片化”带来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要求教学方式的变化。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接受“互联网+课程”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碎片化的背景,将智能化手持设备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碎片化”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影响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时,学习状态呈现出了碎片化等新的特征。所谓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然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需求,利用多样化学习媒体、零散时间和分布式的空间,学习零碎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1]。

\
 
  (一)学习时间的碎片化
 
  在碎片化的背景下,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同时,所有人的时间都被打碎成短小而零碎的片段。人们只有合理利用这些被打碎的、任意的时间片段进行不断的学习,才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学习内容碎片化后,碎片的学习时间段变得更可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将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学习的灵活度,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将学习过程充分融入生活。这种学习模式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习空间的碎片化
 
  依托无线网络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学生可以在移动环境中更加灵活地进行学习,这是学习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可以随处学习,学习可发生于任何地点,可以在教室、操场,也可以在宿舍、食堂,还可以在地铁站等处。借助于网络平台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师生可以不见面而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教师能更不受限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学习内容的碎片化
 
  在碎片化背景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分散。由于兴趣爱好、认知喜好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的影响,学生获取的信息与知识内容具有片段化、零散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点被细化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组块,例如一个小动画片段、几张图片或者一小段文字内容等。在学习内容被分割后,由于单个碎片内容所需的学习时间较短,可以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吸收率[2]。但是学习行为的不连续性,又会导致学生难以系统了解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碎片化教学的实施意义
 
  如果适应了当下人们的碎片化生存状态,碎片化教学设计就可以对新形势下的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引导。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碎片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碎片化的发展,碎片化知识传授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接受。
 
  第一,碎片化教学有利于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涉及教育学又涉及心理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将全部内容讲清楚。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深浅程度的理解需求,通过慕课等平台录制相关教学视频,或者通过其他信息化手段提供文本、图片、音频和动画等各种形式的知识点,使学生在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地深入掌握相关章节的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二,碎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其知识运用能力。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及抽象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依托知识的碎片化,教学可以摆脱长时间、集中讲解的传统模式,促使学生轻松自主地学习。同时也可以将知识的讲授过程剥离到课外进行,将课堂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悟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碎片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个性化设定,引导其对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选择,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碎片化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网络技术的成熟为碎片化教学搭建了载体。碎片化教学是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相互驱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优质、完善和可靠的支持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零碎时间内完成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且有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向老师提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碎片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零碎时间,通过移动终端解答学生的提问,避免因为受限于特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而不能及时回复,为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第二,丰富的课程内容能为碎片化教学提供素材。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为碎片化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涵盖了“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的各个方面知识。这种内容广泛的特点为碎片化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拆分。并且,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实践时,会和每个人密切相关,随着个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种“个性化”特点,凸显了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可以不断为碎片化教学提供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素材。
 
  三、重构知识体系,设计基于碎片化知识的教学
 
  由以上论述可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信息碎片化时代的要求,探索碎片化教学的改革路径,进行合乎时代变革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转变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碎片化的背景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及知识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但要把知识点讲透、讲好,而且要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给学生一定的启迪。为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
 
  教师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围绕学习者个性需求,通过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来应对知识碎片化时代的要求,并且通过对课堂进行合理的时间划分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使碎片化内容吸引学生,教师在处理学习内容时要尽可能设计与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因为这些形式比文字文本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促使其在碎片时间里专心学习。
 
  (二)不断学习,提升知识碎片化的拆分和重构能力
 
  在兼顾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碎片化教学的基本授课方法是把知识点系统地碎片化。同时其设计突出时间控制和学习内容递进的特征,控制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电子媒体,充分设计宏观的课程内容及微观的知识点,并且注意每次互动节点的选择[3]。这些都对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体量和碎片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充满差异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教学对于知识点的拆分,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和控制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面对庞杂的信息,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挖掘有价值的知识碎片,防止学生因知识点的碎片化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巩固学生自主学习成效[4]。
 
  在教学设计中,还要贯穿系统化的思维,提升重新建构碎片知识的能力。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教学过程一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能够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点发散为信息量庞大的碎片化材料,一段时间后,学生再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新组合系统的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素材分割时要注意知识点的相对完整性,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发散、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帮助学生把看似碎片化的学习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知识点的相对完整性和连贯性[5]。

\
 
  (三)以专题为单元,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材涉及的内容繁多,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碎片化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微型化,在突出专业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进行微资源建设,采用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将理论与行业实践相融合,使教学更加实用、灵活、丰富[6]。专题式教学可以不再拘泥于教材章节内容的限制,而是可以将有关的知识内容再次进行整合、重新设计,将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或者学生最感兴趣且和生活、工作相关的问题整合为专题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便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融入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受益者[7]。
 
  教育心理学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教师必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应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充分分析各章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及关联性后,将各章节按照相应的体系碎片化,然后设置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构等的不同模块,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微博、QQ等平台,采取具有多样性与自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视听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任意跳转至各个模块的任意知识节点进行学习,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功能,实现自主选取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必须让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主选取教学内容。
 
  在搭建了基本框架和体系的前提下,教师可先拍摄录制好本专业相关的章节内容,并和其他教学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一起上传到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视频进行预习,或者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这既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8]。
 
  当然,实现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碎片化教学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例如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者的个性特性、学习评价、教学评估设计及相关的教学理念等。只有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才有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崭新的、更具个性化的、高效的学习体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便指日可待。总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碎片化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要求,是一种更具个性化、更能促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一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13):238-239.
 
  [2]齐晋,陈新玲.经济法课程与行业融合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53-56.
 
  [3]高岩,李发展.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5):230-231.
 
  [4]蔡文育.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与拼图化教学[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3):94-95.
 
  [5]肖晓明.4G时代碎片化学习方式与英语教学研究[J].科技风,2016(17):280.
 
  [6]李铁萌,侯文军.高校教育中基于移动互联的碎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5):
 
  74-77.
 
  [7]苏枭径,赵颖.基于碎片化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39-43.
 
  [8]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