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是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目标,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服务和治理的模式。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改革是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教育体系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信息化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深入融合的现实困境和矛盾,提出推进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的四个着力点,探索建设符合地方高校自身教育特色、保障现代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服务效率和水平的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平台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教务信息化,数字治理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2019年2月,中*中央、国*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2]。国家近年持续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加速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各级现代化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教育能力现代化。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与运行机构,亟须从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组织结构、教学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信息化改革,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实践的能力,推动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
一、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矛盾
在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需深入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方式,构建符合国家、支撑高校、服务师生的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服务与监测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高等教育机构内外多个主体、多种因素。地方高校在积极构建教务信息化平台的改革与实践中,面临一些可能会阻碍信息化实施的现实困境和矛盾。
(一)高等教育理念和制度先行与信息技术支撑滞后的现实矛盾
近年来,地方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致力于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目标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教学育人体系。但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数字鸿沟,导致地方高校当前陈旧的教务信息系统已无法支撑动态演进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无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恰当的信息化承载,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
(二)高等教育理论与信息化教学实践融合未深入推进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虽然已开启校园信息化项目建设,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已有惯性的制约,基于经验的教学管理与决策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3],这些使得已有教育理论难以实现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有效融合。此外,“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思维仍广泛存在于当前的教育治理体系中[4],大大削弱了地方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与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融合的统一性不够
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与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其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5]。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信息化改革,关键在于灵活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下,地方高校需要善用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改革。但地方高校的多元治理主体在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未充分思考、融合信息化的理念,未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服务转型升级,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变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的相互促进作用。
(四)地方高校现有教务信息系统存在的普遍现实困境
地方高校现有教务信息系统大多是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基础开发的,未遵循最新的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现有系统的架构设计、结构功能、性能效率、数据互动及信息共享等,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及智慧化校园的发展需求。其中,教学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碎片化、“信息孤岛”问题严重,无法与学校其他信息系统间进行数据共享,也无法进行深度协作,错失了有效利用集体数据以制定最佳决策的机会。
二、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平台体系的建设
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是融合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需要在遵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为重点,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以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运作机制为抓手[6],实现信息化全方位支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智慧治理新模式。
(一)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改革的推进路径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中,高等教育理念、管理思维的转变尤为重要,从管理者到教师到学生群体,信息化转型需要各参与主体对信息化转型具备统一和正确的认识,这是信息化改革的前置性因素。通过收集高校各部门、各角色对教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制定契合高校实际的教务信息化的整体方案,从全局出发,分析教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构,主动规避技术的局限性,规范化地推进教务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是积极构建契合并能有效支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教学理念的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平台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改革的保障机制
在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理念和思维准确转化为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平台的现实产物的过程中,必须有健全的机制来提供保障和指导。具体来说,一是要健全和完善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和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规范性制度。通过政策文本规范教学治理中的一系列行为,将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客观责任内化为高校的一种主观责任,助力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7]。二是要优化和完善高校教务的各业务流程。通过深入调研,收集学校各相关部门、各参与主体的教学管理信息化需求,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服务师生为核心理念,以增强师生满意度为牵引,制定契合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的业务流程,保障教务信息化改革切合地方高校实际需求。三是要赋权增能于各治理主体,确保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多元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8],有效提高高等教育治理效率,有序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三)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9]。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前提。地方高校应该坚持区域性和行业性教育特色,突出学科优势、专业优势,重构契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OBE理念为着力点的系统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和规范化的课程教学执行纲领,并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为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运行机制提供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指导性依据。
(四)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改革的系统设计
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融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课程全方位管理、学生全过程学习服务、教师全流程教学服务为关键环节,以集成各模块、各环节、各角色生成的教学数据为依据,重构符合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师生、信息化赋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新路径、新生态。
第一,开展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系统的架构设计。重构融合现代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功能架构;实现教学服务功能模块的拓展和耦合,使业务流程清晰、权限划分合理,同时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和服务高效性;教学数据与高校信息化数据中台完成数据的一体化交互和数据转换;系统外围接口清晰标准,支持与学校其他信息化系统的对接,实现学习全过程、教学全方位的智慧化的高校教学工作服务。
第二,实施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治理。其旨在通过技术工具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高等教育服务水平并塑造高等教育场域新的治理秩序[10]。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地方高校教学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优化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的服务理念、组织方式、数据支持、模式进化和技术迭代,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从粗放走向精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共性扩展到个性,支撑地方高校优化管理方法和规范工作流程,使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监测、评价相互促进,为地方高校现代化人才培养和教学治理赋能、增能。
第三,强化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系统的数字治理。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数据驱动型技术,需基于大量数据的输入才能获取高准确性、高可用性的输出结果[11]。地方高校对各教学场景的系统化、数据化承载是高校进行信息化深入治理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是与技术治理互为前提的一套体系建设。一是地方高校需基于对历史存量数据的梳理与反思,融合新时代信息技术治理的要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组织结构、活动主体和教学全过程的数据结构,促使专业、课程等关键教学信息的数据表示规则更加标准化,使数据包含的信息表象化,便于使用与管理。同时,应建立常量数据的概念,规定基础核心数据在教学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稳定性,以保证基础核心数据唯一,教学数据全流程流转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执行高校校园信息化项目数据接口标准,支持与高校其他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动及信息共享,彻底改变“数据孤岛”现象。二是高校教务对象与过程的数据化。通过信息技术的编码和转译,把高校教学运行中抽象的对象和教学活动转换为结构化的数据;提升数据收集能力,整合各模块、各环节、各角色数据,实现模块之间业务数据的关联、共享和互动,解决信息碎片化问题。三是高校教务数据的赋能、增能。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的教学数据是高校大数据平台的核心数据,反映了师生教与学的全过程[12]。与其他信息系统共同刻画地方高校教育数据治理的“大数据画像”,能够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跨部门全覆盖式信息服务,减少传统经验管理存在的问题,助推地方高校教育治理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治理,同时有助于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准治理对策,从而增强高等教育治理主体对高校事务的理性认识,不断创新治理思维与治理模式。因此,应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多业务、多模块、多维度、多角色的多重数据进行关联交叉分析,以释放教学数据价值,同时建立支持教学过程监测和动态调整的教学信息化服务长效机制,反向指导和持续改进教学服务与管理,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全方位支撑,构筑良好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新生态。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教务信息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治理和服务模式,提升高校教务效率和水平,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全过程服务保障,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撑。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要在深入理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进行高校运行机制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内部服务创新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新兴的信息技术支撑手段,使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与信息技术支撑相互促进,充分激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效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4-03-04].
[2]新华社.中*中央、国*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03-04].
[3]郭元兵.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范式的转型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3):186-193.
[4]王萍,王陈欣,赵衢,等.数智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思考:《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之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22(3):16-23.
[5]苟斐斐.智能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PEST-SWOT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22(5):48-57.
[6]李铭,韩锡斌,李梦,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2(7):23-30.
[7]姚松.大数据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机遇、挑战与优化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76-80.
[8]刘冬冬,石义秀.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概念、原则、价值取向与推进路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3-80,94.
[9]芮国星.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0-117,129.
[10]袁利平,林琳.高等教育技术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江苏高教,2022(7):1-11.
[11]任胜洪,段丽红.大数据背景下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机遇、挑战及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18-23.
[12]李丽辉.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17-2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