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科目之一,也是他们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比较阅读法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等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教学为例,探讨了比较阅读法在中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及对策,为学生带来多样化的阅读体验,深化其阅读学习和感悟,促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应用探究
比较阅读是将两个或多个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的阅读方法。它不仅是将文本放在一起读,而是通过对比、对照和分析来发现文本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比较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能够通过对不同事物、现象的对比和比较,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为此,教师应重视该阅读方法的运用,可以选择与阅读文本题材相似但又有一定差异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异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比较阅读法在中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存在差异,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界开始尝试采用比较阅读法来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通过将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超越单一作品的局限,获得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比较阅读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读完一篇文章,对其中的意义和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而比较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结构和意义。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文章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这种深入的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比较阅读法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内容范围,使他们只接触到有限的文本类型和题材。而比较阅读法则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文章,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学科学习意识和综合素养。同时,比较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使他们成为文化自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再次,比较阅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比较不同文章的不同观点和立场,他们会学会思考不同观点的利弊,分析不同立场的合理性,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养成善于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并能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意识和判断能力。这种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比较阅读也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的存在,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
最后,比较阅读法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语用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文本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学生能够学习到多样化的语言运用方式。比如,通过比较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文体特点,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并能够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比较阅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比较和对比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思路,开拓自己的写作思维。
二、比较阅读法在中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对策
(一)比较主题相同文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主题相同的文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主题所涉及的不同方面,从而拓宽他们的主题意识和思维视角。教师可以选择两篇或多篇有关同一主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引导他们发现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以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以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这三首古诗都围绕着“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展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引导学生对比三首古诗在描写节日氛围上的共同点和差异。《元日》通过描写元旦的喜庆气氛,展示了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时的欢乐和期待;《清明》则以寥寥几笔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悲伤和哀思;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不同节日带来的情感体验。其次,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在描写节日活动上的异同。比如,《元日》中描绘了元日时人们的迎财神和放烟花等活动,《清明》描绘了人们祭扫墓地、悼念亲人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忆了诗人曾经与亲人共度的佳节。通过对比这些描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共同点和差异。《元日》中透露出的喜悦和祝福,《清明》中蕴含的思念和哀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所流露出的乡愁和亲情,都展示了不同节日所唤起的人们不同的情感。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不同节日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通过比较主题相同的文章,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建立起对主题的整体理解,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和主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比较思维能力。
(二)比较同一作者文章
比较同一作者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点,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作者的两篇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作者在不同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和主题选择。同时,教师还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成长和变化,培养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比较同一作者文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者个人的了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
例如:当教学李白的诗作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李白是一个酷爱旅游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思考。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首名为《望天门山》的诗,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历安徽天门山时创作的。而在二年级的教材中,学生曾经学过一首名为《望庐山瀑布》的诗,也是李白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首先,从意象表达方面来看,学生可以发现《望天门山》与《望庐山瀑布》都涉及山水的描绘,但表现出的景象却不同。《望天门山》描绘的是一幅江山秀丽、碧波荡漾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宏伟宁静之感。而《望庐山瀑布》描绘的则是一幅层峦叠翠、奔腾激瀑的壮丽景象,给人以磅礴浩渺之感。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李白在不同的创作中所表达的景象有所差异。其次,从写作手法方面来看,学生可以发现《望天门山》与《望庐山瀑布》在表达手法上也有所不同。《望天门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这样的修辞手法使诗中的景象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而《望庐山瀑布》则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修辞手法使诗中的景象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修辞手法给诗作带来的不同效果。最后,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学生可以发现《望天门山》与《望庐山瀑布》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望天门山》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开阔、豪迈的,寄托着作者的追求和向往。而《望庐山瀑布》则流露出的情感是激情澎湃的,传递着作者的冒险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情感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和情绪共鸣。
通过以上的对比阅读,学生不仅能够对李白这位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同时,这种对比阅读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对作品的深入思考。
(三)比较不同作者文章
教师还可以选择不同作者的文章来开展比较阅读。比较不同作者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多个视角中观察和理解事物。比如,有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自然景色的美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聆听着风吹草动的声音;有的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的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给作品带来了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有的作者则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不同的写作风格,给作品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魅力,让我们在阅读中享受到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对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把控,拓展他们阅读的广度。同时通过比较不同作者的文章,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辨析能力和批判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例如,教师可从写作风格的角度出发,比较阅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海滨小城》两篇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海岛美景和人文风情的文章。课文通过生动的文字描写,展现了西沙群岛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者采用了生动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如“瑰丽无比的海水”“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壮美与神秘。整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动人,既有夸张的感觉,又带有浪漫主义的情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与之相比,《海滨小城》则是一篇描写人物形象和城市风情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小城景色、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感人故事的海滨小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小城里的环境、生活氛围等也被描写得细腻入微。文章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流畅,仿佛带着读者重回到海滨小城的街道,感受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加深了读者对海滨小城的印象。这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截然不同,却各有千秋,都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给人以不同的阅读体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的差异。
三、中年级语文课堂中运用比较阅读法应避免的问题
(一)避免陷入“简单对比”误区
一些教师常常以“找异同”作为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重点,缺少对文本内涵、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探讨。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过度关注表面的字词或事物的相似与差异,而忽视了作品的深层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发现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品味。
(二)避免过于追求“正确答案”
一些教师常常会纠结于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表达。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和欣赏他们的不同思考方式。通过开放性的讨论和辩论,我们可以促使学生融合不同的观点和理解,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三)避免过度强调“教材中心”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比较教材中的文章,以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这是必要的。然而,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试,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因此,在比较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多读其他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类型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欣赏。
四、结语
通过比较阅读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文本,拓宽阅读视野和思维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尝试并合理运用比较阅读法,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阅读体验。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将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开启一段精彩的阅读之旅。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