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不仅是他们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他们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的关键期。因此,在实际开展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老师应该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以便为小学生创造一个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促进小学生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大单元教学因其自身的易操作性和教学有效性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开展大单元教学,可以使教师有效进行调整课程内容,建立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特点的课堂计划,从而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此外,该方法的运用还可以使课堂内容得以丰富,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有效激发,使小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内容,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单元教学是指老师将单元的课文内容看作一个总体,对单篇中的同一内容进行提炼,以便来确定单元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的观点来对同学们展开更深层次的教育,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且在进行开展大单元课程教学时要侧重于“大”字,这个“大”不但表现在课程的内容方面,更表现在课程教学结构方面。首先,大单元教育不仅仅是单元教育,它还包含了文本的整体教育和课后扩展教育,即老师不仅要强化单元内部的文本之间的关联,还要强化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外资源之间的关联,继而这极大地打破了单元教学的局限性。其次,大单元的教育既要重视课堂上的教育,又要强调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辅导。所以就要求老师要把课堂上所讲的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去,把所有的教学知识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从而有效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开展原则
(一)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是指在进行大单元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例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避免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陷入迷茫境地,以便达到提高小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另外,课堂上的教学是一种生成论,在完成了课件的设计之后,教师要根据课堂具体状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质量。
(二)人文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教学中正确使用课本,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在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界定了语文教育教学具有工具和人文两个属性。同时,语文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继而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帮助他们对社会真实生活进行深度理解。因此,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结合语言课程本身的特点,对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庭奉献精神等人文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积累,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开展的价值
大单元教育理念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有助于学生的人本情怀和道德品质的培育。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单元主题教学,以课文的主体和情绪导向为中心,深度发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便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并促使小学生的学习积极得以提升,最终确保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得以有效实现。其次,实施大单元课程教学后,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会产生一些冲突,很难产生和谐稳定的互动,继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大单元的教育理念的支持下,老师们可以对单元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规划,并主动地让同学们参与进来,这样就加强了同学们的学习主体性,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民主的环境中,还能激励同学们创新意识的提升,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最后,实施大单元教学还有利于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语文元素的观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运用大单元教学方法能够将各个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这些因素之间的认识。
四、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缺乏明确育人目标
在小学阶段进行开展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想使学生迅速了解语文的核心与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就需要教师进行明确育人目标,并为学生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促使学生注重参与到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中缺乏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进而致使学生的综合学习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很差。同时,由于缺乏教育目标的树立,还会导致所开展的语文教学工作存在缺失问题,且通过长期的发展会导致小学语文课程开展流于形式,难以突出当代教育观念的功能与价值,并无法达到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问题,这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语文成绩。教师和学生都对这些问题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小学生年纪小,自我意识薄弱,还不明白什么是学习,因此,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对学生讲解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事实上小学生很难对枯燥的课文和讲课过程产生兴趣。但是当老师提问时,只有少数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则在空想,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性,不能把枯燥的知识以有趣的方式传授,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三)对情感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比较保守,与时代脱节,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把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作为评价其好坏的唯一标准,对小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有所忽略,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学的关注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讲授语文知识,很少给学生留有时间进行思考,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很难及时将学习中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情感。虽然也有部分语文老师意识到了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但却因其单调乏味的教学手段而不能使得语文教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
五、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依据单元内容,提炼单元主题
语文大单元的教学主要内容是以群文阅读为基础,而与传统群文阅读教学相比它强调了单元突出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教学体系,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开展大单元教育教学的初始阶段,老师需要对相关的文本展开更多学习和讨论,以便精确地提取出单元主题,并将其作为大单元教学开展的中心来进行展开课堂教学。同时,在对主题进行提炼的时候,老师应该综合考量其思想含义和能力技巧两个因素,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文本种类和特征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可以促使小学生对所学内容蕴含的文化意蕴有更多感悟,进而建立起一个更为完整和全面的单元主题。
(二)基于主题探索,构建单元目标
在建立好了单元主题之后,老师要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建立一个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来思考这些课文里面所反映出来并提倡的语言技能和审美精神,然后有针对性地建立单元目标。另外,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要将课程内容的宏观性思想与微观语言进行有效联通起来,以促进课程内容的顺利完成,同时要从特定的写作手法入手,加深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建构,最终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教学目标体系,以便可以有效从不同的视角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比如,在进行开展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堂教学时,本单元有三个文本均为童话故事,因此本单元的主题显然是“幻想中的文学世界”。因此,教师要按照新课改要求,认真分析具体的教材内容,并确立以下层次的单元教学目标:①深入阅读课文,并对相应的奇幻故事进行补充,让小学生进行体会并感悟到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带给我们的阅读乐趣和体验;②能将童话中的情景与生活经历相结合,发掘出隐藏于其后面的文本核心;③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一个有趣的奇幻小故事。三大目标逐步递进,前一目标为后一目标的奠基,后一目标为前一目标积累,最终通过三个目标相互关联、相互配合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构建教学情境,深化内容联系
情境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堂的学习,能够让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鲜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并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大单元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情境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上,以便通过情境把文本知识进行有效联系起来,并进行重组,从而让小学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认识到各个文本之间的不同,以便让他们对本单元的主题有更深入认识。此外,在实施情境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小学生的心态和行动都融入了课堂之中,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更为直观、更为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时,一篇描述母亲慈爱的文章,另一篇描述了父爱的伟大,还有一篇将母爱与父爱融合到一起的文章,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反差,这时教师可以以“父母之爱”为单元主题展开教学,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情感共鸣。老师可以根据文本中家长的特点来安排一部单元戏剧,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为脚本,要求同学们在剧中扮演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家长之间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家长对自己子女生活的期望,想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好、更快乐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会对文本中描述的角色产生一种深刻的体会,从而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更透彻的理解,并在构思剧本的时候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设计单元导读,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
在进行开展教学活动中,课前导读的品质好坏对学生是否可以快速地融入课堂环境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特别是在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时候,因为各单元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所以一个良好的单元导读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主体内容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实施大单元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地剖析单元的内容,并辅之以自己编写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人文含义和语言要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大单元教学开展的初始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单元主题意识,从而使大单元的教育更加有效,增强学生的整体性意识,从而使他们在大单元中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五)接受教学反馈,优化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要想让大单元课程教学得以更好开展,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单元教学结束后,和学生对课堂教学开展成效进行讨论和分析,聆听同学们的课堂感受和学习体验,以便确保教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沟通的时候老师要注重营造一个公平、有效的沟通氛围,让同学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进而推动教师和学生在大单元的学习中相互配合,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大单元教学弥补了以往分散式教学存在的不足,使整个语文学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在各个层面都能体现出教学优势。因此,教师在采用大单元教学时,应该深入地了解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和实施方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促使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此外,老师还应该对大单元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和优化,以便促使学生迅速适应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