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相互连接,是家长、幼儿园与小学关注的重中之重,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能有效推动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顺利过渡。文章从生成课程理念出发,通过运用符号表征,建构经验;捕捉幼儿情感,启发思考;基于幼儿问题,引发探究;引导小组合作,共享经验;利用家园共育,有效支持等多种实施路径来构建幼小衔接的微课程,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生成课程;实施路径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相互连接,它不仅是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议题,更是家长、幼儿园与小学关注的重中之重。幼小衔接的内容不仅包括关注知识的积累,也涵盖了能力、品质、习惯等多方面的培养。那么,教师需要如何将幼小衔接的目标和内容渗透于“一日活动皆课程”的幼儿园活动之中,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呢?
文章以“哇,阳光房里大变样”为例,基于生成课程理念,浅谈教师如何及时捕捉活动中的教育契机,通过多样化的实施路径来生成系列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缘起
开学第二周的晨间大循环游戏开始前,孩子们来到阳光房拿取体育器械,可是他们发现阳光房里根本就走不进去,被各种器械挡住了去路。后来,喊来了老师和其他班级的孩子们来帮忙,他们才得以进去拿取到了想要的器械。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几乎每天早上都要面临类似的窘境,这大大影响了孩子们取放器械的效率和参加晨间锻炼的心情。回到班级后,孩子们把自己这几天观察到的阳光房里的场景记录下来,并通过分享和讲述,总结出阳光房里器械乱、空间小、人员挤的现状。
面对这样又乱又挤又小的阳光房,孩子们对老师提出了想要改造阳光房的想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善于发现孩子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阳光房一直存在体育器械取放困难的问题,当孩子们在晨间锻炼期间通过自主观察、亲身体验发现这一问题后,他们产生了想要去改造阳光房的迫切想法。而把握幼儿现有的探究兴趣和经验,支持他们在一日生活中基于“收纳整理兴趣”扩展到自我服务的意识、方法,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也是一次幼小衔接的主题微课程。
二、课程生成
(一)分享我的改造计划——运用符号表征,建构经验
基于前期观察中幼儿对阳光房“又乱又挤又小”的初印象,教师提问:“你们想怎样改造阳光房呢?可以把你们的想法和计划画出来。”孩子们通过大胆想象,利用图画表征提出了自己对于改造阳光房的趣味创想。教师利用晨谈环节鼓励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改造计划,有的认为可以再建一个阳光房在幼儿园里,有的提出把阳光房的器械进行分类摆放,还有的建议每个班级轮流去取放器械等。此时,面对幼儿众多的奇思妙想,教师追问:“我们要先从哪个方面开始进行改造呢?”孩子们的想法不一。于是,大家提议围绕“器械、空间和人员”三个方面进行班级投票。调查结果显示,班级82%的孩子想先从“器械”整理开始,并按照之前计划中提出的“按照大小分类”整理的方法来进行。
《指南》指出:“和幼儿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等,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设法用图画、箭头等标识呈现计划。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当面对“又乱又挤又小”的阳光房时,教师提出了“怎样改造阳光房?”和“要先从哪个方面开始进行改造?”的问题来进行启发引导,并鼓励幼儿用绘画和图表的方式来记录、呈现自己的趣味改造计划和投票调查结果。后期,通过集体分享和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幼儿的倾听与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协助其将内在经验转换为外在表征。在这样的有效互动中,幼儿的相关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二)哎,还是乱乱的——捕捉幼儿情感,启发思考
孩子们按照之前的计划兴致勃勃地在阳光房里进行大小器械的分类整理,可是经过忙忙碌碌的一上午,大家发现阳光房里的器械依然还是乱糟糟的,感觉改造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家看上去都有些垂头丧气,此时,教师及时捕捉到幼儿的消极情绪,安慰道:“别泄气,小小整理师们,你们今天上午已经按照计划开始行动了,而且也有了一些进展,继续加油,你们肯定可以的!”孩子们听了,有的点点头,仿佛脸上有了一些自信。还有的孩子干脆提议下午继续来整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今天上午去整理器械不太成功可能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大家可以说一说。”经过讨论,孩子们发现大家都是各自整理各自的,缺少一定的分工与合作。整理器械的顺序也不明确,有的整理收纳架上的小器械,有的整理堵在门口的大器械。因此,大家觉得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很有必要。于是围绕现场视频和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先来整理拥堵在门口通道的大型器械,再整理阳光房里面收纳架上的材料。
《指南》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在发现幼儿整理阳光房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时,教师及时出现予以暖心安慰,疏解了幼儿心中的不良情绪。另外,教师还通过适时提问,启发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由心出发,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并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将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幼儿,以开放、平和、支持的心态与幼儿缔结为“学习共同体”,激发幼儿参与活动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情感。
(三)耶,通道不堵啦——基于幼儿问题,引发探究
几天后,孩子们将自己认为比较占空间的蹦床、篮球筐、软垫、足球框等大型器械搬到操场上进行整理,过程中发现操场上、户外走廊里还有一些零散的器械没有及时收回来归置。孩子们提议:“我们需要数一数每种器械的数量并记下来,这样下次就不会少了。”接着,教师将孩子们的几种不同的统计方式进行了呈现,孩子们通过对比观察,了解了“图表”记录的优势,提升了统计记录方式的经验。
不久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看到门口通道两侧还有一些闲置的物品,如木桩、竹竿、纸板等。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高处的物品不好拿怎么办?”“闲置物品怎么处理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孩子们积极动脑思考,迁移以往经验。在面对高处的物品时,孩子们寻找梯子帮忙、求助保安爷爷。处理闲置物品时,将有用的材料留下分给需要的班级,没用的则清理掉,阳光房里稍微腾出了一些空间。
通过多次实地调整大型器械摆放的位置,孩子们发现阳光房里只有两侧空间适合放置大型器械。此时,又有孩子提出问题:“小班、中班弟弟妹妹知道要放在这里吗?”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及时回应:“是呀,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其他班孩子知道器械的摆放位置呢?”有的孩子迁移之前教室地面贴指示线的经验,将大型器械摆放的空间位置进行了贴线分区;有的孩子提议在器械旁边悬挂标志来进行提醒。整理完大型器械后,阳光房的门口通道顺畅起来,孩子们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就感。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统计器械数量——处理闲置物品——固定器械位置”的系列活动中,孩子们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而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敏感地关注到孩子们的具体行为和内心需要,将遇到的问题有效转变成拓展幼儿经验的契机,并对活动内容进行灵活、动态调整,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
(四)哇,真的大变样——引导小组合作,共享经验
通过前期的辛苦改造,阳光房的空间被彻底清理出来,孩子们也开始整理剩下来的小型器械。整理过程中,他们发现绳类器械缠绕在一起不好拿取、圈类器械易散落等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收纳整理方法的经验,教师利用餐前环节提供了各种收纳架的收纳方法视频和图片供幼儿集体观察、讨论。有了此次经验的积累,孩子们按照收纳筐的颜色、器械使用频率和轻重等规则进行了重新调整和摆放。之后,教师通过呈现阳光房改造前后的视频来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回顾阳光房的巨大变化,孩子们看了后更是惊喜于自己的改造成果。过了几天,有孩子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可以带其他班小朋友来参观我们的阳光房,保证把他们吓一跳?”教师及时回应:“可以呀,那你们准备怎么安排参观活动呢?”孩子们利用餐后散步时间开始讨论起具体筹备工作,教师提醒他们可以将任务进行小组分配。于是,他们决定有的小组负责准备小话筒、工作证等材料;有的小组去联系其他班级,确定具体参观时间;有的小组来准备介绍讲解词的内容……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幼儿分享展示改造后的阳光房的欲望,教师给予了积极回应和及时引导。在自主筹备参观阳光房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能大胆讨论、积极准备、勇敢尝试,有效进行小组式互助合作,将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这不但提升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任务意识和交往能力,更是让其充分体验到了集体分工协作的乐趣与成就感。
(五)我是收纳整理达人——利用家园共育,有效支持
当改造阳光房活动告一段落后,班级区域里的收纳整理活动成为孩子们新的话题。于是,教师顺势提出:“你们想在班上做哪些收纳整理呢?”有的孩子提议:“可以把我们每个人的收纳盒整理一下。”有的孩子说:“我要把科学区里的材料好好分分类,这样下次就好找了。”还有的孩子说:“阅读区的图书有点乱,需要拿下来重新放一放。”说做就做,热火朝天的班级收纳整理活动延伸到了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教师则将孩子们的收纳整理行为拍摄记录下来发送到班级群里,并共享了阳光房改造前后的对比视频。这一举动引发了家长们在群里的热烈讨论,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幼儿参加收纳整理课程后的变化感悟。有家长说:“孩子以前只要把东西放进整理箱就好了,可是现在的他学会了分类整理,每天只要一说收纳小达人,他就像开了发条一样。”还有家长说:“孩子这几天一回家就主动将凌乱的桌面整理干净,非常有成就感,还不忘督促我们做好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纷纷表示在家中也会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在课程行进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班级群这一公共交流平台,在线与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参与收纳整理课程的具体行为和表现,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转变他们以往只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认知。同时,也让家长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他们对幼小衔接内涵的科学认知,了解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进入小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衔接,更是一种能力和心理上的连接和过渡。因此,班级应加强家园联系与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有效支持。
三、结语
从“分享改造计划”到“我是收纳整理达人”的系列课程活动,不仅体现了幼儿收纳整理意识的萌发和能力的提高,还见证了其改造阳光房的心路历程。同时,这样的课程生长也带给教师、幼儿和家长满满的收获和沉甸甸的思考。
一是幼儿方面。在课程生发过程中,幼儿始终占据活动的主体地位,并通过自身经验的不断建构、迁移与运用,有效促进了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二是家长方面。此次改造阳光房课程的开展,除了带给孩子们收纳整理意识上的萌发和自我服务能力方面的提升,同时也让家长在家园联动中清醒意识到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三是教师方面。作为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教师从幼儿晨间锻炼“取放器械难”的生活事件中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在改造阳光房的活动历程中提供适当支持和启发引导,促进幼儿在互动中不断学习和探究,从而形成连续、有意义的收纳整理课程活动,让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获得幼小衔接能力方面的发展和新旧经验的衔接。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