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特征。以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教师要通过基于语篇、深入语篇、超越语篇的一系列逻辑关联紧密的学习活动,凸显意义主线,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价值判断,提升他们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受传统教学观念及任务型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习惯将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讲解、阅读技能训练等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碎片化;习惯逐段阅读与提问,忽略了语篇的整体主题意义,难以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教育部2022)。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组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与特征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为落实新时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中国的外语教学主张和解决方案,其核心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构成,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实时指导(张秋会、王蔷、蒋京丽,等2019)。英语学习活动观由三类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构成,分别是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以主题为导向,在语篇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英语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实践、体验感悟、创新发展(陈新忠2019)。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语言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把文章的内容与生活的体验相结合,使他们能够把所学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价值判断(李晓燕2019)。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语言实践。第二,倡导对语篇的深入解读和应用实践。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第四,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价值判断。基于此,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鼓励并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思考社会、敢于质疑与创新。同时,教师要注意避免将语言学习活动简单地等同于任务型教学或纯粹传授语言知识。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一堂区级示范课为例,对如何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展开详细的论述。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的阅读文本。该文本为议论文,内容涉及学生劳拉(Laura)的烦恼,以及她如何处理烦恼。文本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其主题意义涉及“身心健康”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深入研读语篇,把握语篇脉络
在研读语篇时,教师要重点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第二,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即Why的问题;第三,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即How的问题(教育部2022)。对于本课的语篇,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读:
What:作者基于青少年劳拉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议论,阐述观点。主要讲述了劳拉因丢了钱包而焦虑多日,为此不得不走路去上学。最终她通过思想斗争,克服了恐惧,决定告诉父母她丢钱包的事,并得到了父母的理解。由此,劳拉认为,问题和烦恼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和他人倾诉可以大大地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专家罗伯特·亨特(Robert Hunt)建议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选择逃避,要尽力解决,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如自己的父母。
Why:作者通过讲述劳拉的例子及专家罗伯特·亨特的建议,使读者明白,每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努力寻求解决方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具有向信任的人倾诉苦恼的意识,尤其是向关心、爱护我们的父母。文本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How:语篇按照议论文的风格进行叙述,讲述了劳拉的例子,并揭示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如何正确处理的主题意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主要导入了文章话题及介绍了劳拉的个人观点;第二部分(第2段)主要描述了劳拉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部分(第3段)主要阐释了专家罗伯特·亨特的建议及表达了作者的个人观点。
全文合理使用了多种时态以实现作者的意图。例如:用一般过去时讲述劳拉遇到的问题;用大量的一般现在时表达劳拉、罗伯特·亨特及作者个人的观点;用一般将来时表达劳拉懂得如何应对问题的想法。该语篇的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所示:
(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只有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探究。基于语篇研读和学情,教师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1:获取文章段落的主旨大意,总结主人公劳拉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她的观点。
目标2:分析、评价劳拉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目标3:梳理、概括劳拉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她的观点,借助思维导图呈现结构化知识。
目标4:基于劳拉和专家罗伯特·亨特的观点,并结合实际,推理、论证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目标5: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书信、短信、录像、录音)向自己的父母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问题。
上述目标以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既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又显示了学习的结果。目标1指向学习理解类活动,目标2、3指向应用实践类活动,目标4、5指向迁移创新类活动。
(三)实施教学设计,聚焦素养转化
1.学习理解类活动:基于语篇建构知识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是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第一步(教育部2022)。教师通过感知与注意活动创设主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主题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学习期待。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活动,通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从文本中获取与主题有关的文化知识,在不同的语境中构建信息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了解语言所传达的意思。
(1)感知与注意。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在课前,教师向学生展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式问题的影像集,引发他们的共鸣,激活他们关于Problems的知识。在学生观看影像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除了影像集中反映的青少年问题外,教师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自己现阶段遇到的问题。接着,教师追问:“If you have problems or worries,who will you ask for help?”并通过投票仪让学生进行投票。根据票数统计,仅有5位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向父母求助,而有18位学生选择不向他人倾诉,独自消化。通过师生间短暂且真实的交流与互动,不仅自然地导入了主题Problems,扫清了部分生词障碍,还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主题之间建立关联,形成学习期待。
(2)获取与梳理。
在导入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整体性阅读,找出阅读文本各个段落的主题句,并概括段落大意。教师通过寻找段落主题句的活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结构,按照结构化信息处理文本,降低阅读难度。
(3)概括与整合。
在学生按照结构化信息处理文本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第二次整体性阅读,围绕Laura’s problems概括总结主人公劳拉遇到的问题、她是如何解决的,以及她的观点和感想。利用信息结构图,自主建构基于语篇的结构化新知,为深入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作铺垫。
2.应用实践类活动:深入语篇转化能力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22)。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所形成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内化运用等多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巩固结构化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描述与阐释。
基于学生对Laura’s problems的整合与概括,教师提问:“As a teenager,are you afraid to tell your parents about the mistake you made?”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将语言、思维和内容进行融合。同时,教师追问:“What can we learn from Laura’sproblems?”引领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评价语篇,并初步体会文本的主题内涵。
(2)分析与判断。
基于学生对Laura’s problems主题意义的理解,教师引导他们找出劳拉的观点:“Some people believe the worst thing is to do nothing.”“I think talking to someone helps a lot.”同时,引导学生对劳拉的观点“Problems and worries are normal in life.”进行讨论,提问他们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通过分析劳拉的观点和态度,学生能够内化所学语言知识,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深度学习,明白在遇到问题时,不应独自消化,而要懂得倾诉。同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3)内化与运用。
在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主题意义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引导他们针对Laura’s problems与Laura’s opinions进行高度概括和深度延伸。通过“First,tell it to yourself.”“Then,tell it to your partner.”“Finally,tell it to the whole class.”三个层次的内化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将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转化为自主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迁移创新类活动:超越语篇形成素养
迁移创新类活动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教育部202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开展推理与论证活动,学会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把握语篇的结构,发现语言表达的手段和特点,通过分析和思辨,评价作者或主人公的观点和行为,通过深入了解主题的含义,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在新环境下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1)推理与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学生通过文本的最后一段,顺利推断出作者的观点:“If we want to solve problems,the first step is to find your parents to talk to.”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提高思辨能力。
(2)批判与评价。
教师提问:“Do you think Robert Hunt’s advice is useful?”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利用课堂的交互性和社会性特点,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交流和表达,促进他们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逐渐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将自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以及以自己的逻辑限制他们的思考。
(3)想象与创造。
在明确文本的主题意义并对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创结合,联系自己课前提出的现阶段遇到的问题,勇敢、真诚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书信、短信、录像、录音等多种表达方式,旨在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解决自身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反思
本堂课呈现了学生在阅读中对语篇内容的初步感知、在思维活动中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在文本应用中对语篇内容的内化、在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和内化。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通过给学生设计学习活动,让他们真正融入文本主题意义探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完成基于语篇的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这一系列活动在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理念,这不仅是阅读教学发展的方向,还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本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问题驱动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学思结合等原则。学生积极参与“以学定教”“以练为主”“以问促教”三个环节,体验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活动,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既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有效地提升了语言技能。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理念,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遵循学思结合、用创为本原则;二是教学活动应以任务驱动和主题情境为支撑;三是要有基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活动;四是要有语言实践应用过程。
引用文献
陈新忠.2019.英语学习活动观解析及实践案例分析[J].福建教育,(36):3.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晓燕.2019.指向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读写教学活动设计—以Unit 6 Head to Head教学为例[J].英语教师,(2):121-127.
张秋会,王蔷,蒋京丽,等.2019.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1):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