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阶段的语言技能目标中增加了“看”的技能要求,如何正确认识“看”的技能培养以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看”的技能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亟须探究与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提出了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本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探究“看”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依托具体案例介绍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指向不同思维层级的“看”的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习活动观 教学活动设计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步入了“读图时代”,人们不再把文字作为唯一的意义表达手段。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多以照片、图画、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呈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言技能中增加了“看”的技能。“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看”的能力的培养,缺少活动设计、过程指导。核心素养背景下,“看”与听、说、读、写等技能伴随在一起。“看”的教学活动以目标为依据,活动设计要关注多种技能的融合发展,关注理解性技能与表达性技能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参与“看”的活动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融合发展。
一、小学英语“看”的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看”的能力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对照各个级别的要求,发现现实教学中,学生“看”的技能训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师对“看”的能力培养认识不够
教学实践中,教师缺少“看”的能力训练导致学生缺少“看”的意识。教师忽视“看”的资源,认为没有英文文字的内容不需要关注;教师忽视对“看”的活动的设计;缺少对“看”的过程的指导,即学生不知道需要看什么、怎么看、看的效果如何。最终导致学生“看”的能力发展滞后。
(二)“看”的活动设计目标指向不足
实践中,教师对于“看”的活动缺少目标设计,导致学生“看”的时候盲目,不知道要看什么、为什么看、怎么看、看的结果怎样。这样就导致“看”的过程随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影响“看”的效果。
(三)“看”的活动过程中缺少指导
“看”的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看”的活动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往往会导致“看”的活动过程随意,达不到预设目标。一些教师在活动实施中缺少“看”前的要求、“看”中的引导,以及“看”后的总结提炼。同时,“看”的活动前缺少对问题设计、任务设计、活动具体要求等相关的指导。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看”的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以“看”为主的活动资源有图画、图表和视频等。一般可在读前、读中、读后等不同环节选择不同资源,设计指向不同目标的“看”的活动。其中某一环节具体“看”的过程可以分为“看前”“看中”“看后”等不同时段,据此设计相关的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看”的能力发展。
(一)兴趣为先原则
培养学生“看”的能力。首先,要关注学生“看”的兴趣的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源于“看”的内容是否能够吸引他们,“看”的素材是否形式多样,“看”的方式是否丰富。为此,教师在选择“看”的素材、呈现的方式、参与的方式等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
(二)目标性原则
培养学生“看”的能力,要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结合“课标”中“看”的能力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指导“看”的内容选择、“看”的活动设计、“看”的方法选择和运用,调节师生“看”的活动过程,同时检查“看”的效果。
(三)层次性原则
教学中,“看”的活动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可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不同思维层级的活动。也可以结合教学环节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内容素材设计体现语言和思维进阶的活动,发展学生“看”的能力。
(四)能力培养原则
“看”属于输入技能,培养看的能力同时伴随听、说、读、写技能。利用视觉资源提供的语言和信息输入,辅助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例如,学生在听前、读前通过观察图片,获取信息、理解语言的背景,激活背景知识,为听力和阅读理解活动进行铺垫和准备等。设计“看”的活动时,教师应将“看”的活动与听、说、写等技能有效融合,实现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看”的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看”的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一级和二级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具备提取、梳理、归纳、推断、创造性表达等能力。基于课标对“看”的能力要求,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目标设计指向不同层次的活动实现语言和思维的融合发展。
(一)阅读前设计指向学习理解“看”的活动
英语学习活动观第一层级的活动为学习理解类活动,学习理解类活动适用于教学的前期阶段。指向学习理解“看”的活动分为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三个类别。
1.导入环节,设计指向感知与注意“看”的活动
导入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聚焦课堂。抑或是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此环节,可以选择韵律感强的歌曲、视频或是色彩鲜明、视觉感强的图片设计“看”的活动,选取的资源要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符合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实施过程中,教师以Who、What、When、Where等问题引导学生“看”前思考,使学生有目的地关注看的内容,“看”中以疑问词Who、What、When、Where提示学生有序地关注核心内容,并关注内容或传递的信息。“看”后借助问题“What do you know from it?”回顾“看”的内容和信息,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学习新知设计指向获取与梳理“看”的活动
学习新知阶段的目标是理解新知发生的背景,体会语用,理解其意义。此阶段设计获取与梳理的活动,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主要以“看”为途径设计理解内容,提取信息,并梳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的活动。此项活动,可以以图片或图表为资源,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提取相关的信息和内容,提取后进行信息的梳理和整理形成语言知识的结构。例如,“Chores”单元第一课时,看有关家务劳动的视频,看之前引导学生关注:“What is this video about?”“看”中结合学习内容提示“What chores do you see?”“看”后引导学生提取“I see...in the video.”
3.设计指向概括与整合“看”的活动
新知学习后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此阶段,可以设计指向概括与整合“看”的活动。通过设计看视频或是板书的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并加以概括,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此活动,教师可以呈现上一环节梳理的知识结构或是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整体“看”并概括出所学内容的主题或是核心概念等。
(二)阅读中设计指向应用实践“看”的活动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指向应用实践的活动。阅读中活动设计的目标指向语言综合应用、思维的进阶。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图表、实物等资源,设计指向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等“看”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机会。
1.阅读中设计指向描述与阐释“看”的活动
阅读中,学生理解语篇内容后需要设计综合运用所学语言深度理解语篇的活动。此时,可以设计指向描述与阐释“看”的表达类活动。首先,“看”的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要体现思维的进阶。其次,实施过程中,呈现“看”的资源前,以质疑性问题为导向,例如:“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使学生对“看”内容有思考,学生带着期待和预期的“看”能够提升“看”的效果。“看”后继续以描述和阐释性问题驱动设计活动,例如:“What do you know from this...?How do you know that?”检测学生“看”到什么,推测到什么,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进而带来新的思考。
2.阅读中设计指向分析与判断“看”的活动
基于语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阅读中还可以设计对所学内容有一定拓展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细节补充抑或是引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的“看”的活动。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图片、图表或是视频等资源设计指向分析与判断“看”的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之后对内容和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3.阅读中设计指向内化与应用“看”的活动
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阅读中设计指向内化与应用“看”的语言应用类活动。
指向内化与应用“看”的活动目的在于以“看”的资源为支架,设计“看”“说”结合的活动实现语言的综合运用。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选择表格或是思维图抑或是结构化的板书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后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并转述。
(三)阅读后设计指向迁移创新“看”的活动
读后借助图片、图表或是视频等设计指向批判与评价、推理与论证、想象与创造等的“看”的活动。阅读后活动设计的目标指向新的情境中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升华主题内涵,实现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1.阅读后,设计指向批判与评价的“看”的表达类活动
此类活动适合某个情节或是某个人物的品质对主题意义的建构有重要作用的语篇。基于语篇的特点或是学生的特点,教师设计指向批判与评价“看”的活动。教师可选择凸显核心内容的图片、思维导图或图表,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并对人物或是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深刻感悟主题内涵。例如,学习有关介绍卓别林的语篇后,教师利用表格或是板书呈现卓别林的基本信息、主要经历和突出特征。看后,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有关卓别林的信息,评价卓别林并说明评价的依据。
2.设计指向推理与论证的“看”的逻辑推理类活动
此类活动适合语篇的逻辑性很强,但有些逻辑隐含在情节中,且这些信息指向主题意义。设计“看”的活动,一般可以通过呈现有争议的图片、视频或是板书。教师需要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是问题串指导学生“看”板书、图片或视频对情节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推理和论证出一个观点或想法。例如,灰姑娘的故事,故事结尾教师呈现灰姑娘丢失水晶鞋场景的图片并结合板书中的重点情节,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并说明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
3.设计指向想象与创新的“看”的综合类活动
此类活动适合主题与学生生活关联紧密或是与生活有很大反差的语篇。此项活动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一个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语言做事。此项活动一般都在学习的后段。教师呈现图片、照片、短视频或是表格,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一个新的情境中做事或是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一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2“Teachers Story Time”中的故事,语篇讲述学生面对温柔的Kitty老师处处捣乱,不听管教,Kitty生病后严厉的Tiger老师来代课。经历不同风格的两个教师后,学生们意识到了Kitty老师的好,并反思自身的问题,决心改正。故事阅读后,呈现Kitty老师返回课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Miss Kitty comes back,how do the students feel?What will they do?What will the students say?”学生结合画面和情境创造性地表达观点,升华主题,提升认识。
四、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看”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
“看”的活动设计要以目标为核心,选择适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选择资源呈现的形式,活动设计体现思维的进阶性、语言表达的渐进性、过程的指导性。下面笔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起点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3“Animals”第三课时Elephant读写结合教学为例,介绍“看”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语篇分析,明确教学主线
本课时子主题为all about eleph-ants。语篇以总分总的结构介绍大象,中间部分以并列的方式呈现大象类别、外形特点、饮食和睡眠习惯、特殊能力、寄居地和生活方式等。通过语篇研读全面了解大象,发现动物的奇特之处,增强学生对野生动物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基于学情,完善教学主线
前两个课时分别学习了动物分类的知识。六年级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类别、外形特征、特殊能力等。但是对于大象的细节特征不太清楚。调研还发现,学生对于有关大象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有学习的需求。六年级学生喜欢通过文字、视频或是图片等多种方式了解大象更多的知识。
基于单元主题意义主线、学生学习需求,本课时补充有关大象日常生活中的fun facts和生存现状的图片及视频资源,激发学生关爱和保护野生动物的责任感,为后面课时深入探究主题意义做好铺垫。
(三)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
1.学习理解目标:能够通过看、听、说、读等活动,提取并梳理大象种类、外形特征、食物、生活方式等信息。
2.应用实践目标:能够借助表格从类别、食物、外貌、居住地、生存环境等维度复述大象信息。
3.迁移创新目标:能够借助表格的支持,制作大象的宣传手册
(四)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级的“看”的学习活动
“看”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学习形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日常教学中,“看”的活动目标不同,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也有不同。
1.阅读前设计“看”的活动,激发兴趣,吸引注意
阅读前,活动的目标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本课时结合教学目标一,在复习热身环节选择不同姿态、样子大象的图片,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对大象的关注和引发学生好奇。此外,从不同视角关注大象。实施教学时,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和语言支架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并了解大象:“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lephant?”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看和表达“They are...”“They have...”“They can...”“They eat...”“They live...”。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大象、了解大象,介绍和表达,实现复习旧知的目的。随后,呈现自然环境中大象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elephants?”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未知领域,形成阅读期待。
2.阅读中设计“看”活动,丰富内容,内化语言
阅读中的目标第一层次为通过阅读获取、梳理、概括信息,第二层次为描述阐释,内化语言。阅读文段时,教师呈现大象长鼻子和象牙的用处的短视频,使学生感受大象的珍贵。随后,教师呈现大象种类、外形和特殊能力、饮食和睡眠、生活方式等不同维度信息的表格,使学生观察后总结大象的典型特征并形成真实的记忆。教师再次追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lephant?”学生结合表格信息描述大象,整体了解大象,感受其独特和珍贵。丰富了学生对大象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2的达成。
3.阅读后设计“看”的活动,提升情感,深化主题
阅读后设计“看”的活动目的是以“看”的资源为支架,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深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建构。阅读语篇后,结合教学目标3的需要,教师选择大象近年来数量减少的图表和造成大象濒危的视频,唤起学生保护大象的意识,为学生制定大象保护措施这一实践任务提供依据。看视频前,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大象流泪图片以及近年来大象数量逐渐减少的表格并提问:“What do you find?”学生发现:“The elephants are crying.They are in danger.Some of them are hurt or dead.”教师继续追问:“Why are they in danger?”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大象面临危险的视频。带着问题,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大象濒危的主要原因,感受大象的悲伤和担忧,小组合作讨论制定保护大象的方法,深化课时主题,助力学生形成保护大象这一责任意识。
五、结语
“看”的活动涉及种类及形式多样的视觉资源。在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应认真分析“看”的资源,将丰富的视频资源转化为学生可以参与的“看”学习活动,并与听、说、写等学习活动建立关联。“看”的教学活动设计要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落实,体现“看”的活动实施过程的层次性和进阶性。必要时,教师可以在“看”前设计“看”的过程支架,切实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看”后提供语言表达的支架,鼓励和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观点,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当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看”的资源很多,如何选择“看”的资源,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实现课上课下一体联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看”的能力也是我们教师需要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文岩.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49-1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马晓蕾.高中英语“看”的活动设计原则,模式与方法初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J].英语学习,2021(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