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逆向推衍式教学法在高校政史类通识课中的应用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07 11:10: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课堂沉闷、枯燥且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通识课程中结合逆向推衍式教学法的特色理念,在实践中总结出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一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专属知识剧本;二是小组探究,增强知识的联通性、拓展性;三是过程评价,能力与德育并重。
  【关键词】逆向推衍教学法;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1]。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而高校的政史类通识课程对于开拓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拓展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的一般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依旧是大多数高校政史类通识课程教学的日常形式,这既消磨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凸显政史类通识课程的育人作用[2]。在课堂功能从“知识传递”迈向“知识建构”的大势之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校政史类通识课程教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的教学为例,探讨逆向推衍式教学法在该课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高校政史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逆向推衍式教学法的主要特色
  逆向推衍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突破以往课堂“以教为主”的正向预设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病。所谓正向预设模式,即教师基于预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材、课纲等梳理出相应的知识点,同时依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困难度等确定教学内容及步骤、形式等,而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地依照这一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剧本将相关知识逐一呈现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课堂教学成为了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的活动,致使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与思想碰撞,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和单调。而逆向推衍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通过“以终为始”的教学方式,解决以往课堂教学中由正向预设模式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换言之,课堂教学不是专注于教师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是聚焦于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后对知识的领悟与思考。因此,逆向推衍式课堂不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考能力、意志与情感等,并在持续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和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3]。基于此,逆向推衍式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大致可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逆向推衍式教学法在高校政史类通识课中的应用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为例论文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
  情境教学着眼于转变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与路径,通过一种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下单向传递知识的路径来重构知识发生与习得的过程。换言之,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协助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基于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主动创设知识的发生情境,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中[4]。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相关知识的自我理解,并在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中不断经历自我理解的修正、再思考与重构等过程,进而实现学生对特定知识的能动建构[5]。
  (二)小组式组织、课题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打破传统意义上知识传授与接收的单向维度,将“教”与“学”视为一个整体,有助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与倾听交融并蓄的互学关系。一方面,这可以使教师以更加平等的身份参与和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也能及时和准确地向教师反馈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经验共享、激荡思考的氛围,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并激发其持续探索的热情。基于此,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课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实践形式。采用小组学习模式时,教师需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探究式课题,学生小组根据分配到的课题探究任务展开资料收集、整理与调查研究等,之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并参与课堂问答和讨论。
  (三)以“经历”知识为中心考查和评价学生
  以往教学中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不注重考查和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反思与运用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想扭转这种唯结果论的评价观,则需将对学生的考查和评价立足于其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应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反思、与其他同学的互动情况,以及在学习小组的课题探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适当纳入评价指标中。换言之,以“育人”评价代替“育分”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多维度考查,着眼于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将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作为考查和评价学生的落脚点。
  二、逆向推衍式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内容以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以1949年新中国建立收尾。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成为了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牺牲品,不仅逐步丧失国权、领土,也被卷入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无数爱国志士为救国救民、探索复兴中华之路而不懈奋斗,带领中华人民一步步争回主权,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6]。因此,回顾和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既争国权又抗强敌的艰辛历程,对于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教学内容多为历史史实,如若完全依赖讲授法授课,难以使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学习效果欠佳。对此,可积极探索和应用逆向推衍式教学法,以破解此问题。
  (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专属知识剧本
  将知识要点及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关联性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建构专属的知识剧本,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讲解抗日战争前期的“苦撑待变”外交时,其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既多且杂,包含“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策略的调整、蒋介石对国联调停的幻想、美英对日妥协倾向等。若将这些知识点以讲授的方式呈现,不仅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记忆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构筑一个以小见大、连点成线的情境,将目标知识要素有意识地融入故事的相关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以著名的《拉贝日记》为素材,通过选取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并连成一条故事线,勾勒出一幅抗战外交的图景。教师在情境中通过将拉贝的记述与当时的抗日形势、国际各方势力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国民党政府迁渝后的外交策略等知识性内容相互结合,同时适当运用相关视频资料和史料文本,帮助学生自主生成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

逆向推衍式教学法在高校政史类通识课中的应用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为例论文

  (二)小组探究,增强知识的联通性、拓展性
  自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体系后,当时的对外活动大多围绕各种类型的外交谈判而展开。从《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再到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与美英等国的改约谈判,这些外交谈判背景千差万别,谈判主体与谈判结果也不尽相同,其所涉议题有时前后承接,有时又相互交叉。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若按照讲授法逐一讲解,对于学生而言难免枯燥乏味,从而降低课程的趣味性与学生的参与度。对此,参考逆向推衍式教学法关于依托学习共同体的体验式学习思路,教师可将这些内容细分为若干个小课题,按照学生的兴趣对这些小课题进行分组,进而让学生展开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这些外交谈判的时间顺序,将课堂内容分为“清末”“民初”和“抗战时期”三个大类,同时配合教学进度依次进行三场模拟谈判。教师在每一大类中选定几个具体谈判事件,并将这些单个的谈判事件在另两个类别中也设置若干相对应的关联事件,进而形成一个包含三场谈判的系列谈判链。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其中一条谈判链作为小课题展开自主探究,最后以模拟谈判的形式作为课题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如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历程”的系列谈判为例,首先在“清末”类别中选定《南京条约》或《辛丑条约》谈判,而后在“民初”类别中选定北洋政府在1926年发起的“修约外交”及与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展开的修约谈判,最后在“抗战时期”类别中选定国民党政府与美英荷等国改订新约的谈判。小组在每一类中选择一场谈判,然后展开资料收集和模拟谈判的剧本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际上需要将关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背景、谈判过程以及之后争取废约的外交努力前后衔接。学生在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以及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小组任务与时间线上多场谈判的模拟活动前后连贯和衔接,能使碎片化的知识点贯穿联通,从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过程评价,能力与德育并重
  在新形势下,注重评价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和领悟知识等过程与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制定出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反映育人效果的评价指标是实现过程评价的关键。
  一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予以评价,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与思考,以及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如在介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缔结《九国公约》这部分内容时,涉及一战后一度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想,以及部分西方国家和民众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和对被殖民民族的同情。因此,和会内容及条约文本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和平主义者的部分主张。但和会的结果却背离了和平主义,反而体现了西方国家根深蒂固的“权力—利益”的二元思维及侵略野心,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不仅继续受到国际体系的不公正对待,而且遭遇了更为猛烈的侵略和掠夺。在评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时,应该聚焦于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同时考查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
  二是以德育为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政评价。如在介绍巴黎和会的相关内容时,鉴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挫败与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紧密关联,因此可以充分提炼出近代中国外争国权的艰苦斗争和进步青年的爱国情怀这一思政主题[7]。教师在介绍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领悟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对学生的考查和评价应始终围绕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爱国情怀,从而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中探索应用逆向推衍式教学法,无论是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领悟知识的情境式教学,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课题探究式教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以育能、育德并举的过程评价,都旨在充分彰显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课程教学中应用逆向推衍式教学法,对其他政史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接续奋斗征程再谱青春之歌——******在纪念***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N].工人日报,2019-05-02(1).
  [2]唐伟男.课堂革命视域下国际关系理论课程逆向推衍式教学改革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2).
  [3]陈坤.“课堂革命”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创新策略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7).
  [4]唐伟男.国际关系专业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基于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文化论丛,2020(1).
  [5]解德渤,崔桐.大学课堂革命何以可能——研究性教学的旨趣、实践及其挑战[J].重庆高教研究,2020(3).
  [6]熊志勇,苏浩,陈涛,等.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唐伟男.国际关系理论课程的思政路径探究[J].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第九辑),20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6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