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与特点,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现状,接着阐述了“五困五育五能五感”发展型资助育人循环机制,最后论述了“五困五育五能五感”循环机制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创新。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育人;“五困五育五能五感”循环机制;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公平。高职院校现行学生资助体系以保障型资助为主,侧重保障减贫效果的有效性,让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但单一“解困”目标下的保障型资助“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难以实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的。在同等资助条件下,发展型资助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育人成才为目的,为国家节约资源、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学校管理赋能、为家庭创造幸福,提升“人—家—校—社—国”的整体经济、社会效益回馈价值。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
直接发放助学金的资助形式属于显性的保障型资助。保障型资助以“解困”为主要目标,除国家资助,还包括社会捐助、学校奖助、学生自助等具体形式。除“解困”外,将“解困—育人—成才—回馈”机制综合运用于资助育人工作,形成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为一体的资助形式,属于隐性的发展型资助。相较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通过经济支持、学业支持、就业支持、心理支持、综合素质提升支持等多元形式,培养学生求职就业、创新创业、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从容应对并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以及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1]。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特点
发展型资助育人具有全面性、导向性、融合性、长期性的特点。全面性体现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关注资助对象的全面发展,除了为资助对象提供物质帮助,还关心资助对象在学业、心理、精神、就业、创业等多层面的发展。导向性体现在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厚基、强能、存志、立德、明心为结果导向,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发展,从而培养具有丰富学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融合性体现在发展型资助拓宽了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强调育人过程中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与思政教育的内涵相契合;强调育人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与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致。长期性体现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强调应重视资助对象的长远发展,不仅以解学生的一时之困为目的,更应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需,同时帮助“真困难”学生提升知识能力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帮助“伪困难”学生摒弃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形成“劳而有获”的价值观念。
二、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现状
发展型资助是高校资助育人领域的重点工作,但目前呈现出“理论热而实践弱”的发展现状。一方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对发展型资助的重要地位、科学意义、实践价值等均认同,注重将发展型资助育人理论与实际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认可其理论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推行难度较大,存在学校无顶层设计、部门无制度保障、基层无实施意愿、结果无评价反馈等问题,不利于相关工作实施。
发展型资助育人呈现出“理论热而实践弱”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缺乏灵活易行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传统的“助困—育人—成才—回馈”机制未能对困难学生群体进行精准识别,笼统以家庭经济困难作为主要界定标准。而实际情况是,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在心理、能力、精神、道德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只有精准识别区分,才能有的放矢。二是具体实施难度大。发展型资助育人涉及的人员多、部门多、项目多、层面广,不同部门、不同人员间的高效配合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与有效执行。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不同部门人员在政策设计、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通力配合。三是结果评价难度大。发展型资助育人周期长、变量多、回馈慢、不稳定,难以形成有效的评价指标,无法建立起简洁易行的评价体系,导致相关部门实施难度大,相关人员实施意愿低[2-3]。
三、“五困五育五能五感”发展型资助育人循环机制
在“解困—育人—成才—回馈”机制基础上,细化各环节内容,构建“五困五育五能五感”新机制,以机制研究为引领,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具体如图1所示。
(一)“五困”分析
梳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类别,根据学习、生活、发展中所遇困难种类,划分为志困、智困、德困、内困、外困五个类别。志困学生指学习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定位不清晰,存在“得过且过”思想,行为懒散随意,缺乏长远规划意识的学生。智困学生指学生本身有成长成才的强烈主观愿望,但受限于家庭教育模式单一、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及自身经验能力不足等影响,在泛化知识广度、专业知识深度、通用能力拓展、专业能力提升方面有暂时滞后性的学生。德困学生指那些将政府、社会、学校给予的无偿或有偿的资助扶助视作理所应当,存在“等、靠、要”不而获思想或“不拿白不拿”自私利己思想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表现出自力更生精神不足、知恩感恩意识弱化等思想倾向。内困学生指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存在自卑、敏感、悲观、无助等心理特征的学生,其行为表现为隐忍坚韧与暴怒脆弱共存,易受外部因素刺激而导致心绪波动和人际关系紧张,有时也表现出回避人际、群际沟通的心理行为倾向。外困学生主要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基础因素影响下,外困学生在精神、能力、道德、心理等精神建设层面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五育”过程
第一,以政府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社会奖助学金、校级奖助学金、校内外勤工助学等有偿和无偿物质支持形式,缓解外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经济压力,引导外困学生将所获经济资助用于学习和培训等发展性支出,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第二,以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元化发展型资助育人内容,提升智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如学业导向下的专升本应试能力提升、就业导向下的简历面试知识应用、创新导向下的技能迭代升级、创业导向下的创意孵化落地等。第三,以工匠精神、奋斗精神、自强精神、创新精神等优秀精神品质激励志困学生,通过榜样认同、模仿学习、内生强化等引导志困学生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第四,以校内的志愿服务、群团互助、勤工助学和校外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支边支教等道德浸润形式,强化德困学生的劳而有获、知恩感恩、回馈反哺意识。第五,以经济筛查和心理筛查结果为基础,采取个体施策和团体辅导相统一、即时支持和长效跟踪相结合的心理支持形式,帮助内困学生解决自卑、敏感、悲观、无助等心理问题,塑造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五能”结果
通过“五困”分析、“五育”过程,方能实现“五能”结果。针对智困学生,高职院校应以厚基强能为主要培养目标,以“授之以渔”为主要育人目的,在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泛化知识学习、通用能力培养,进而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品质。针对志困学生,高职院校应引导其以立身存志、躬行致远为思想前提进行个体目标设定;以学业目标为先导基础、以行动落实为核心抓手、以职业目标为阶段保障、以人生理想为终极追求,顺利实现由学生到公民、由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针对德困、内困学生,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明心为育人目标,一方面,使学生知国恩、感校恩、念师恩、懂养恩,以己身之成长完善为前提,形成对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良性回馈循环机制;另一方面,使学生懂得明心见性、自觉达明的道理,加强心理疏导与心智淬炼,形成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既不困于过往,又不惑于当下,更不惧将来,勇敢面对自身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针对外困学生,高职院校则主要以国家、社会、学校资助体系下的物质帮扶形式为保障,以应助尽助为前提,缓解其求学过程中的经济压力。
(四)“五感”回馈
在志困、智困、德困、内困、外困类型分析和精神激励、能力培养、道德浸润、心理支持、物质扶助过程培育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以厚基、强能、存志、立德、明心为结果导向,最终实现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五感”回馈目的,即建立起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良性循环回馈机制。通过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困境识别,结合个体学业、职业目标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能力。个人成才与学校发展间同样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学校资源可为个人成才奠定教育基础,个人成才可为学校发展提供反哺资源。最终个人之涓细微流,必将汇聚于时代之巨变洪流,以个人之奋斗拼搏,实现对国家、社会的回报。
四、“五困五育五能五感”循环机制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创新
(一)健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推动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发展型资助育人格局。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家、地方政府是资助政策的制订主体,而资助政策与资助项目是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与手段。政府应主导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政策体系,加大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政策、经验、模式的推广力度,提高发展型资助育人政策的知晓率和实施率。其次,明确学校主体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等教育机构是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主体。高职院校可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项目、平台构建,提升资助管理和资助服务工作水平,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最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力量是发展型资助育人主体结构的重要补充,包括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因此,可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格局。社会力量的参与既有助于丰富发展型资助育人主体结构,也可以提升资助育人实效[4-5]。
(二)建立发展型资助育人平台
梳理学校现行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经验模式可以看出,成功的经验模式一般以“项目制”运作方式为主,如清华大学的“鸿雁计划”,北京大学的“燕园起航、燕园翱翔、优才拓展”项目,闽江学院的“书香励志”项目,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关馨妮”平台,等等[6-7]。即以具体的项目、平台、机构、社团等为依托,打造并丰富项目内容,同时结合学生、专业、学校、地域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在此思路引导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应以构建有自身文化品牌属性的发展型资助育人项目为依托,在项目、平台机制下实现人、财、物、信息的合理配置,丰富育人成果。第一,人员保障。在项目平台上建立涵盖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师、院系资助专员、专职辅导员、朋辈辅导员等人员的资助人员体系和以学业导师、就业导师、创业导师、心理导师等人员为主的导师体系,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人员服务保障。第二,财、物保障。高职院校要将奖、助、贷、勤等资助内容汇聚于项目平台,通过公平透明的资助金额分配机制,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类别,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物质帮扶目的。第三,信息保障。高职院校要以项目平台为基础,整合校内外勤助、兼职、实习、就业信息,匹配学生发展意向,在缓解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提升其能力素质。
(三)创新发展型资助育人形式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需求,以“物、能、精、道、心”这“五育”内容为基础,针对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不同类别困难,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策略。
第一,“物”为基础,丰富物质帮助。高职院校要建立涵盖国家资助、社会捐助、学校奖助、学生自助的“四位一体”物质帮扶体系,提供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社会奖助学金、校级奖助学金、校内外勤助岗位等资助形式的多元资助内容,满足不同外困学生学习、生活需求,实现资助育人物质帮扶形式覆盖的全面性。
第二,“能”为目的,加强能力拓展。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引导学生变被动等待“扶困”为主动寻求“成才”,初步识别不同学生未来发展路径,并进行升学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创业导向型等主要类别划分。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实训获得通用能力、通过认同前提下的价值引领获得自我成长,同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立身处世、自力更生的本领和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列为自己的成长目标,提升自己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能力。另外,在个体差异化导向需求下,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升为主,以泛化知识学习、通用能力提升为辅,导向明晰、主辅配合、多元施策,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提升需求。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通过在校教育、业余辅导、专业讲座、资格认证、企业培训等形式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知识深度、广度;通过参观、模仿、培训、训练、社团、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能力,并加强不同领域间能力的迁移转化;通过榜样力量、认同练习、意志培养、精神丰富、自我提升等形式,强化品质认同作用,培养出满足国家、社会需求的大国工匠、时代新人。
第三,“精”为方向,重视精神激励。志困学生缺乏目标方向,缺少学习动力,漠视规章制度,行为懒散随意,为解决该类学生的发展问题,高职院校应以引导其立身存志、躬身笃行为先导基础。首先,从了解志困学生的成长环境入手,优越或贫寒的家境,或让学生产生“有人兜底”的依赖思想,或让学生陷入自暴自弃的情绪圈囿,因此,要结合志困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期望、教养要求等内容,找准问题,因生施策,对症解决。其次,引导志困学生立身立志,帮助学生寻找并树立校内榜样和行业标杆,重点培养志困学生的工匠精神、奋斗精神、自强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最后,帮助志困学生制定目标计划与行动方案,通过目标细化分解、行动层层推进、过程时时监督,解决志困学生意志力不够、行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四,“道”为导向,加强道德浸润。德困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具有隐蔽性,一般不易察觉,但一旦出现问题,易引发信任危机、舆论危机,给个人、家庭、班级、学校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常态化、多元化地开展以感恩、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事迹报告、研学实践、沙龙分享、志愿服务等道德浸润活动,功在平时;另一方面,应以校内外突发失德失信事件为契机,迅速反应,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对照事件检省自身,导在当下。
第五,“心”为基石,强化心理支持。心安才可行稳,行稳方能致远。高职院校要通过动态化、常态化的心理筛查和经济筛查形式掌握内困学生的心理情况。同时,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厘清内困学生所遇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因生施策,长效跟踪。另外,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独辅、团辅支持活动,关心关爱受助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其抗压抗挫能力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8-10]。
五、结语
在“五困五育五能五感”循环机制下,将困难学生进一步区分为志困、智困、德困、内困、外困“五困”类型,以“物、能、精、道、心”这“五育”内容为基础,以厚基、强能、存志、立德、明心“五能”结果为导向,最终实现“人—家—校—社—国”的“五感”回馈目的。通过经济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心理支持,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在个性特征、综合素质、多元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解决好社会关切问题,践行好教育公平理念,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彦周,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80-182.
[2]顾海燕,胡婷婷.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93-97.
[3]刘洋,赵美娟.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在班级层面落实的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45-47.
[4]单芳.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12-115.
[5]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68-70.
[6]金峰,王腾飞.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成效的机制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6):153-156.
[7]刘婧婧.以发展型为导向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研究:以苏北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0):48-50.
[8]刘一颖.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2):86-88.
[9]吴敏,杨柳艺.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创新机制研究:基于“书香励志”的探索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69-71.
[10]尹子馨,陈威,步晓光.高校发展型资助构建的现实需求及探索方向[J].高校辅导员,2023(1):54-57.
其他作者简介:常娜(1994—),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