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一项时间跨度较长的持久性任务,通过古诗词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底蕴的丰富,需要教师久久为功,同时掌握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准确识记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古诗词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将古诗词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引领下,从“语言”和“思维”素养培养延伸扩展到“审美”和“文化”素养培养,真正实现育人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性格盲目冲动,追求标新立异,更容易被流行文化吸引。因此,古诗词很难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反观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并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初中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方法亟待改革。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出了新版统编语文教材,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的篇目大幅增加,这就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统编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选篇原则回归到“守正”立场。从古诗词选编体裁看,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均有收录[1]。提升古诗词在中考中的权重,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也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作为当代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语文,教好古诗词,还要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寻求一种诗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并激发学习兴趣。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夯实语文基础
古诗词是高级的艺术语言,语言文字具有精练、
含蓄、有韵律、有节奏等特点,富有美感和深刻内涵。古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还能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古诗词语言艺术和情感体验的双重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培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维素养,积累丰富的知识,提升语文认知水平,还能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内涵,从而夯实语文基础。
(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包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初中古诗词教学能够让初中生在古先贤影响下感受并了解其精神文化,弘扬并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2]。
(三)培养人文素养
初中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而初中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越来越多。优秀的古诗词是每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晶,是人生的浓缩,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领悟到处世之道,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不重视诵读赏析
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绪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和赏析古诗词,能够使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深刻的体会。然而,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以培养学生背诵默写能力为目的,通过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达到“字无纰漏”的效果。此种应试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极为普遍,只重“字”,而不重“意”,实则是对古诗词文化属性的割裂。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背诵、默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诵读赏析,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3]。
(二)不重视内容感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也就是说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重在思维活动“悟”。反观古诗词教学实践,多以理性教学为主,整个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翻译,分析篇章结构、主题思想、表达方式。而除了上述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以《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的是一种永恒孤独、悲怆,仅仅依靠解释、分析很难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受,更重要的是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心境。
(三)学生不感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当前的流行文化背景决定了很多学生对古诗词并不感兴趣,反而觉得古诗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因此,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不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能将古诗词教学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一味地展开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素养的发展。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注重诵读,分析感悟
诵读是一个眼、口、耳、脑、手共同协调工作的过程。与阅读不同,诵读更注重揣摩和感受。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传统方式,只有以此方式学习古诗词才能体会其优美意境。古诗词富含韵律,反复吟诵才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刻地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美。诵读的过程是一个从浅层语言感知到深层思维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获得递进式发展[4]。语文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而古诗词的语言十分简洁优美,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禅师《无门关》),“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多吟诵古诗词,就更加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用词选字的恰当,语言的优美动人,也有助于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发展其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同时,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以《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为例,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李煜的故国之思、凄楚心酸之情,在情感体验中增强审美意识和文化感知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注重诵读,还古诗词课堂琅琅读书声。
除了诵读体会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让学生深入分析、感悟。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情感,获得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诗词中富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此的感悟,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5]。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咀嚼文字,找到“文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为诗眼,充分体现了春风吹绿江南,处处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相互照应。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既层层深入,又相互联结。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注重诵读,带领学生分析感悟,才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联想想象,加深理解
古诗词兼具言简义丰和篇幅精小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意境,还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隐含之意,使学生实现从语言积累到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的提升,从直觉体验到逻辑表达素养的提升,从审美品位到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从文化理解到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素养的提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和领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要结合初中生思维灵活的特性,在诗词艺术熏染和文化留白间架构师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对诗词意象进行具化想象,从而把握古诗词思想[6]。对于古诗词中描绘的各种景象物品,学生基本都见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诗歌描写的场景或者画面在纸上画出来,或者让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诗歌画面讲出来。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还对学生语言建构、审美创造素养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还原画面。借助诗歌中的绘画语言还原诗歌意象,是一种常见方法。所谓“诗情画意”,诗歌的“画意”就像绘画,可以围绕色彩、线条、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王维的诗向来以“诗画一体”著称,用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合适不过了。这句诗描绘的场景就像一幅山水画一样。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或者用语言或者用画笔直接在黑板上勾勒:苍茫的边塞大沙漠中,没有人类和动物活动的痕迹,却有一缕黑烟笔直地冲上云霄,而远处,夕阳西下,像一个红色的圆盘。经过教师这样描述,这句诗要表达的画面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构图,学生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美的意境,一幅典型的塞外沙漠的壮景奇观便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不是赏析也就变得简单了呢?因此,赏析也同样要基于对诗词所描写画面的还原和重构,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大意,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对古诗词大意的梳理过程中想象诗歌的意象画面。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首先要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在形象中感受、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以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王绩的《野望》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诗,感受诗歌,想象诗歌所表达的画面。从“徙倚欲何依”中“欲何依”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内心是无着落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一种内外如一,写物即写其心的手法,作者通过景物表现的是一颗寂寞、悲哀、凄凉、跳动的心。我们在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到的这些情思,既是诗人的,也是读者的,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对古诗词情感意蕴的感受和理解过程,也是对学生审美鉴赏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过程。
(三)将古诗词教学与时代元素相融合
初中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远离自己的生活,且没有实际用途;其二,教师讲得枯燥乏味。教师将古诗词教学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既能在促进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又能在审美品位和文化理解
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和文化传承素养。初中古诗词教学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与音乐融合,也可以与影视作品融合,还可以与漫画融合。无论音乐、电影还是诗词,只要是美好的东西,就是个人成长中最宝贵的养料。而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美好带给学生,或者带给更多的人。例如,四川省成都市的夏昆老师将语文教学与电影、音乐、动漫、游戏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无尽的美感,爱上语文。笔者认为这种将古诗文,甚至整个语文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极为可取。语文是美学,是传承下来的文化。这样的美值得欣赏,并且有一定魅力,更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素养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历史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古诗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状反映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只有注重诵读,加深感悟,将古诗文教学与时代元素相融合,才能有效促进初中古诗词教学向前发展,真正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蕾.诗词为心乐行千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2(25):13-15.
[2]李耀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7):41-42.
[3]何青昭.初中语文中古诗词的鉴赏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2(2):118.
[4]梁春凤.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求知导刊,2020(6):68-69.
[5]侯慧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0(30):17-18.
[6]姜华.依托古诗鉴赏提升核心素养:试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J].考试周刊,2019(91):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