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对话教学策略 助力语文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4-04-30 09:45: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话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将对话策略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变得乐学、好学、会学。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对话教学应用对策,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文章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浅析对话教学的概念,以及对话教学的应用价值和运用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策略

  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阅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因此,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有效策略改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对话教学能促进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所以,许多一线教师主张借助对话教学策略助力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

  对话教学指就某个话题,师生之间借助平等、民主的对话,让学生深入思考、完成知识建构的教学活动。对话教学包括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对话,也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开放原则、缩小界限、形式多样,是对话教学的根本原则。由于对话教学是一种以生为本,具有交互、生成特点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需要确定对话主题,做好内容选择,注意情境创设和个体阅读体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扮演好“对话方向把关人”的角色,与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给予学生信任和尊重,又要创设教学情境,做一个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对话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思考重难点,提高认知水平。

应用对话教学策略  助力语文阅读教学

  二、对话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原本存在的问题,随着教学情形的改变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师根据经验分析、解剖文本,让学生机械诵读和记忆,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许多课堂虽有对话,但是没有恰当的话题,对话讨论的深

  度不够,对话与文本缺少关联,对话的形式大于内涵。如在对话教学中,有的教师会紧贴话题,提出问题,但是为了照顾学生情绪,节省时间,提出的问题很浅显、简单。而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缺席,导致学生的组织性不高,其思维和想象空间也无法拓展[1]。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对话,它需要有话题,更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思考和讨论,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体验。将对话教学策略引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激活沉闷的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2];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对话教学作为活跃课堂氛围的工具,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究有意义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辨性阅读能力。

  三、应用对话教学助力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对策

  (一)明确目标,确保对话的质量和内涵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对话主题和内容,明确对话目的,为后续对话“储力”。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是跨越文本,让学生明白文本的内涵及其背后的原理。对话教学因为话题的针对性、讨论的深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不深、无法高通路进行知识迁移的问题。对话教学要求教师注意话题设计质量,创设合理的阅读话题,确保对话活动方向正确、目标清晰[3]。

  以《琵琶行》为例,学生由于生僻字的阻碍,对诗歌美好意境、人物形象无力感知。所以,如果教师机械灌输,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感悟文本时会有很大压力。对话可以化难为易,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不过,对话需要先明确目的,确定话题。因此,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学习水平,教师可以“整体感悟文本,品读人物形象和分析诗歌情感”为目的,利用“相遇”这个离学生生活很近的话题,让学生回顾前情——作者被贬,琵琶女被弃,鉴赏人物和语言艺术;探讨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延伸话题——感恩遇见,使学生由机械接受灌输变为主动探究学习。针对对话,教师要对如何导入情境,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文本,疏通文义”“再读课文,走进人物”“交流互动,把握主题”等进行科学设计,做出合理安排,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二)基于熟读,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但语言文字优美,而且文本意象生动,意境深邃,非深度阅读不能品其味,悟其韵。在对话教学中,熟悉文本,是深入对话、有效对话的前提。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起着引导阅读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在以对话为辅助手段来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多读,还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为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思考助力。

  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品味文章语言,领悟作者的主观情感,学习文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提前安排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郁达夫个人介绍、郁达夫不同时段的散文和小说、文章创作背景资料等,比较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借助比较阅读消化和吸收知识,对文本进行探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为话题进行阅读引导和问题预设:通过阅读课文,你感觉作者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然后,让学生采用美读法反复诵读文本,进入文本,感受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以及故都之秋“清、净、悲凉”的意境和特色,围绕“在《故都的秋》中看到的郁达夫”,探讨“文”与“人”的关系。在学生探讨问题时,教师要扮演好合作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将阅读内容细化、观点深化,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应用对话教学策略  助力语文阅读教学

  (三)开放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学习、深度学习所必需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本都情感丰富,艺术色彩浓郁,但是文本只是一个框架,无限的审美创造才是文本的终极意义[4]。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缺少想象力,则很难深刻领会文本内涵。不过,想象需要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需要个体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见识。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开放式对话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开放对话营造感知、理解、感悟、想象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更新对文本的认知,受到感染和启迪。

  以《短歌行》为例,众所周知,这是一首立意深远、风格沉雄、充满激情的诗歌。虽然通过诵读、沉吟、玩味,学生可以感受主人公的情绪,但是对于诗歌的文学美、人文美、文化美,只有深入思考,方能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开放对话,美谈以悟,放飞想象,可激发学生动情点,扣动学生的思维键,使课堂产生“增力效应”。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创设开放对话情境,让学生交锋、感悟、畅谈。如教师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通过朗读这首诗,你感觉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发激荡的情绪和强烈的情感的?诗人究竟在‘忧’什么?他求才的用心是否极深极细?”教师可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对话,并让学生仔细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借助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象和看法。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不应只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新的看法。如有的学生说:“诗人之忧有三,分别是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未成。”其看法颇有深度,教师可以就此借助追问、鼓励等手段,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四)平等对话,给学生积极对话的勇气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实很早之前许多教师就认识到了对话的意义,但是未采用合理的方式,对话教学策略并未发挥作用。如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虽然比较尊重学生,会借助话题、问题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但是他们总想着引导学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不希望学生对一些内容有异议。这种对话意义不大。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阅历、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有所差异。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对话的勇气,可以缩小对话障碍,使对话教学更有深度、更有意义。因此,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以最好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

  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我们知道李煜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亡国之主,许多人对其矛盾性都很感兴趣。为了让学生深刻解读文本,感受诗中之愁,深入认识作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先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读李煜的两首词,一首是《菩萨蛮(花月明暗笼轻雾)》,另一首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引导学生对作品和作者进行进一步审视。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参考《人间词话》对李煜的词进行评价,谈一谈对“愁宗”李煜这位饱受争议的亡国之主及其作品的看法。在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适当点拨学生,以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积极参与平等对话。

  (五)多元对话,促使知识高通路迁移

  迁移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迁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知识迁移有两种,一是低通路迁移,一是高通路迁移。高通路迁移要求学生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能基于自己经验将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多元对话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根基[5]。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话的多样性,借助多元对话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迁移通道,让学生从具象知识中发现、概括原理,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以《祝福》一课为例,基于文本话语意图可知,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是本文的主题。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借助四个环节让学生与

  文本、作者多元对话。第一,让学生收集背景资料,预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情感。第二,细读课文,梳理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了解人物性格、行为和思想。第三,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经验,了解文本主题、意义。第四,让学生阅读《药》《故乡》《阿Q正传》等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完成如下学习任务:探讨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潜规律;就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价;概括作者写人的切入角度、叙事技巧、写作风格,以及借助小人物警醒世人的目的和意义。这样,再遇到同类作品时,学生就能够由此及彼,进行简略对比,完成知识迁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是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解决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对话教学策略,借助对话教学构建智慧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阅读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月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7):116-117.

  [2]欧阳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12):14-15.

  [3]李丽.对话式教学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与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3.

  [4]宫万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学周刊,2021(5):149-150.

  [5]李熹.高中语文小说阅读对话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的研究[J].考试周刊,2021(48):4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5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