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09:53: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在育人目标上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教学观念和手段的创新,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的学习,还需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此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进行阐述,希望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复杂繁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围绕学情与新课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将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贯穿教学的全程,通过培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满足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学科教学需将培育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当作目标,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历史学科特征的能力与品格、价值观等。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将核心素养这一任务贯穿课程结构的设计与课程内容的重组、课程的实施等全过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形成的。其中关键能力应当包括掌握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其知识、解释与探究历史。

  二、培育学生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在分析唯物史观时能发现,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历史的认知只有通过唯物史观才能够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了解在时代发展中不同的方式方法,观点,内容,科学合理地利用唯物史观能够确保人们在进行学习时学习质量提升,同时也能够改变以往人们在进行历史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境。

  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探讨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了解到当前的人们对唯物史观的了解方法以及基本观点,明确唯物史观是现阶段认识历史的最好方式,通过唯物史观能够更好、更加清楚地探寻到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历史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作为高中生,还需要了解利用唯物史观可以更好地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其中运用正确的阶级分析法能够了解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经历了从原本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方向。

  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一是理性认知历史,多角度分析理解。如在讲解“儒学兴起”相关的课程时,可引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历史的退步”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去探究秦朝法治与当代法治、秦朝的思想和儒学思想的异同点,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思考中,理性认识儒学兴起在当时的历史意义。二是在思辨交流中强化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加强思辨交流,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知识时,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讨论鸦片战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在知识的延伸中,引导小组循着陈独秀的主张去思考文学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多维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前后变化。在小组的思维碰撞中,得出完整性的结论,并认识到自身的思维错误问题。

  由此可见,唯有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探究,才能够使其形成客观的理解与认知,让学生在心中建立起可供推敲的历史知识结构,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

  (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历史事物的发生时空条件是特定的,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需加强对特定时空条件的掌握。从新课标的要求入手分析,需明确史事与其特定时空条件的关联性;明确时空划分的方法,能够利用该方法规范地叙述历史;立足时空条件去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等要素间的关系;在各种时空框架中,科学地解释历史事件;在古今的对比中,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去考察所认识的对象。

  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一是完善时间轴,发展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课上要求学生画出本课的时间轴,如各政权更替的时间轴等,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明确该阶段的发展特征。二是利用历史地图发展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多种形式的历史地图,能够实现空间与时间方面的紧密整合,帮助学生清晰了解历史事件的空间关系,如金、南宋、西夏的形势图等,强化对各政权的方位与区域的感性认知。在读图中需注意历史的古今对比,明确历史符号的含义。三是善于利用大事年表,按照事件顺序排列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进程,熟记历史重大事件。尤其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相同时间段的对照年表,能够在对比中发现差距,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四是利用视频资料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去强化历史时空观念。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与纪念馆、遗迹等,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历史。利用视频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

  (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史料实证则是指能够准确地探索并且了解整个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史料,通过史料实证的认知,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历史的改变状况,同时也可以借助可信的史料重新展现出历史的现实、历史的整体态度。在整个历史探究的过程中能发现历史的过程是一种已发生而不可逆的过程,只有通过现有的史料认知历史才能够实现对历史客观且正确的认知,提高在分析历史内容时的整体质量。

  基于新课标要求进行分析,能发现了解史料也是当前人们在认知历史,探索历史,了解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更是认知历史的桥梁,需要在当下了解到历史本身具有多样性这一特点,人们在认知历史,分析历史,了解历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实现对历史的辨析,需要考虑到如何实现历史的进一步展现明确史料存在的意图和价值,更需要根据历史的依据探索、寻求、提取最有效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出自己对历史的认知,需要利用实证精神去真正对待现实问题,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史料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内容需要,其是一种真实地存在的依据。

  在进行历史史料的判断过程中也需要了解到当下在探究史料时利用求证精神去对待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对过往所存在的一切文字进行探索,对一切的物品进行分析,才能够提高史料在应用时的整体质量,并且真正地提高历史这一学科在进行探索时的核心素养。

  另外,史料运用的原则体现在论从史出、孤证不立、摆事实讲道理、忌断章取义等方面,意义是发展学生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史学品格。

\

  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是史料选择需注意真实合理性。不能为了使用史料而堆砌史料,需合理选择史料,以此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理解层次入手,依据课标选择简洁而典型的材料,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阅读、提炼、思考、得出结论。注意史料选择的多样性,采用多种类型史料相配合,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如在学习“五四运动”相关的知识时,需展示“五四运动”的图片、影视剧片段等资料,引发学生的共鸣。注意史料选择的真实性,尤其是部分教师善于引用诗句等资料,需加强对诗句含义和背景等方面的考证,避免违背史料的真实性原则。

  二是史料解读的方法性。史料解读涉及阅读、提炼、总结的三个环节。史料不同解读的侧重点也多有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标点符号、关联词、语句分层语去分层材料,在各层次中围绕时间、地点、人物等核心内容去总结提炼出题目要解决的问题。在史料解读的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数据与名称的变化;遇到地图史料时,要关注图例和图中的关键词以及地图上地点的分布状况,找出与教材中知识点的吻合点,以此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问题的合理解答。

  三是学会甄别与互证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分辨材料真伪的能力或者考虑材料的语境。如面对重庆谈判的史料,针对蒋介石信中出现违心的渴望和平的假象,让学生意识到其说话的语境,即面对的对象不同,立场与利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任何历史的观点与结论,都应建立在历史证据的基础上,要学会对比甄别,而不是主观地做出价值判断。

  (四)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在分析历史解释时能发现,在进行历史解释时,首先要依据的就是史料。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更加科学的、理性的、客观的评判,指的是一种对历史内容的态度、探索,从方法,能力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历史在进行叙述时本质上也是对历史进行解释,需要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释、描述过去,收集和整理相应的内容探索、辨析史料,基于客观的角度去辩证地分析,理解历史。与此同时,在整个历史解释过程中,还需要揭示和了解历史背后历史所蕴含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历史解释才能不断接近历史,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当前,在分析新课标的内容时也需要区分历史叙述与解释史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各个不同历史事件进行辨析和探索,能够更好地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也能够考虑到在不同的时代下,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探索,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地去认知历史,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的表象中发现问题,同时也可以去更好地探究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历史认知程度,基于辩证的角度去发现历史问题,科学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是教师加强讲授与示范。部分资料中涉及大量的历史知识、经济学等知识,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去深入地讲解,引导学生深挖文本中的矛盾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和整体的把握。除此之外,迎合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特点,注重新旧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的“历史解释”,使其能够进一步把握历史解释的逻辑性。

  二是师生共同解读史料。如林肯在黑人获得人身自由方面的主张是一以贯之的,但在主张黑人与白人地位平等方面,不同时期林肯的思想主张有所不同。首先,反映了林肯思想的进步性。其次,反映了林肯政治家坚持现实主义的做法,面对不同受众,有不同的表述。也在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人物,同时也要注意历史人物表达观点的立场、身份、场合等,从言行举止等多方面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在其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对阅读林肯传记相关的素材,拓展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找出传记与教材中的不同,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三是教师指导学生加强写作。教师为学生创建多种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的各环境中去探究历史,其中指导学生写作历史作文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历史综合分析题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进行探析。

  (五)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家国情怀是学习与探究历史应具备的人文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使命感、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等。对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不仅需具备价值关怀、人文情怀,还需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人类社会的进步、民族自强为使命。

  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是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教育点。历史教材涉及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等,需要挖掘教材内容与家国情怀教育的契合点,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相关的内容时,能够从林则徐不顾清政府的反对而坚决销毁鸦片的壮举中体会到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师生的剖析中深入体会其维护国家利益与保护民族经济的决心。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不仅可增强历史教学课堂的活力,更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讲解“土地承包制”相关的内容时,可播放焦裕禄相关的纪录片资料,学习其带领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体会其吃苦耐劳与身先士卒走在劳动第一线的精神品质,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党的风采,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能力要求方面的历史解释、价值追求方面的家国情怀、理论保证的唯物史观、学科本质的时空观念、必要途径的史料实证。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有各自的地位与作用。需要教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发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36):99-101.

  [2]刘慧.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尤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伊宁:伊犁师范大学,2021.

  [4]陈峰.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2023(2):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