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完善新工科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基于校企联合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从社会需求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对新工科建设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对策。
关键词:校企联合;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沈明学,等.校企联合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04):7-9.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培养未来工程师作为重要战略目标[1]。2017年2月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以期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国家推行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参与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专业优势与特色、行业人才需求等,开展了大量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初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2,3]。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了浙江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期能对新工科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国外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及现状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人才竞争加剧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其中工程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国际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模式和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上述模式在培养目标、招生要求和课程教学实践方面存在差异,但其共性集中体现在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4]。
上世纪80年代,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代表的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在该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大工程观,加大设计和实践环节的比重,致力于培养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5]。美国“2020工程师”计划指出:在满足美国国家利益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工程师的塑造标准是高素质全能型人才[6]。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是法国人引以为豪的精英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界全面对接并注重学生的实习培养环节。而德国的工程教育向来重视设计,以理论联系实践而著称。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以创建创业型大学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强调实践导向,把内部改革与对外融合紧密结合起来,吸纳社会多元因素参与人才培养[7]。
世界各国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无不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以弥补自身在实践教育和职业训练方面的不足。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外大学与企业展开协作的典范层出不穷,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工业园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而高校在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培养人才和输送技术的双重功能[8]。国外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达到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真正的“互惠共赢”。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及对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破500万,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但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割裂工程本身、以应试教育为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基本的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差等弊端,这些现象均背离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9]。
近年来,国内高校通过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益成分,结合本校特色、学科或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体系正稳步推进。2006年国内学者提出了强调全过程、全包容、全民性的全面工程教育(Total Engineering Education)理念,该理念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10]。此外,随着“卓越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规格开始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并已初见成效[11]。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尽管如此,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工程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已是共认不争的事实,这给“卓越计划”的开展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与挑战,集中体现在:(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不紧密;(2)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发展动向不协调;(3)工程教育评价体系与政策保障(包括经费投入)等体制不完善;(4)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与卓越工程师高素质工程人才建设不匹配;(5)高校与企业间的长效合作机制不健全等[12]。
二校企合作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措施与策略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和策略全方位、多层次与企业合作,逐步完善了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共克难关、携手共赢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一)契合区域产业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方能得企业心”。试点专业直接对接机械装备、模具等支柱产业,针对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人才稀缺的现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主动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提高学校对合作企业的开放度,加大对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等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推手作用,实现企业主动参与下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校企联合的卓越计划课程体系
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能力素质为导向,改革传统工程教育模式,通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群整合、教学大纲优化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与科研互动,强调学生“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高校与企业2种育人环境—通过校内学习与企业学习交替进行,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明确高校、校企、企业3个培养主体—即在校内培养时重点学习职业素质课程,而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实验课等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企业学习阶段强调实际工程应用背景;优化4个主题项目模块—依次为工程与人文主题实践,主题设计与制造项目I,主题设计与制造项目II和毕业设计模块。主题项目实践课程旨在全面强化学生的工程经验,结合区域特色确定项目主题,采取项目式教学手段;落实5类特色教学课程群—先进制造技术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产品形体建模与创新设计等结合浙江省模具、汽车零部件制造等特色产业课程群、机电系统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等结合教学企业的课程群、快速成型技术及应用等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群、机器人及视觉技术实验等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群。
(三)不断巩固校企战略联盟,以产学研为纽带,构建互惠共赢、协同创新的良性合作机制
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互惠共赢,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随着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日益强烈,高校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技术问题,要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并以解决企业自身难题的项目研究为先导,依托高校在科研、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弥补企业不足,使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员工培训、专利申报和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获利,从而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在校企多年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已与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汽轮”)、中国重汽杭州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万向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知名企业及多个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建立了企业教学基地,学校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开展联合教学,以直观的生产实际过程为对象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复杂的生产实际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实现内涵建设新跨越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的成功经验,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知识综合化、技能工程化、教育专业化、视野国际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质量。①“引进来”——学校优选聘任具有企业工程经历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成为专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邀请大中型企业中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优秀工程师来校作报告、学术讲座、专题技术研究或聘为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②“走出去”——学校规定近五年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工作时间不足6个月的教师和近两年内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专业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或对口企业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半年以上,通过参与生产管理、项目实施和产品研发等提升自身科研水平、管理素质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承担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横向课题,拓宽与企业合作渠道,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也可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③“传帮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于引进的青年教师学院安排对口专业的资深教授作为其指导教师,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进行实验实践环节教学、让青年教师融入联合教学创新团队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
(五)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以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校院两级专家教学督导组,建立了以教师、学生为评估主体,以教师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状态为评估内容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教师的岗位评聘与考核上,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发表论文水平,逐渐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明确规定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需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规范了企业导师的聘任条件、聘用待遇、任期职责等要求。建立以考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制度,细化考核指标;积极探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工程实践成果的新形式。如将学生完成的图纸、模型、等视为实践环节的成果;将公开发表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作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参考;逐渐完善了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危机感。通过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协议,强化生活保障机制;落实学生在企业的安全保障机制以及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文化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校通过对不同主体的管理和监督,以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担负的历史使命。高校应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落实企业深度参与“卓越计划”,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高校落实、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四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6-19.
[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19.
[3]朱秀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的高校工科教师专业化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07-110.
[4]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回归工程”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6,(3):37-39.
[6]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ommitte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Engineer of 2020-project prospectus.[EB/OL].http://www.nae.edu/Programs/Education/Activities10374/Engineerof2020.aspx.
[7]吴伟,邹晓东,吕旭峰.德国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改革—基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100-104.
[8]王金祥,陈雅兰.高校在科技园区中的作用[J].发展研究,2003,(3):45-46.
[9]赵立兵,王丽英.回归工程实践的勇敢尝试[N].中国教育报,2012-12-11(06).
[10]涂善东,王正东.全面工程教育[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工程教育“苦练内功”获国际认可[EB/OL].http://www.gov.cn/jrzg/2013-08/20/content_2470662.htm.
[12]黄晓涛,王芬,吴驰.关注教学过程控制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9):30-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