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自主活动形式,因其具有活动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而深受幼儿喜爱。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园区域活动生活化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创新改进的重要方向,广受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儿园区域活动及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区域活动生活化的独特价值,最后提出了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生活化教育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幼儿园,区域活动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并主张应将个体成长看作自然展开的过程,表示生活中不仅蕴含有滋养个体成长的重要养分,也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生活教育理念,积极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生活进行关联。尤其是对于幼儿而言,其学习积累少、认知能力不足,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时,更应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将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进行关联,从而积极构建生活化区域活动,真正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生活,从而促使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自主实践等方式来获得经验,以及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基本概念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指教师以幼儿兴趣及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区域与内容、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和教师、同伴、材料、环境间的活动,进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形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类型较为多样,角色表演、益智科学、建构、美工、图书语言等均是常见的区域活动类型,这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选择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在主动参与中,通过分组、集体、个别相结合的方式来体验活动、参与实践,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以现实生活为载体,将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源头,从学习中探索生活的奥秘。生活教育思想认为生活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教育则是生活化的教育,并指出教育应回归生活,强调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思想也是生活化教育模式实践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课程内容与其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兴趣越浓厚,越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幼儿园区域活动之中,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适宜幼儿成长发展。同时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融入,还可以让区域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跃,这对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均有积极帮助,是促进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区域活动生活化的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
经验属于哲学范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经验则是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现,能够对幼儿经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幼儿在贴合自身生活经验的活动中,更充分地感知自我、社会、自然,从而丰富其经验体系。同时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现,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亲身参与、亲自操作的机会,能够让幼儿通过自主参与、集体合作、同伴交流等多元化方式获得自我经验的发展和提升,有效对外部信息进行内化吸收,从而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经验的形成,和来自教师、家长的单向传递不同,其属于内生经验,更能够强化幼儿经验发展的自主性。此外,区域活动生活化的落实,可以让幼儿在整体活动中,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获得各类不同经验,并学会理解不同经验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对幼儿经验的有效调和。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传统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育方式,容易对幼儿个性、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和抑制。幼儿园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现,则能够改变传统知识本位、成人本位的教育模式,可在丰富幼儿经验的同时,促进幼儿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生活化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各种游戏,还可以从幼儿的生活起居、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活动内容环境搭建、活动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创设,从而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幼儿调动自身感官、认知经验进行实践操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幼儿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此外,在生活化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会对各类生活材料、情境进行适当加工调整,使其具备学习价值,赋予区域活动学习元素及线索。在实际参与活动中,幼儿需要主动去挖掘和寻找,并利用这些元素和线索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任务,从而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幼儿在完成相应活动、任务时,通常需要与伙伴、教师进行交流合作,有效锻炼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总的来说,生活化区域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对幼儿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生活化教育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一)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生活化
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隐形教育资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学习,更利于活跃其思维,促使幼儿更好地投入游戏、学习之中,对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帮助其在游戏、学习中保持专注力有积极意义。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区域活动开展效果,在进行区域环境创设时,尽可能遵循“生活化、游戏化”原则,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出发,将区域活动环境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宽松的区域活动环境,从而巧妙地将生活化元素融入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幼儿教育指导,提升幼儿的生活技能,进而帮助幼儿内化相关知识技能,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发展。
例如,“做客”是幼儿普遍喜欢的游戏活动,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以“娃娃家”为主题的区域活动。在明确主题后,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参与活动,让幼儿扮演客人到“娃娃家”中做客,并在做客过程中模拟日常到朋友家、亲戚家做客的场景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将一些日常文明礼仪融入活动,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再如,美工绘画也是多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在开展美工区域活动时,教师也可以从生活角度出发,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到操场、社区、公园中,去观察真实鲜活的生活,然后引导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发现的美好事物,以绘画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区域活动和幼儿的生活关联起来,既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又能让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区域活动材料选取生活化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是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和创造的重要桥梁。通过操作材料,幼儿往往能够从中获得建构经验,这对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故而,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时,必须合理地选择活动材料,以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对于幼儿而言,生活就是幼儿能够具体接触和感受的教育。因此,在选择区域活动材料时,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出发,将区域活动材料和生活关联起来,在丰富活动材料的同时,提升幼儿的接受度。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打击乐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活动材料,随意敲击几种不同物品,并引导幼儿听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简单地对这些声音的节奏、韵律进行编排,使之形成具有美感的旋律,以此来让幼儿认识到打击乐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加深幼儿对打击乐的印象及感知。之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幼儿,以常见的生活物品为材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发挥创意进行打击乐创编,如利用铁盆、瓷碗、钢勺等为材料进行创作。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材料开展区域活动,用废旧的快递盒制作球筐,将易拉罐瓶子、塑料瓶子等重量小、体积小的物品作为“篮球”,然后由幼儿扮演移动篮球筐及篮球投掷手进行篮球投掷训练。或者组织幼儿利用废旧纸盒、毛线、彩色卡纸等生活用品制作笔筒、收纳盒等物品,让幼儿在手工区活动中,以生活废旧物品为材料,发挥创造力及想象力,主动动手实践,参与创意设计,从而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用品。这样以生活常见物品为活动材料,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区域活动材料,让活动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容易接受,同时还能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幼儿善于开发材料、大胆创作的能力,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区域活动内容设置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关联起来,实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幼儿年龄尚小,其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特点,将区域活动和生活关联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更易于幼儿认可和接受。为此,在组织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时,教师也应注意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活动内容选择,将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生活物品、生活元素融入活动,为幼儿构建生活化区域活动。
例如,在区角游戏中可以为幼儿设置我的家、银行、超市、医院等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所,并组织幼儿扮演相应的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超市这一场所中,可以组织幼儿扮演售货员、顾客、收银员等角色,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在医院这一场所中,则可以组织幼儿扮演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激活经验,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操作区则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生活中常见的操作活动,如给娃娃穿衣服、自制豆浆、戴围巾、系鞋带等,让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应的生活技能。这样将区域活动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关联起来,既能够提高幼儿的接受度,又能让区域活动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丰富,引发幼儿产生情感共鸣,并在主动参与中习得相应知识技能,对发挥区域活动价值有积极帮助。
(四)区域活动指导评价生活化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评价对幼儿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是巨大的。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对于教师的评价和鼓励格外看重,教师一句鼓励的认可就可以让幼儿更为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为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教师也要注重指导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并应尽量从生活角度出发给予幼儿相应的指导,提升教育评价的生活化。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肯定的评价,并适时给予鼓励,以“送玩具回家”的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在进行指导评价时,可以从幼儿是否对活动材料归类收纳、是否将玩具送回了原本的位置等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在进行区域活动指导评价时,还应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可从幼儿活动参与态度、活动中的表现、相关技能掌握情况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同时,要突出体验性的评价,弱化结果性的评价,确保幼儿在积极体验和探索中不断提高区域活动的参与兴趣,并在教师的评价和鼓励下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意识习惯,以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保育及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现,则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对增加幼儿的活动体验、帮助幼儿增进生活经验及技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均有积极意义。因此,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区域活动生活化的实现路径,以尽可能发挥其教育价值,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雄鹰.“我的生活我做主”——幼儿园生活化区域游戏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2020(9):66.
[2]孙瑞华.让教育走进生活——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生活化教育方略[J].学周刊,2021(28):179-180.
[3]杨芬.生活化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方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98-99.
[4]卢清,刘蕴慈.幼儿园生活化数学主题活动的路径探寻——以大班主题活动“数字朋友”为例[J].四川教育,2023(2):4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