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结合《揭开情绪的面纱》展开探究,分析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现状及思路,提出“注重师德为范的引领作用”“拓展课堂教学资源”“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等实践策略,旨在加强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与体现。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实践路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下文简称《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思政课”范畴,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作为一个育人概念,其内涵深远、语境宏博,深刻揭示了教育工作的本质价值,其中“立德”代表用德育的方法、资源、途径等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良性感化、正向激励,而“树人”代表坚持生本主义思想,基于教育途径实现学生的系统塑造、全面发展。教师能否充分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一平台,实现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实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中阶段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第一,提升激励效果、助力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将“立德树人”界定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媒介,两者在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素质方面同向同行。基于此,两者深度融合可产生“强强联手”的育人效果,大幅度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的激励效果。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学基于教材内容展开,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育人资源相对有限,而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可以深度发掘传统美德、时代精神、红色文化等德育资源,对于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助力作用。
第二,强化知行合一、引领学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道德与法治本质上是一门思政课,它所传授的内容多为思政理论,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课程之内、展开教学实践,有助于强化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当中,指导学生在各种现实情境中体验,展开情绪自我控制实践,有助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际效用。同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理念,可创新出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社会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不良情绪的控制技巧。
第三,升华育人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内化。如前文所述,立德树人是一个“内涵深远、语境宏博”的育人概念,它不仅在个人道德层面、法治精神层面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互重叠,同时还包括更多元的育人元素。将该理念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有助于初中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内化。例如,教师在《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包括“工作岗位情境”“文化交流情境”“商场消费场景”等,除了向学生传达科学调节情绪、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外,还可以关联“敬业”“文明”“诚信”等核心价值观要素,而在不同的情境下秉承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采取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展现出当代初中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二、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现状
(一)教师认知存在偏差
教师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将“立德树人”视为一个知识概念或教学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过度解构,以至于离析了“立德”和“树人”之间的统一性。基于认知偏倚的存在,也容易造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引导功能与学生的主体建构行为脱节,即“教师引导”演变为狭隘的“教师主导”,剥夺了学生对“立德树人”意义建构的权利。教师认为怎样的观点、行为有利于立德树人任务完成,学生就必须按照怎样的要求去执行,由此形成了“被动化育人”的不利局面。
(二)教学资源拓展不足
对比来看,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展开教学资源发掘、整合,可选用的素材几乎是无限的,而初中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所容纳的资源,以至于无法展现出立德树人理念的全貌。例如,《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中,所提供的教学情境、教学素材十分有限,且主要集中在“校园生活”场景中,这不足以支撑学生对“青春的情绪”“情绪的管理”两大主题的想象,甚至无法概括当代初中生情绪的基本类型。人类情绪的多变性,以及情绪与环境、情绪与交际、情绪与经历等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教师积极开拓教学资源范围。
(三)教学过程僵化静止
广义上,教学过程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有效的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团队合作,而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场景,教学过程往往会发生僵化静止的现象。究其原因,思政类课程本身就具有“说教性”特征,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又以“政治思想”“社会制度”“道德伦理”“法制观念”等抽象知识为主,讲解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初中阶段学生在这一领域既缺乏经验储备,又缺乏学习探究兴趣。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很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角戏”,例如《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教师设定“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这一目标后,采取常规教学组织方式、灌输教学方法等按部就班展开,其间学生参与度弱、师生交流性差。
(四)教学评价主观性强
从课程角度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应保持一定柔性特征,这是因为“道德”所表现出的是个人修养,并不具备对他人的约束力,而“法治”相关的要求是刚性的,如《标准》中对“法制观念”核心素养的阐述,强调“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统一”等概念。关联立德树人理念,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会显得过于主观,即以“法治刚性”对标“道德柔性”,这很容易抹除掉学生的个体差异。此外,过于主观的教学评价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认同,如教师在课堂上划定一系列道德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一标准规范行为,而个别学生如果内心不认同这样的道德要求,自然就会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冲突。
三、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认知、注重师德为范的引领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认知转变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看待“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关系。前者对于后者而言不是单纯的“育人方向”或“育人目标”,更不能看作是知识点。立德树人理念经由道德与法治教学媒介实践之前,教师要筑牢德行修养,注重师德为范的引领作用,而不是一味的说教。
为保障师德为范的引领作用,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日常言行,关联《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教学需要,具体实践策略如下:一方面,树立“立德树人是敬业之基”的认知,爱岗敬业是身为人民教师的基本态度,而在教育生涯中始终如一保持这种态度,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教给学生正确控制情绪的方法,不仅是为了学科成绩,更重要的是顾及学生的终身成就,而这种认知能够让教师产生强大的责任心与创造力。另一方面,树立“立德树人是示范之源”的认知,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会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教师言行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如果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日常表现是容易发怒、动辄批评,而在课堂上大谈“控制情绪”,很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因此,“树人先立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日常场景中将正确表达情绪、仪态、肢体语言等作为自身“德行”的一部分,在面向学生实施德育活动时,能够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
(二)拓展资源、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延伸
直观上看,无论是道德概念还是法治概念,其内涵都十分丰富、涉及要素复杂,仅依托一本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难以容纳的。尤其立德树人实践内容取材宏富、考索赅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无法与其匹配。基于此,教师应采取“立足教材、培固基础”和“拓展资源、提升素养”相统一的原则,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对外延伸。以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为例,具体内容包括“情绪面面观”“情绪的青春色调”“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调节”四个版块,教材中每个版块着墨不多,主要解释清楚概念、特征,依据立德树人理念,每个版块都可以对外拓展教学资源。
第一,情绪面面观。该板块主要阐述了人类有哪些情绪,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何种结果。教师可以引入大量真实案例、模拟生活情境,如在排队时面对插队者、在户外运动不小心被人撞倒等,让学生联想自身会产生何种情绪,然后判断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在学生认清利害关系后,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强化“友善”“和谐”“文明”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情绪的青春色调。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让学生对照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分析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教师收集相关信息之后,可以分类展开德育工作。例如,一些学生情绪细腻,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展示道德模范人物的生平小事,充分还原道德模范人物的心路历程,这有利于增强情绪细腻学生的认同感。而对于情绪反应激烈的学生,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但展现的内容充满激情、斗志,强调荣誉、信仰等宏大叙事,比如革命先辈英勇战斗的场面,这有利于培养情绪激烈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情绪的表达。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文学描写、影视片段等资源,让学生观察分析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情绪表达方式,提高他们对情绪差异的认知,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判断是否值得学习。例如,电视剧《潜伏》的主角有很多隐藏情绪的表现,即便是自己的同志被捕牺牲,也不能流露出悲伤、愤慨等应有情绪。从立德树人角度分析,让学生理解我党地下人员隐忍情绪的原因,增强他们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的信念。
第四,情绪的调节。这一板块可拓展的资源很多,如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开心、难过的事件,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调节情绪,又如让学生联系自己在上网时遇到“键盘侠”攻击时,容易出现怎样的情绪,据此展开情绪调节指导。同时,让学生明白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可以避免冲动做事、扩大矛盾,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表现,也是德育的成果之一。
(三)关注差异、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
从立德树人理念视域出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统一标准的人才,而是强调正确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引领,并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即“分析对错、辨明是非”的能力。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要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方式,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创新评价体系。一方面,构建多主体、过程化、全面性的评价体系,例如《揭示情绪的面纱》一课中提及“陈玲和芳芳”的案例,在针对“陈玲暴跳如雷”的情绪表达进行评价时,应采取教师、学生双主体评价,而非仅为教师一人之言,同时评价要结合“事件全过程”分析,这样不同情绪特征的学生会给出差异化结论,从而保障评价效果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构建“三维评价范式”,即分别从道德、法治、主观三个维度,指导学生对具体的人或事展开评价,仍以“陈玲和芳芳”的案例展开评价,让学生从道德、法治、主观三个维度展开,即在道德层面陈玲、芳芳及老师都存在过错,陈玲的过错是情绪管理失当、迁怒他人,芳芳则是不顾他人感受、自己炫耀,老师则是不调查事情原委、妄作评价,而三人情绪表现在法治维度没有任何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从主观角度出发(即差异化),给出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将立德树人理念充分渗透、融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突显德育主题,并使教学过程鲜活有趣,结合《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教学活动来看,有效地达成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可卫.探析立德树人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22(34):15-17.
[2]尤文晃.以情动人,立德树人——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学苑教育,2022(32):19-21.
[3]汤美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J].广西教育,2021(5):24-25.
[4]郑凤云.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讨[J].教师,2022(8):66-68.
[5]曹登玉.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95):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