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音乐教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还能发展儿童的认知、感官、语言、社交及情感技能。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将音乐教学融合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为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融合路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倡导学前教育要重视儿童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音乐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五大活动之一,对儿童身心发展及生命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及审美能力,还能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音乐之“美”。
一、学前教育中融入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音乐是世界的语言。”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使儿童体验到快乐,激发儿童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儿童情感及审美能力的发展,为儿童今后的幸福生活及艺术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融入音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及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认知能力的提升
学前阶段的儿童,认知能力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帮助儿童辨认与区别不同的音调、音符及节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及记忆歌词和旋律的能力,进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通过音乐教学,儿童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儿歌与童谣,在歌词的记忆与歌唱中,能够培养他们听、读、说、唱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规则及掌握基本的音调与语调,有助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情感与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是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和自我体验的重要方式。通过音乐教学,可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内心情感。同时,音乐也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增强儿童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音乐教学通过儿童之间的相互合作、紧密配合,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二、学前教育中融入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陈旧、创新度不够
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以学唱的教学形式为主,儿童参与互动与活动的教学设计往往不足。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儿童的参与感,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导致音乐教学的价值与功能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与其他各主题教学的融合不足
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及艺术等。在这些教学中如果融入音乐教学,可以使儿童轻松地学习与掌握。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从表面上来区分音乐和各学科教学,不能从二者融合的视角进行看待,从而导致音乐与其他各主题教学的融合度不足。
三、学前教育中融入音乐教学的内容选择
(一)基于儿童成长阶段选择音乐教学内容
儿童的成长是具有阶段性的,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及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如对于小班的儿童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儿歌及童谣作为教学内容;对于中班的儿童,可以选择一些诗歌及乐曲作为教学内容;对于大班的儿童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复杂的歌曲及鉴赏类曲子作为教学内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儿童对艺术的理解,还能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基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编写音乐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一般以3—6岁左右的儿童为主,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往往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在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时,可以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如家庭、社区、幼儿园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创编。如给中班儿童教学诗歌《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诗歌进行创编。
(三)基于儿童兴趣选择音乐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特别对于儿童来说,在教学中更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善于与儿童交流,倾听、观察并发现儿童的兴趣所在,也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总结出儿童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满兴趣、保持愉悦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四、学前教育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在各学科主题活动中融入音乐教学
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对儿童后续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儿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学习内容一般包括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及艺术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让这些学习内容与音乐教学相融合,就可以使学习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儿童轻松地学习与掌握,能够提升儿童的兴趣与学习效果。同时,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融入音乐教学,可以增强课堂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数学主题活动中,为了帮助儿童认识数字,提升数字意识与数学能力,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学唱《数字歌》,通过唱歌的方式让儿童认识数字,增强对数字的记忆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将数字教学与音乐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可以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对儿童实现了数字学习的启蒙教育。
在语言主题活动中,也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进行。音乐与语言之间本身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可能就是儿童耳能熟详的儿歌或诗歌;一部优美、诙谐的乐曲就好像讲述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一个动听的故事也充满了音乐的变换起伏。音乐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完美融合,不仅可以营造与渲染学习气氛,把儿童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激发儿童内心的情感,让儿童感受到音乐之美,促进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开发儿童的语言素养,增强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在科学主题活动中,也可以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进行。科学教育对于儿童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如果在教学中能融入音乐教学,则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给儿童介绍太阳系时,就可以播放《星际迷航》作为背景音乐,让儿童在欣赏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在向儿童介绍植物的生长规律时,也可以播放《小草》作为背景音乐,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学到科学知识,又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二)在故事游戏中融入音乐教学
儿童天生对故事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故事游戏中如果能融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儿童在参与故事游戏的过程中对音乐的乐理、音调等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使儿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激发儿童参与故事游戏的积极性,促进儿童心理向善向好的发展。
例如,在组织儿童开展《小白兔与大灰狼》游戏时,就可以融入音乐教学。首先,教师让一部分儿童扮演“兔宝宝”,再找一名儿童扮演“兔妈妈”,找一名儿童扮演“大灰狼”,并创设“一片森林”作为游戏场景。接下来,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兔宝宝”在游戏场景中开展游戏,与突如其来的“大灰狼”斗智斗勇。兔宝宝们战胜大灰狼后,选择一首具有胜利意义的音乐作为结束曲。这种游戏活动让儿童在角色的表演中既能感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又加深了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与理解。
儿童特别喜欢听《猪八戒吃西瓜》这个故事:猪八戒来到一片西瓜地,看到地里有好多好多圆溜溜的西瓜,馋得直流口水,于是它摘了几个大西瓜背回家,“啊呜啊呜”地吃了很多很多,结果疼得肚子“哎哟哎哟”直叫唤。当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再配上《猪八戒背媳妇》的音乐,带领儿童一边歌唱、一边表演,引导孩子跟随着音乐中的故事情节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当中,在美妙的音乐中使孩子身临其境。既激发了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深化了儿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三)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融入音乐教学
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中,既可以让儿童通过音乐形式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又可以使儿童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形式及特点,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及表达能力,促进儿童情感及价值观的良好发展。同时,这种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儿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促使儿童充满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例如,在国庆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儿童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祖国祖国生日好》等歌曲,让儿童感受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快乐,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促使儿童在乐曲所营造的热烈欢快的氛围中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祖国的伟大。
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歌唱《划龙舟》,使儿童了解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儿童的音乐节奏感、发展了儿童的表现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儿童采用齐唱、轮唱的方式,用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进行歌唱,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能力及协作精神。
在元宵节期间,教师在组织儿童观花灯、猜灯谜时,可以播放《喜洋洋》为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欢快的节日氛围,儿童通过欣赏各种花灯,了解民俗文化。在带领儿童一起做汤圆、吃汤圆时,可以播放《卖汤圆》的歌曲,引导儿童一边歌唱、一边制作汤圆,让儿童充分感受节日的氛围。
(四)在儿童一日生活中融入音乐教学
1.入园环节融入音乐教学
在入园环节,有些儿童会处于分离焦虑或状态不佳的情况,如何安抚儿童的心理、让儿童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入园时的重要任务。特别对一些小班的儿童来说,由于本身年纪较小,更容易产生分离失落状态,这种情况通常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因此,在入园环节,学校经常会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缓解儿童的焦虑情绪,对儿童起到镇定作用,如《入园歌》《我爱我的幼儿园》等歌曲。
2.进餐环节融入音乐教学
儿童进餐是为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形成合理的饮食结构。相关研究表明:在进餐时,配上优美的音乐能够刺激儿童的神经中枢,提高儿童的食欲。儿童由于年纪较小,在进餐时往往会出现嬉闹、玩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的儿童也比较挑食、偏食。此时,如果播放优美的音乐则能够有效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保证儿童进餐的纪律,同时也能提高儿童进餐的速度与食欲。在音乐的选择上,主要以各种形式的儿歌和童谣为主,既为儿童营造一种积极活泼的进餐氛围,让儿童在进餐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到音乐中去,又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克服偏食、挑食等难题。
3.午睡环节融入音乐教学
午睡作为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很受教师及家长的关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午睡时间较长、整个环境也较为安静。儿童也正处于成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充足的睡眠时间不仅能够缓解儿童的疲劳症状,也能够促进儿童的正常发育与健康成长。在此环节,如果播放一些比较温馨、舒缓的音乐,可以为午睡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儿童感受家的温暖,帮助儿童尽快入眠。在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钢琴曲等,温馨的钢琴曲会舒缓儿童的情绪,促使儿童尽快安静下来,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慢慢入睡。
4.离园环节融入音乐教学
儿童离园代表儿童一日在校生活的结束,此时也是儿童身心最放松的时候。儿童经常会表现得很兴奋,甚至部分儿童会出现与其他儿童拥挤、追逐、打闹等不受控制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离园环节,可以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凝聚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从而避免与其他儿童之间不必要的争执与摩擦,提高儿童离园的质量,同时也提醒儿童已经到了离园时间,马上可以见到亲爱的爸爸妈妈,让儿童做好离园的心理准备。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接受集体教育的开启,也对儿童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前教育中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快乐的体验,还能够促进儿童情感及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将音乐教学融合其中,帮助儿童用音乐去聆听世界,用歌声去记录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晓.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与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研究——评《学前儿童音乐发展与教学研究》[J].教育导刊,2019(1):2.
[2]巫蓉.关注与支持幼儿自发性音乐表现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20(5):89-92.
[3]张莉莉.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思考[J].好家长,2020(25):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