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朗读、积累、阅读、练笔这四个环节,贯穿于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整个过程。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学原则,针对性地提出了创设情境、指导诵读、鉴赏语言、关联解读、读写结合等一系列教学创新路径,旨在克服常见的教学误区,使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更加生动、多样化,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文本,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情感、提升思维等多重使命,文学类文本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深入、更高效地阅读、理解和创作文学作品。本文深入探究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需求,为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常见误区
(一)过于注重本位语义
在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于注重本位语义,即过分强调文字表面的字面含义,而忽略了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和隐含等内在意义,也因此缺乏对文本多元化的关联解读。当部分教师陷入此种教学误区后,往往会将注意力局限在字词解释和词汇积累上,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情感、主题和象征意义。偏重本位语义的教学方式,容易限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欣赏,使学生误认为文学只是一种死板的文字解释,而非生动的情感载体。
(二)过分强化单项关系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分强化单项关系。这意味着部分教师会忽视文本的整体性,将文学作品的元素分割开来,使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部分。例如,部分教师只注重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或者只强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忽略了情节的布局和情感的渲染。而文学作品恰恰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中不同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世界。过分强化单项关系会削弱学生对文学作品整体性的理解,使学生忽略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难以领会其整体的艺术特色。
(三)一味探求表达技巧
在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中,部分教师更为注重讲解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应用,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修辞手法、语言结构等技巧性内容,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传意性特点。虽然表达技巧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其仅为手段,而非目的。若忽视了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意义,将其降为纯粹的文学技巧展示,会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趋向一定程度的肤浅化和机械化。此种做法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本质,也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创新路径
(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理解文本,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学类文本的世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类似文本背景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其中亲身体验文本情感,或者通过讲故事、音乐、影像等多种媒体手段,营造出文本所呈现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情感共鸣。通过开放性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其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学之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创造情境的引导者,学生也会以最真实、自由的态度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加鲜活而纯粹的文学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秋晚的江上》为例,教师可以先讲述秋天的江景、渔民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对本课主题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播放江水流动、飞鸟轻鸣的相关音频,并向学生展示江边斜阳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夕阳余晖的美丽景色,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秋晚的江畔这一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景色和声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其在情境中感受江水的潺潺流动,聆听秋风的吹拂,目睹夕阳的余晖。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此外,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图片或音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以及此类景色和声音带来了什么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类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指导诵读,融入文本
文学类文本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质,以及技巧、情感的双重内涵。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诵读任务,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文本,帮助学生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学习效果。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逐段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迅速熟悉文本。当教师诵读结束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理解,模仿教师诵读过程中的发音、语调、停顿。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慈母情深》为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就可以用“抑—平—扬”三段情绪递进的方式,即首先以略带压抑的语气(抑),然后过渡到平和的语调(平),最后以兴奋和情感的高涨(扬)来诵读这段文字。当教师完成示范后,可以鼓励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各负责一句话的诵读,并展开一场激烈的课堂诵读竞赛,使学生在浓厚的诵读环境中对文本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要素进行诵读,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与结构特征,使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再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通过言语提示让学生将“缝纫机”“母亲”“要钱”“给钱”等关键词做出重点标注,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我”的情绪变化,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体验。
(三)鉴赏语言,感悟文本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具有较为明显的鉴赏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提问、讨论、分组活动等,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鉴赏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多种语言表达形式融入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贯穿运用,使文本鉴赏活动真正发挥效用,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具体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排比等,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句式结构,讨论不同句子的结构对表达方式的影响。教师也可以挑选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探讨此类词汇在文本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词汇所代表的情感色彩。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月是故乡明》为例,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一句话,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句子的结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在学生完成自主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平凡的小月亮”“广阔世界的大月亮”这两个关键词汇,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故乡月亮的描述来直抒胸臆,又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比较他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区别,表达自身的思乡之情。通过对比鉴赏,引导学生深入鉴赏文学类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关联解读,内化文本
文学类文本具有三大特点,即联想性、意象性和情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文本背景、文学形式、文本情感这三个关联方向,来培养学生的关联意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本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了解文学类文本的背景信息,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含义,同时能够将文本与现实世界进行联系,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特点,以及不同文学形式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品鉴文学之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其对于文本中人物、情节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分享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月是故乡明》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篇散文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以“月”这一字作为关联解读的主题,以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作为关联解读对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含有“月”的诗句,帮助学生解读这两首文学作品中对于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体会与《月是故乡明》这篇文本的异曲同工之妙。再如,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狼牙山五壮士》、第三课《开国大典》为例,教师可以将这两个文本进行关联教学,先带领学生阅读《狼牙山五壮士》,引导学生感受全文壮烈悲愤的气氛,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再带领学生阅读《开国大典》中“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广场上不断的欢呼,不断的鼓掌”等描写格外生动的文本语句,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中不同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热烈、庄严气氛。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的相关影片或纪录片,结合两篇文本截然不同的结尾,鼓励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学作品表现技巧、表达方式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读写结合,应用文本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文学类文本不仅能够用于阅读,更可以成为写作的范本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理解文本、感受情感,领悟文学类文本语言的美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作为范本,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改写、仿写练习,帮助学生从中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表达自身情感与思想。通过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实际运用,加强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认知,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少年闰土》为例,在完成全文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圈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如“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再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闰土和主人公讲述的重点事件,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等。最后,教师可以以“我的朋友”为主题,向全体学生布置三项任务,鼓励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自主完成:(1)以文中的情节为基础,想象后续事件,续写故事发展;(2)更改词句的顺序,使用不同的形容词和动词,尽量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3)模仿文本的结构和语言风格,用自己的话描写朋友的外貌形象,并互相分享。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其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创新小学语文文学类文本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小学语文教育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黄平.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文学类文本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26):27-31.
[2]年忠.走进文本,解读意象——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家长,2023(4):174-176.
[3]马建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J].试题与研究,2023(19):112-114.
[4]罗小琴.刍议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23(8):79-80.
[5]李莉.依托文本阅读,提升写作能力——小学语文部编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尝试[J].新教育,2023(S2):276-2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