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3:44: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 摘 要 ] 高中历史课程是涵养学生品格、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地方 课程等课程模式逐渐推广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以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 求。本文在分析开发高中历史爱国主义主题校本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策略, 旨在推动高中历史课程育人价 值的提高。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推 进历史课程本土化、特色化、校本化的重要方式。校本课 程打破原本的课程安排模式,设置专题性针对性的教学内 容,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丰富学 生历史的认知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价值。在高中教育阶段,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这一重要 育人目标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合,既能够满足学生对历 史课程多样化学习的要求,又能够拓宽历史课程的育人方 式,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推动高中历史课 程朝着更加完善、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开发高中历史爱国主义主题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一)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需要

  家国情怀是学生的必备品格,是一种正确历史观。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师的重要 任务,能促使学生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 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同时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教师要积极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打造历 史课程独有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受到爱 国主义教育,形成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 与荣誉感。
 

\

  (二)补充传统历史课程的不足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整 体性课程。课程开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活用各种各样课程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收获知识,实现成 长。在定位上,校本课程与教材课程相补充,让学生在学 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校本特色、地方特色的实践活 动,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

  (三)体现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

  体现学校自身特色是校本课程的核心特点,每个学校 都有自己的发展定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有差异,每 位教师也有自己的风格,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学 校自身的特色,符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历史作为一门博古 通今的人文类学科,在资源收集上也有着多样的方式。每 个学校所在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历史资源,这些资源能 够帮助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课程。除了地方课程资源,学 校的教育理念、校风、校训和校歌等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 的重要资源。学校要深入开发,推进其与高中历史校本课 程相结合,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高中历史爱国主义主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的目标。在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 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课程本身不具 有升学考试压力,课程的灵活性和探究性将应得到更多关 注。这也意味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够受到充分 尊重。学习、理解、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等环节都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这是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也是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 面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是一个 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首先教师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和内 容,其次制订教学计划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再次开展教 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最后进行跟踪总结和分享推广。整个 过程需要多名历史教师的参与,以及学校相关处室在教学 场地、课程安排、活动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因此,从开展 时间、课程内容及开展形式等多方面来看,高中历史校本 课程需要教师在准备阶段进行系统性规划与设计,在细节 之处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期积极主动地收集爱 国主义教育资源,以便更加合理高效地应用在高中历史校 本课程中。

  (三)注重情境建构

  高中历史教学非常需要沉浸式、有吸引力的教学情 境。历史学科的内容都是对过去的讲述,与现实生活联系 较少,教师备课时,需要将自身置身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思 考和理解问题。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与环节具有更强的操 作性,可以很好地实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因此,注重情境 建构成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重要特征。校本课程相比常 规课程,能够选择更具吸引力的内容主题,在教学资源使 用上也会更加丰富。多元历史情境的创设能够拉近历史教 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放松心情,减 少紧张的情绪,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历史的学习,从而增强 历史教学效果。

  三、开发高中历史爱国主义主题校本课程的策略

  (一)明确爱国主义主题,搭建校本课程结构

  在开发高中历史主题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明确了爱国 主义这一主题之后,就要以教学主题为核心,搭建起校本 课程结构。同时,在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上,要将学生爱 国主义精神和情感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目标为导向, 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安排的制定。为了推进校本课 程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学校要在教学场地、课时安排上对 历史校本课程提供足够的支持,保障高中历史爱国主义主 题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地开展起来。

  在校本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按照时间脉络搭建课 程结构,围绕爱国主义这个大主题设置多个小的分主 题,让学生按照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世界的顺序进行校本课程学习。例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师可以 围绕“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这一分主题开展教学 设计,主要内容围绕中国古人的一系列制度、思想、文 化、科技等方面的发明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 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加深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感;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教师可以围绕“救亡图存 铮铮 铁骨”这一分主题进行设计,讲述面对列强侵略与民族 危机,中国不同阶层的有识之士尝试救亡图存、进行改 革和革命的一系列事件,深化学生对民族英雄的认识, 激发爱国情感;在世界古代史部分,可以围绕“轴心时 代的璀璨文明”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展现中华文明在世 界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可以展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展现中国在国际上 是一个有责任、讲担当的大国形象。通过这样的设置, 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历史学习,同时也更好地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进行教学资源收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明确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主题和课程安排后,教 师需要围绕主题和课程安排进行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 如教学视频、图片、文字史料等,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 呈现,丰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校 本课程的灵活性,教师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组织上 可以更加多元,让不同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本身 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救亡图存 铮铮铁骨”这一节 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原本历史教材的呈现逻辑,用 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历史 人物作为课堂线索,将睁眼看世界、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更好地联系 起来,既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感受这 些历史人物的行动,去体验其背后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 具体落实到资源收集上,教师可以围绕人物图片、日记、 他人记述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从内容和情感 上帮助学生去体会伟人的行动。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革 命前辈的曲折探索,学生体会到他们面对处于危难的中国 人民,为了这个国家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这样历史校本 课程就会清晰地延展开来,学生被历史人物感染,从而增 强爱国意识。

  (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师生互动方式

  爱国主义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学习者自身的判断和体 悟,所以也容易受限于个人视角。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 交流,能够发现自身思考和判断的不足,从而加深对历 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因此,在高中历史爱国主义 主题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相对僵化 和保守的课堂形式,更多地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 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历史校本课程变得丰 富多彩。只有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历史校本课程的学习, 才会对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有更加真切的体悟,理解爱国 主义的核心。

  例如,在“轴心时代的璀璨文明”这一部分的爱国主 义校本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幅空白的历史 地图,让学生标出轴心时代文明的位置,以历史空间区域 为先导,随后让学生以公元前 800 至前 200 年这一时间范 围,探究古代中国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帮助学生认 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虽然在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但在 思想文化上处于十分繁荣的百家争鸣时代。儒、道、法、 阴阳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家竞相表达观点,使得文学与艺 术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反映了中华文明是当时世界的瑰 宝,是世界早期文明发展阶段中的翘楚。教师可以以此强 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四)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评 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都是比较宽泛的内容,虽然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明确的内容,包括唯物史观等五个基本 要素,但是每个素养的具体水平阶段划分仍然需要教师进 行把握。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制定 每个素养的评价层级,将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评价具体 化。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各个核心素养要达到的层 级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这样的划分不能被照搬到高中历 史校本课程,教师需要及时调整,尤其是对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的评价,教师要制定阶段化的评价指标。另外,同一 班级的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核心素 养的考查时加以注意,不能对所有学生以最高的标准进行 要求,要通过梯度化的评价指标,给予学生爱国意识提升 的空间,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指向。
 

\

  在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的契合度上,家国情怀素 养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 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高 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运用爱国 主义教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需要以家国情怀 素养为核心,建立更加完善、全面的评价机制,更好地 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具体实施上,教师 可以在某一类主题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组织一次学习 心得汇报活动,不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通过学生 自主的总结汇报,将自己近期学习爱国主义内容的所思、 所得、所感集中地呈现,全面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 进行评价。在学生汇报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表述的内容 进行点评和记录,及时发现学生在课程内容掌握上存在 的不足,以此为基础构建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更 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切实把握学 校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校本课程的构建才会更有意义和 价值。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构建的过 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卓 有成效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以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 教育根本任务为导向,不断采用更具吸引力、符合学情的 教学方式,最终推动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帮助学 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 .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北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项目 组 , 李群 . 对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推进策略的思考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6(10):53-55+68.
       [3] 李达 .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建设—— 以南通市金沙中学“品质课程”建设为例 [J].教师教育论 坛 ,2016(12):81-83.
       [4] 吕亚洲 .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学生爱国 主义教育有效路径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1(31):147-148.
       [5] 徐育 . 基于家国情怀素养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 发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 教师通讯 ),2021(9):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1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