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识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发展学生音乐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把识谱教学与演唱、演奏、创编、欣赏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运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及多种途径下认识乐谱,逐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核心素养;新策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乐谱识读”作为音乐课程实践内容之一,并指出识谱要和演唱、演奏、编创和欣赏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能够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的识谱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传授乐谱知识为主,学生普遍兴趣不高,不利于识谱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小学音乐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识谱教学,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乐谱,让学生经历感性体验(听、唱、奏、动等)到理性认知(认识符号),再到实践运用(听、唱、读、写、编)的过程,进而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基于学生特点,激活多种感官认识乐谱
音乐作为艺术类学科,体验重于技能。运用多种感官带领学生认识乐谱可以加深学生对乐谱知识的感受与体会,发展学生的识谱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听唱结合、视听结合和动听结合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乐谱,可以提升学生的听觉和音高概念,丰富审美体验,为识记乐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先听后唱,感知乐谱
在识谱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之后教师再通过调整乐曲的节奏让学生在聆听演唱中形成音高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乐谱。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牧羊女》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欢快,明朗的声音演唱歌曲,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特点,并能够在演唱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并且1、2、4三个乐句几乎相同,要求学生能够用流畅的旋律和舒展的节奏把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轻松愉快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见图1.
教学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通过钢琴把1、2、4句的音乐旋律弹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以“啦”(la)将自己听到的音高模唱出来。第3句的音乐旋律比较跳跃,与其他乐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而且这一句还用不同的音乐力度来模仿羊叫声,使全曲显得更加活泼,教师让学生反复聆听第3句相比其他几句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在聆听中更好地感知音高,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在识谱教学中,有了聆听作为基础,学生对乐谱的节奏、音高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样他们在认识乐谱的时候也自然会显得更加轻松。
(二)视听同步,建立联系
视听同步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乐谱的感知更为直观深刻。在识谱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乐谱的符号与乐曲的声音同时呈现,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产生视听联觉,帮助学生建立起声音与音符之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这样带领学生认识乐谱,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如教材沪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捉泥鳅》一课时,这首歌曲节奏明快,乐句中的节奏基本相同,只是在不同的乐句之间略有变化,学习起来比较简单。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聆听歌曲,一边把这首歌曲的曲谱通过大屏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对照着音乐乐谱去感受旋律的高低走向,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乐谱,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曲轻快活泼的形象特点,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聆听在学生音乐学习中作用的发挥,并能够把看乐谱与听节奏旋律的学习等结合起来,视听同步带领学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乐谱转化为生动形象的音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识谱。
(三)动听结合,乐学乐识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识谱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柯尔文手势及音高等体态律动,将自己身体的固定部位与音高位置对应起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音高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乐于学习音乐,认识乐谱,还可以在相应的律动动作中促进学生对音乐乐谱的理解。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祖国祖国多美丽》一课时,这是一首新疆风格的歌曲,主要表达了少年儿童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较自然且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够结合歌曲了解前奏,准确地在前奏过去以后进行演唱,了解本课重要的节奏形式及拍击方式。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舞蹈的形式把歌曲内容与相应的动作对应起来,让学生边做动作,边听歌曲的旋律,这样带领学生认识乐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帮助学生建立对音高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提升。
二、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认识乐谱
音乐教学中的识谱不能局限于教师把乐谱一遍遍教给学生,而要能够依据音乐学习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来带领学生识谱,以激发学生识谱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在识谱教学中,教师通过听辨、视唱及演奏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音乐乐谱与音高之间的顺利转化,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识谱能力。
(一)在听辨中识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同的乐谱之间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教学乐谱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弹奏或者反复播放的形式带领学生感受不同乐谱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区别,可以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在聆听中自然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如教学沪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愉快的梦》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演唱、听赏等音乐形式感受到乐曲带给人们的美以及情感上的愉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让学生能够通过歌声来表达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梦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歌曲的播放让学生重点感受六八拍的节奏旋律,然后把歌曲中相同节奏的乐曲播放给学生听,并向学生讲解“重复”的简单概念,引导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用“lu”来哼唱全曲,可以让学生对不同乐句的区别感受更为深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乐谱。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依据歌曲特点,让学生听一听歌曲乐谱不同句子之间的不同之处,可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
(二)在视唱中识谱
视唱是提升学生识谱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视唱乐谱可以将音符转化为音乐,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行演唱歌曲,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关键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视唱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经历借助乐谱进行视唱的全过程,在由易到难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如教学沪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小老鼠找朋友》一课时,这是一首欢快有趣的歌曲,通过歌曲演唱要让学生从音乐故事中感受不同变化带来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三度音程“1—3”“4—6”“5—7”以及五度音程“1—5”“1—4”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视唱训练。为了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视唱中提升识谱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男女生对唱或者同桌合作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进行视唱训练,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借助乐谱视唱是音乐识谱教学中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音乐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视唱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
(三)在演奏中识谱
演奏是学生借助乐谱进行外在表现的一种形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入一些简单的乐器让学生边演奏边识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识谱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演奏来促进学生对乐谱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识谱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这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为二四拍,六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全曲旋律明朗豪放,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儿童对家乡深深的热爱。通过歌曲演唱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蒙古的民族风情,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节奏、一字多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能够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最能表现出乐曲中蕴含情感的乐器,让学生通过演奏来认识乐谱,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乐谱,更好地表现出音乐蕴含的情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依据音乐学习内容特点进行适当的演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把歌曲演唱与演奏识谱等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音乐乐谱的认知,真正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
三、迁移应用,创设多种情境运用乐谱
认识乐谱的目的是应用,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步学会借助乐谱自主演唱歌曲。教师应注重音乐乐谱的迁移运用,这样可以活化学生对音乐乐谱的认知,在多种途径的运用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
(一)听记乐谱,循序渐进
新课标中对学生听记乐谱的要求是要做到记谱规范,准确度高。在识谱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主动识记乐谱,可以使学生的识谱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升。如教学沪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叶儿船》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歌曲演唱中能够感受到歌曲幽静甜美的情绪,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复习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各拍号的含义,教师弹唱给学生听,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节奏韵律,弹完以后让学生说说每段旋律的节奏特点是什么,听一听,记一记,最后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演唱。在学生演唱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运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有感情,表现出歌曲甜美的情绪,表现出歌曲美好的意境),并且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这样带领学生学习乐谱,可以使学生的识谱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升。
(二)改编乐谱,促进理解
乐谱改编是指学生在听记、识读乐谱的基础上,依据乐曲的特点以及音乐表现的需要,通过改变音乐原有的节奏、旋律等来创作出新的旋律的过程,音乐乐谱改编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乐曲的理解,促进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内化,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嘀哩嘀哩》时,这是一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曲调通顺流畅,节奏简洁明快。这首歌曲要求学生能够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通过演唱把春天的美表现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依据乐谱视唱,然后让学生按照音乐节奏读通歌词,注意音乐的表现力度,能够用轻声高位的方法读懂歌词,还可以让学生边读乐谱边打击节奏,再让学生演唱曲谱。在学生熟练掌握乐谱与歌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歌曲中的部分乐谱改编成自己喜欢的节奏旋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乐谱的认知,提升创造能力。
(三)创编乐谱,个性表达
在学生识读乐谱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学生对音乐乐曲中节奏、旋律掌握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创编乐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识谱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音乐乐谱创编能力。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小鸟小鸟》一课时,这首歌曲是F调,八六拍,二段体结构,表现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与壮志凌云的崇高理想,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八六拍的强弱规律,从整体感受歌曲中找到歌曲中强拍的位置,理解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运用,让学生能够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下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引领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中强拍的曲谱是哪个,再让学生用笔把强拍的音符标注出来,接下来教师弹唱给学生听,学生们一边听一边跟着哼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有无休止符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异同。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曲谱创编,在创编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比一比哪位学生的创编内容最好,从而使学生的识谱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音乐乐曲的特点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乐谱创编,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挑战欲,在创编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学习目标,也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学习乐谱的规律特点出发,遵循学生接受乐谱的知识特点,并结合音乐学习内容把学生的识谱学习与听、唱、演、编的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可以活化学生对音乐乐谱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法[J].广西教育,2023(16):119-122.
[2]颜永康.借助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识谱能力—以人音版《音乐》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Z2):90-93.
[3]蔡敏蓉.小学音乐教学中识谱教学的现状及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23(22):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