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不但要在培养通用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更要主动参与到专业学 科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去,主动探寻学科交叉融合路径,从语言交流和文化交际层面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交际能力。文 章从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机制及课程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依托本校专业学院开设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实现与专业学科合作教学的可行性,并就如何切实提高本科学生基础阶段学术英语应用能力提供可借鉴经验和新的视角。
关键词 : 学术英语,课程设置,合作教学
Research o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Model Aiming at Cultivating Academic Language Competence
Shen Si,Hao Hongling
(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01)
Abstract : As a basic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 should not only play a role in cultivating gene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comprehensive cultural quality,but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subject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 ties,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and help cultivate students’profess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ve compe- t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general academic Eng- lish course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olleges of our university,in terms of course design,course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course imple- mentation effect,in order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with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I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English application ability in the basic stage.
Key words : academic English ; curriculum design ; cooperative teaching
以注重通用语言技能与文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大 学通用英语教学被指教学目标泛化模糊,教学模式 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用性,应试教学倾向依然存 在。在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 何与时俱进,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 才,大 学 外 语 学 界 争 论 数 年。 美 国 语 言 学 家 Krashren 提出有意义输入假说理论,即语言的习得 要依靠有意义和可理解的输入,其核心就是语言教学要与专业内容相融合。[1] 最理想的外语学习条件 就是把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2] 。作为学 术英语的两个重要分支(EGAP 和 ESAP) ,通用学术 英语(EGAP) 主要通过教授如何听学术讲座、参与 专业学术话题讨论、对学术成果进行展示等语言技 能,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学术研究的基 本 语 言 能 力,[3] 以便学生日后可以利用英语语言能力开展专业知识学习 ; ESAP 语言学习课程则侧重提高学习者在特定专业领域内的英语交际能力。[4] 相比较而 言,EGAP 是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通用英语技能教 学,是对传统通用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
那么如何与高中基础英语衔接,如何在学时有 限的情况下,继续提升通用英语能力,帮助学生在专 业领域开展学习研究,参与国际科创赛事,培养学生 运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交流与沟通,是大学英语教 学改革工作的难点也是工作重点。结合本校英语教 学现状与前期实践,文章认为,针对传统大学英语教 学存在的教学形式与中学基础英语教学形式同质化 现象,培养目标指向性和针对性不足,训练内容难以 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等需求问题,大学英语 课程教学应在产出导向法倡导的“学用一体说”框 架指导下[5],以语言产出为驱动,以培养学科语言 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改革模式,切合学科发 展需求、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要求的通识课程新模式。
一、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改革背景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变革。科技创新能 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通识教育的 重要学科之一,大学英语课程也相应作出系列改革 部署。教育部于 2020 年发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 版) 》,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性质作 出新的阐释 : 大学英语课程应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 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 同时,其 工具性性质的一项重要体现即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教 学让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获得在学术 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相关能力。[6] 英语作为国际通 用语,在科技前沿信息获取、成果发表及在国际学术 交流场合中作为工作语使用已成惯例,可以说,大学 英语作为核心通识课 向工具性改革趋势是必然之举。
其次,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本校作为以 工科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发 展和国防战略需求。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基础课 程,不但要在培养通用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上 发挥作用,更要主动参与到专业学科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去,主动探寻学科交叉融合路径,从语言交流和文化交际层面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交际能 力。学生在本科期间参与大量科创活动,以及诸如 水下机器人大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等国际赛事,这 些活动和赛事对本科学生的学术写作、交流口语、演讲展示等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二、课程设置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能力 为目标,目前已开设三个学期课程,分别为基础训练 课(基础课) 、学术论文写作课( 核心课) 和国际学术 交流课( 拓展课) 三阶段课程,每阶段 32 学时。课 程施行以线下实操训练为主,线上学习为辅的混合 式教学模式,从学术语篇读写到国际学术交流口语 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并强调 自主学习意识及语言持续学习能力的养成训练及学 术素养的培养。在构建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此设计突出三个特点。
第一,引领学生对学术语篇特点及规律进行观 察和总结,为课程结束后学生可继续自主进行语言 学习打下基础。 以第一学期为例,第一学期为学术 英语基础课程,教学语料以通用学术语篇为主。教 学设计以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中“学用 一体说”(learning-using Integrated Principle) [5]526-540 为指导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学术语篇结构,总结篇章 范式,逐步达到可快速浏览学术篇章、汲取所需信息 的训练目标。在听说训练环节中,引导学生收听、收 看相应级别难度的学术讲座、成果演示,通过解析、 总结和模仿,使学生熟悉并逐步掌握学术英语表达。 对篇章中所涉词汇及语法知识,则利用 SPOC 平台 学习资源,布置学生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完成,教师 根据平台反馈数据观测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安 排辅导答疑,解决语言难点,不占用课堂时间讲解词 汇和语法。“学用一体”训练模式可帮助学生更加 明确语言学习动机,从以应试为目标的基础语言学 习方式尽快过渡到以应用能力训练为主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
第二,与专业学科合作教学,切实有效提高学生 的学术成果撰写能力。长期以来,外语教师教授学 术英语需要克服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性知识缺乏问题。 国内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和语言学,要独立完成学术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必须花更多时间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学科 背景及其所涉及的大量专业知识及专业词汇。英语 教师团队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先由英语教师 对学生进行 SCI 期刊论文分语步写作等训练,再由 专业教师发布写作任务及具体要求,在论文撰写过 程中,双方教师根据各自所负责的指导项目为学生 解答疑问。论文撰写完成后,由英语教师对学生论 文进行语言准确性及规范性等方面的修改和评估, 专业课教师负责论文内容。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融 合教学,从语言到内容实现双把控,双方协同教学,各司其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撰写能力。
第三,多元文化思辨能力训练。 思 辨 能 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 两方面[7] 。认知能力表现在分析诠释、判断、推理、 评价、解释等技能,情感特质表现在寻求真理、思想 开放、自信等性格特征。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学术英 语课程适宜插入学术诚信、科学伦理等涉及思辨能 力培养等方面内容。 以读写课为例,阅读材料选自 期刊论文并按话题内容分类,涉及海洋环境科学、心 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环保政策,刻板印象、角 色认同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共核问题,结合学术语篇立题、布局、论述等语言技 能教学内容,寓教于思,使思政内容自然融合到语言教学中。
三、课程评价机制
相比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语言测试,形成性、多元 化评价机制能够及时监测和反馈教学效果,可以更 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第一学期考核 以技能考核为主,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考试中,读写模 块保留传统的考核方式,口语考核则通过设置新闻 收听及简报、小组讨论、学术成果展示等考核方式全 面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术交流技能培养目标。第二 学期教学是将学术论文按语步进行拆分、讲解和训 练,以“一步一讲一练一测”的方式,与专业教师合 作训练,共同进行论文综合评估。在拓展课阶段,采 取的考核与训练同步,力求真实还原,如模拟学术会 议现场和国际交流场合,全面考查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三个学期成绩中,形成性评估平均 占 比65%,终结性评估占比 35% 。
除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之外,特别引入网络平 台资源,同时使用外研社开发的 iWrite 在线评阅系 统,学生可随时上传习作,由系统对学生作品进行语 法、词汇、句式层面的基础评阅,学生修改后,教师再 从语篇结构层面帮助学生完成更高层次的习作修 改,学生经过多次修改训练后,基础性错误大大减 少,写作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节省了教师大量课堂教学时间。
四、课程实施效果
完成学期课程教学后,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 《学术英语课程评价及学习需求问卷》调查。 问卷 设计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置问题包括 : 对学期开 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必要性程度进行评分,以 及课程整体难度、学期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期待等。
调查结果显示 :
有 94.9% 学生认为,学术英语课程各训练内容 设置合 理和 必要,其 中选 择“非 常 必 要 的”占 到 60.9%,“比较必要的”占到 23.8%,学生对各训练活 动认可度和接受度较好。对“课程整体难度 的评 价”,调查结果显示,有 72.3% 学生认为难度适中, 27.7% 学生感觉较难,说明大多数新生对学术英语 课程适应性良好,从高中英语直接过渡到通用学术 英语训练是可行性的。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出最符合自己本学期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期待的 描述”题目中,“我感觉英语水平比入学时有明显提 升”占到 70.2%,“我知道我为什么学习英语”占到 85.1%,“我知道怎样学好英语”占到 65.9%,这一项 ( “我知道怎样学好英语”) 在入学之初的调查中仅 占 47.4%,和入学相比增长了 18.5%,说明经过两学 期的学术英语训练,学生在学习投入、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上都有明显进步。
总体上,本课程取得的教学效果良好,实践证 明,通过难度适宜的教学语料选择,科学有效地组织 训练,及与专业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学生完全可以 适应通用学术英语训练任务。学术英语课程内容虽 具有挑战度,但由于产出目标清晰,学生可以逐步观察到自己的进步,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也随之增加。
五、讨论
首先,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应体现专业化、个性 化和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满足两方面的需 求 : 一方面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 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国 际交流、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8] 我国现行高中 英语课程训练内容和难度已基本接近大学英语基础 阶段要求,高中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基础英语 教学更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大学 英语的课程设计则应更强调教学内容专业化、个性化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与训练。
其次,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应细化。在多元 化的课程框架中,教学目标应明确,教学内容应在目 标的指引下细化,同时融入专业学科内容语料,一旦 英语学习和学科内容挂钩,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 习效率和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以学术英语阅读和写 作课程为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 有效的阅读技能,如思维导图,以促进对专业文献的 理解和提取重要信息 ; 还应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 力,让他们了解学术文献中常见的修辞功能和逻辑 关系。在学术写作方面,引导学生写出观点明确、论 据详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学术语篇,并培养学 生总结、归纳、批评性评述相关研究及学术文献观点 的能力,以完成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献综述。 同时,教 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和习 惯,正确引用和转述他人的观点和研究,并确保参考 文献、图表和图片的格式符合规范化要求,以杜绝剽 窃和抄袭的现象。这些能力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重视输入性学习,但要以清晰的产出任务 为终极目标来带动输入性学习,避免低效和漫无目 的的阅读和听力训练。语言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要角 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设置明确的训练目标, 设计多样的训练任务,引导学生探索和主动构建新 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完成讲座。教师 通过设置清晰的训练任务,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询 资料,阅读专业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策划、探讨等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 学 习 的主体。
六、结论
学术英语课程建设是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改革 的重要部分,在本校未来技术学院开设的通用学术 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 General Eng- lish) 到通用学术英语( EGAP ) 的探索。本课程的开 设符合学校及学院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 对大学英语本土化教学改革做出的重要尝试。本研 究样本数量有限,研究结果尚存在局限性,在未来的 研究中将扩大数据采集范围,进一步探索通用学术 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本校人才培养需求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和落地举措。
参考文献 :
[1]Krashen S D.Input hypothesis :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 : Longman,1985.
[2]Stryker S B,Leaver B L.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 eign Language Education[M].Washington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3]蔡基 刚.教 育 国 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 1) : 69-76.
[4]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 理论与实践[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Wen Q.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o teaching uni- versity students English in China[J].Language Teaching, 2018.51(4) : 526-540.
[6]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应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 [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7]Facione P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M]. Millbrae :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00.
[8]束定芳.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 顶层设计与无形之手[J].山东外语教学,2016(2) : 28-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