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研究以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生为研究对象,以《学术英语写作》慕课为案例,用调查问卷和访谈获取慕课数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将分析结果输入SWOT态势表进一步考证慕课的优势和劣势。结果表明慕课是高效的教学模式。为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博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慕课;博士生;SWOT态势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宗爱雪,等.“双一流”背景下慕课在博士生课堂上的应用——以大连海事大学《学术英语写作》慕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9):261-265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in the Doctoral Classroom--A Case Study of Academic Writing Course i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ZONG Ai-xue,CHENG X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Abstract:This research took the doctoral students i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as the subjects and the MOOC,Academic English Writing,as a case study.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from three aspects:students’learning attitudes,learning behavior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the SWOT situation wasclarified to ge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OOC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OC,is an efficient teaching mode.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class”,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a new model of doctoral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Internet+”.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MOOC;Doctoral students;SWOT analysis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不同学位层次的培养要求,改革培养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高校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2]。
博士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历层次最高的知识群体,位于高等教育的顶端。博士生是知识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民族复兴大任[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又为博士生教育带来挑战。这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新科技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做到与时俱进,采用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不断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的一流人才。
鉴于此,大连海事大学着力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2018年秋季入学的博士生课程中引入《学术英语写作》慕课(MOOC)作为选修课,反响强烈。本研究简要介绍国内外慕课和学术英语写作研究,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获取《学术英语写作》慕课数据,基于定量和定性分析,廓清SWOT态势,以期为高校在“双一流”背景下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博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国内外慕课和学术英语写作
(一)国内外慕课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型网上课堂学习模式。慕课这一专业名词自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教授提出,到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s网站平台相继成立运营[4],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引发了各大高校争相加入慕课的潮流。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慕课的研究也不断涌现。
近年来研究主题主要如下:1.慕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李清泉等针对地方高校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将慕课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策略[5];2.慕课与翻转课程的研究。罗莎采用课堂环境研究的理论和视角,建立适用于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环境的评价体系[6];3.慕课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研究。徐振国等针对MOOC学习者的辍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出辍学行为的一系列影响因素;Yeonji Jung,Jeongmin Lee介绍了学习者“投入学习”和“坚持学习”的行为,并提出影响这两种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针对慕课进行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者学习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鲜有针对博士生层面开展的慕课研究。
(二)国内外学术英语写作
对于国内外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主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
1.教师角度——教学法的改革。于万锁在“以写促学”理论的指导之下,针对山西省三所高校的博士生开展调查问卷和访谈,厘清理工科博士生在高水平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9],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朱效惠、袁欣基于活动理论框架,开展项目依托式合作探究学习,提出了以实践的形式来开展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术写作的能力[10];Listyani提出采用“过程写作法”[11]来提高学生学术写作的能力,并将这一写作方法应用于一个小组(20名学生)来验证“过程写作法”的有效性。基于定量研究得出“过程写作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法。
2.学生角度——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构建。
郭强提出教师培养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能力应当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和文化对比能力、交流策略使用能力和篇章构建能力这四种能力进行培养[12]。严明提出认知能力、知识能力和体裁能力三种写作能力构成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并对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评价提供一系列建议[13]。
(三)“学术英语写作”慕课
综上所述,对于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学术写作教学法改革的层面上,而以慕课的形式进行学术写作教学的模式还未进行广泛应用和研究。对于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本科生以及硕士生,目前对博士生的研究较少。
因此,该研究以博士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学术英语写作》慕课为例,从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慕课的效果,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否在“学术英语写作”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慕课能否得到博士生的广泛认可,慕课能否提高博士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出慕课在高校博士生课程体系中应用的策略。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该课程自2016年连续两年在博士生群体中进行试点学习,参与人数340名,不计入学分,受到博士生的欢迎。2018年秋正式作为一门学分课程进行学习。该研究选取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来自不同大学的170名博士生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1.博士生已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2.博士生定时上课的时间频繁与做科研项目、外出调研、参加会议、交流学术等活动相冲突,而慕课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3.博士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可以自主规划自学时间和学习任务。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定量研究数据,总计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并对所有被试进行一对一访谈进行深入和补充挖掘,基于上述数据进行SWOT态势分析,从而进一步深入探究慕课在《学术英语写作》上的应用。
三 MOOC学习三阶段
针对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个学习阶段,问卷调查中分别设有“学习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及采用的学习策略”、“学习后学生所持有的学习态度”,共计35个问题。其中,学习动机为多选题;学习行为及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都采用Liket五级量表的形式,每道题设有“完全反对”、“反对”、“中立”、“同意”、“完全同意”五个选项。另外,笔者还对博士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策略方面进行深度访谈(8个问题)。博士生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三阶段统计结果如下:
(一)上课前学生的学习动机
每位同学在选择课程之前,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该研究对博士生选择这门课的动机进行了调查。85%的博士生选择该慕课是为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69%的博士生是为了发表学术论文,42%的博士生是为了获得学分,42%的博士生是为了学习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来开拓视野。另外一部分学习者选择慕课学习是基于慕课独有的优势:慕课课程资源丰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35%);在校内可以听到其他高校的名师讲课,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23%)。还有7%的学习者选择该慕课是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二)上课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策略
博士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该研究对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策略进行调查,一方面是分析慕课在博士生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为更好地选取适合博士生的慕课学习材料和探究有效的学习策略。
1.元认知策略。O’Malley(1990)认为元认知策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估[14]。经调查,有96%的博士生认为可以“不受课表时间制约,灵活选择学习慕课时间”;96%的博士生可以“根据慕课学习的计划进度合理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88%的博士生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81%的博士生“会根据课后选择题的正确率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基于研究数据分析得出,博士生能够较好制定和安排学习计划、有意识地监控、调节学习行为和有效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
2.认知策略。经调查,92%的博士生认为“当我不理解课程内容的时候,我会反复观看视频”;88%的博士生认为“如果视频中出现重要知识点,我会反复观看该视频”;85%的博士生能够做到“看课过程中记笔记”;73%的博士生能够“注册慕课并下载学习资料备用”;65%的博士生能够做到“每章节的内容学习完毕后,会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与总结”。由此表明,大部分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知识点的内化。3.情感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倦怠、厌烦以至于出现放弃课程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情感策略进行自我鼓励来坚持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96%的博士生能够做到“看课过程中会自我鼓励并坚持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4.社会策略。调查结果显示,62%的博士生“看不懂的地方在线问指导教师”;58%的博士生“和选该慕课的同学一起看课,线上线下共同讨论”;50%的博士生“会在讨论区积极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46%的博士生“在慕课论坛区,提出问题并快速得到解答”。一部分博士生能够在线上和线下与老师、同学进行较好的互动,通过向老师请教问题,与同学相互交流,促进博士生对知识的全方面和深入的理解。数据表明互动欠充分,被试在访谈中解释“同学们作息时间不同,难以做到共时互动,历时互动成为常态”,还需要积极调动博士生互动的积极性。
(三)上课后学生的学习态度
调查显示,81%的博士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基础英语写作》这门课;69%的博士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没有学习过《学术英语写作》这门课。由此表明,大部分博士生在博士阶段之前都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写作指导。该慕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写作,二是润色提高,三是高级科技写作旨在系统全面、创新有效的为博士生提供一门写作指导课。
在课程结束后,针对学生对这门课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结果如下:100%的博士生认为“可以反复观看慕课内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92%的博士生认为“由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所以我会经常注册学习我感兴趣的课程”;92%的博士生认为“可以反复观看慕课内容有助于深入消化理解慕课内容”;92%的博士生认为“慕课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对撰写学术论文有很大帮助”;92%的博士生认为“可以下载慕课内容便于随时随地学习”。100%的博士生认为个人写作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跟踪10名本校“本、硕、博连读”被试,对比三个阶段相同题材的议论文作文,从词汇、句法、逻辑三个方面对比,前两个阶段没有显著性差异,第三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用事实证明了博士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 慕课SWOT分析
基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借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确定慕课的优势(S)与劣势(W),以及其面临的机会(O)与威胁(T)。优势和劣势是内部自身因素,机会和威胁是外部环境因素[15]。“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会),“T”代表“Threats”(威胁)。
(一)优势(S)分析
相比于到教室上课的传统模式,慕课普遍具有的优势:1.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学习者可以广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及名校名师课程;2.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3.反复观看慕课,有益于深入学习。除此之外,《学术英语写作》慕课还具有丰富的链接资源,学生可以点开链接进行学习,与国外学生同步分享名校的优质学习资源,极大地扩展了知识面。
(二)劣势(W)分析
1.共时互动不频繁。师生间和生生间交流互动不够。调查显示,慕课中设有讨论区,只有50%的学生在讨论区进行发帖讨论。
2.因材施教欠充分。生源不同,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展针对性教学。《学术英语写作》是由美国Maggie Sokolik博士主讲的全英文课程。对于“您赞同《学术英语写作》这门课以慕课的形式上课还是到教室上课?”这个问题,164人赞同以慕课形式上课,6人反对以慕课形式上课,赞同到教室上课。原因是这6名博士生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写作指导,没有写作的基础,又加之是全英文授课,英语听力能力薄弱,体会“学术英语写作”这门课难度较大,所以赞同到教室听老师双语授课。
(三)机会(O)分析
1.潜在学习用户数量巨大。经此问卷调查发现,46%的博士生听说过但不了解,也有46%的博士生从未听说过,只有8%的博士生很了解并注册学习过。可见,虽然慕课在国内逐渐受到欢迎,但是在高校的使用程度以及普及程度仍然处于初始阶段。
2.新时代号召下前景广阔。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关情况,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建设两个“一万门”精品课程的目标。2018年11月29日-12月2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新时代全国高校外语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智慧教学研讨会”。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于世洁倡导各高校大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积极探索在线教育新实践,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以及不断推动在线教育深入发展。2012年“慕课之年”引发慕课热潮后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引起国内外的重大关注,短短几年,便以迅猛之势席卷整个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慕课的发展会在新时代的号召下继续向前推进。
3.优质慕课资源有待开发。博士生是高水平、高能力的知识群体,要求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慕课可以提供丰富、前沿的课程资源,能够满足博士生的学习需求。受《学术英语写作》慕课启发,积极探索制作和利用其他慕课,例如《学术听力》慕课,《专业》慕课等。开发优质博士生慕课资源是慕课向前发展的又一机遇。
(四)威胁(T)分析
1.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慕课教学。慕课属于网络课程的范畴,在理论课上可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却无法取代传统校园中的实践课程,如体育类课程、理工类课程的实验以及各专业学生实习[16]。在访谈中,A博士提到:“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网上学习,而《学术英语写作》这门课学术性比较强,不懂的可以反复观看难点,学习效果很好。”
2.并不是所有学习者都适合慕课学习。
《学术英语写作》这门课在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49人)和博士生(170人)两个群体中开设。课程结束后,问卷调查显示,在本科生群体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普遍(86%)认同到教室听老师讲课效果会更好。相反,在博士生群体中取得很好的效果,绝大多数(94%)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没有太大压力,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深受博士生们的认同。
综合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因素,构成慕课SWOT分析表,详见表1。
表1中慕课的内部因素:优势(S)、劣势(W),外部环境:机会(O)、威胁(T),与外部环境:机会(O),威胁(T)进行两两匹配,组成四种策略: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通过利用这四种策略,更好地推动慕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进行应用。
1.SO策略(依靠优势、利用机会)
(1)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工具传播慕课,让高校更多的学生了解并进行慕课学习;
(2)积极响应新时代下的号召,倡导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利用慕课资源。
2.WO策略(利用机会、弥补劣势)
(1)教师应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弥补线上面对面互动的不足;
(2)课前为学生提供讲义、课件等资料,方便课前预习、课后温习。
3.ST策略(依靠优势、回避威胁)
(1)积极引进名校优质慕课,让学生在校内也可以享受其他名校、名师的优质资源;
(2)教师在学生选择课程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选取更适合学习的课程。
4.WT策略(弥补劣势、回避威胁)
(1)教师应提前了解教学课程的特点,选择适
合进行慕课学习的慕课资源;
(2)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选取适合学生本阶段学习的慕课资源。
课程建设应当牢牢秉承四个策略,切实做到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有效结合,实现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才能共享优质教育。
五 结语
《学术英语写作》慕课作为案列教学成功地应用在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生课程体系中,在博士生群体中受到广泛认可。更多的博士生认为该写作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不会有学习负担,可以灵活自由地学习,广泛认为提高了学术写作能力,学有所获。
通过对慕课教育SWOT分析,发现其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机会、威胁,了解博士生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适合博士生进行慕课学习的课程,将新型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不断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激发博士生不断学习和接触各学科领域,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从而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扎实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8.
[2]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9):16-22.
[3]许艳丽,王岚.“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博士生全英文课程建设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344-349.
[4]马若龙,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0-26+62.
[5]李清泉,黎军,孙忠梅,等.基于MOOC的地方高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8(03):8-10.
[6]罗莎.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环境评价[J].外语电化教学,2018(04):16-22.
[7]徐振国,张冠文,石林,等.MOOC学习者辍学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9):100-106.
[8]Yeonji Jung,Jeongmin Lee.Learning Engagement and Persistence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J].Computers&Education,2018.
[9]于万锁.“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4):41-45.
[10]朱效惠,袁欣.活动理论视角下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外语界,2018(01):71-78+87.
[11]Listyani.Promoting Academic Writing Students’Skills through“Process Writing”[J].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entre PTY.LTD,2018.
[12]郭强.论非英语专业博士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2):52-55.
[13]严明.高校学术英语写作能力评价体系建构[J].外语学刊,2014(06):108-112.
[14]O’Malley J.M.and Chamot,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5]王峥.对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SWOT分析及应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2):100-103.
[16]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35(09):104-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