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2 09:31: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单篇阅读教学不同,群文阅读是围绕某个议题和多篇文本开展的参与式、探究式阅读教学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本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探究群文阅读概念,分析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旨在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应用策略

  群文阅读是一种将多篇文本进行整合和比较的阅读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多个文本进行分析、归纳和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群文阅读指的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特点,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有关联的文章,将这些文本材料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感受其中的异同,深化对议题的理解,最终师生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中的文本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教学过程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为主,师生共同阅读,围绕议题进行讨论交流,可根据文本材料的体裁、内容等,灵活选择寻读、略读、跳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关键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注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关注学生在多文本阅读学习中的意义建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不仅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方案。

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二、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推动课内外阅读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课外的阅读环境比较宽松,部分学生缺乏自制能力,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阅读,把时间花费在了其他地方。这部分学生的阅读仍然局限在教材当中,读书量比较少,阅读视野较窄。

  群文阅读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将课内外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管理。一方面,教师会在课堂上引入课外阅读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阅读,将这些材料与课文整合起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会围绕单元主题或教材要求,设置一些议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指定的文本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更加规范有效。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资源的教育价值。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语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语文教师运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阅读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如速读、跳读、选择性阅读等,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技巧,比如小说要重点分析六要素,议论文要弄清楚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等。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学生通过长期、持续的积累,才能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喜好,选择恰当的群文阅读议题,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等。群文阅读过程开放、自主、灵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参与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图像、视频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材料,优化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增强他们的阅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由于群文阅读的容量较多,教师经常需要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学习,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计划,有利于使阅读从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养成长期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三、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构建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学情,运用语言、图像、视频、实物等多种元素营造出特定的情境。带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情境,在情境中理解学习的主题和文本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构建十分重要,是将多篇文本材料归纳到一起的容器。如果没有恰当的情境作为载体,学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情感,更不用说对多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此外,从年龄阶段来看,初中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发展水平不高,仍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事物进行学习,相比于抽象的文字,直观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了解文本中描述的内容,提升阅读学习的效率,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改善群文阅读容量较大导致课时紧张的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构建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图画来构建情境,围绕群文阅读的议题、文本内容等,选择相关的图画,将其作为教学导入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画,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对阅读的议题产生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例如在以“父爱”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可展示出课文《背影》中作者父亲爬月台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画中的人是谁?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联系课文内容,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揭示“父爱”的主题,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及其他关于父爱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与父亲》《台阶》等,让学生分别阅读,并尝试在脑海中勾勒出文中的父亲形象,思考不同文章中的父亲形象有哪些异同。接着,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构建阅读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等。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和表达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轻松的状态,深化学生对群文阅读议题的理解。

  (二)群文对比,深度解读文本内容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灌输,而是在群文对比与共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所选的文本进行分析,对比其中的联系性与差异性,通过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这一过程体现了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主人公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从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出发,挑选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推动课内外资源的整合,这样既有利于强化课文教学的效果,也能够起到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渡荆门送别》一诗的时候,教师可围绕“送别”这一关键词,搜集其他的古诗,如《山中送别》《易水送别》《送友人入蜀》等。其次,教师要根据所选的文本材料提出问题:诗人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李白所写的《渡荆门送别》有什么特点?哪首诗给你的感触最深?为什么?在阅读一首古诗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往往会比较窄,不容易形成多角度的理解,而通过多首送别诗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对李白诗作的独特风格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会对送别诗产生更深的了解。

  群文阅读中文本选择的思路有很多,比如选择相同体裁的文章、相同作者的文章等,选择的文本材料不同,学生产生的阅读感悟也会存在差异。语文教师要把握课文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据此设计议题、选择文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时候,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描写了母亲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沉痛悼念。但从单元设计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传记、回忆录,所以教师在设计议题和选择文本的方式时,如果以“母爱”或“亲情”为主题,虽然符合这篇课文的主旨,但偏离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因此,教师应当以传记与回忆录为中心,选择群文阅读的材料,如《聆听父亲》《我们仨》《名人传》等,让学生在群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传记与回忆录的体裁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响应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三)交流体验,探析群文阅读议题

  交流体验是群文阅读中的重要一步,是群文共建基础上的环节,通过对多篇文本的阅读,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见解与观点,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说出来。师生之间一起讨论,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倾听和接纳他人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从多样化的角度来剖析文本,对文本内容和阅读议题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群文阅读中体验、感悟并不是固定的,教师不应用自己的主观想法或教参资料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和参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把《故乡》《祝福》《孔乙己》三篇文章整合起来,作为群文阅读活动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讨论鲁迅文中的底层人物有哪些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认为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怎样才能避免成为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如果你遇到了祥林嫂,会怎样劝解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创新性的见解,要求学生在提出观点的时候,说明相应的依据,不能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而随意猜测。在交流体验的环节,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的观点整合起来,对群文阅读的议题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四)迁移应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经过上述环节,学生已经对群文阅读的文本和议题形成了较深的认识,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从信息输入转变为信息输出,以此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文本材料中的知识。

  语文教师可在群文阅读活动中设计习作训练的环节,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随堂写作,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充分地表达出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巩固群文阅读学习的效果。例如在阅读了《故乡》《祝福》《孔乙己》三篇文章后,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较为立体的认知,教师可让学生围绕“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这一主题进行写作,对于写作的结构、字数等,不做过多的限制,只要能详细充分地说明观点即可。写作环节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交换查看,相互评价,也可以挑选一些学生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公开阅读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其他同学在写作表达、文本分析中的优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将群文阅读中的知识、体验、情感等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去,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为以后的写作活动积累素材。教师可在整合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对群文阅读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梳理活动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写作技巧、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巩固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有助于落实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要积极组织群文阅读活动,将课内外的阅读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读书视野,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当中理解议题与文本,通过多篇文本的对比分析,对所学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并通过习作训练的方式,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运用,进一步巩固群文阅读教学的成果,推动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读写算,2020(25):101-102.

  [2]王斌.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7):77-78.

  [3]张雪琴.群文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任务型阅读研究[J].课外语文,2020(25):132-133.

  [4]马平邦.初中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的有效结合[J].天津教育,2020(24):153-154.

  [5]李学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组合选文对策探索[J].新课程(下),2019(11):6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6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