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5:13: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基于此,本文探究 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具体体现为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道德修 养,通过法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通过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小学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体面临 的道德挑战更加多样,青少年作为未 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道 德与法治观念尤为关键,小学道德与 法治教育承担着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和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 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一些不 足,过于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和过度强 调背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道德 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难以转化为实际行 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未 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探讨在核心素 养导向下,调整和完善小学道德与法 治教学的策略,以期切实培养学生政 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 人格以及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促使 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

  (一)过于抽象化的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了大 量抽象的理论性知识,但小学生的 认知和经验还在不断积累和拓展阶 段, 因此对于抽象的概念,小学生需要更具体、更生动的实例来辅助 理解和吸收。然 而,很 多教师在具 体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忽视学生实 际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将教学 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使教学停 留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表层。这种 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 相脱节,使学生无法将道德与法治 知识内化为自我行为的准则和指南, 未能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用价 值,这就导致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 到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但在 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将这些知识转 化为实际行动。

  (二)过于强调背诵的教学

  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仅是一系列 抽象化、理论化的原则和规范,更是 指导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决策、 形成良好品质、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 实践指南。而教师教学的目标也不应 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原则和规范, 更应帮助他们理解、体验和实践这些 原则和规范,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个 人品质和行为的一部分。然而,在小 学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背诵情 况,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完整地复述 教材中的知识点,而非了解学生是否 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否将 这些原则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指南。小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原则需要 通过实际的、具体的、情境化的学习 过程来感知、体验和理解,但当教学 过于强调教材知识的背诵和复述后, 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被动、机械 的信息接收和记忆过程。在这种情况 下,学生虽然能够流利地复述教材中 的知识,却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的实 质和精髓,更不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 个人的品质和行为。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培养 的核心素养

  (一)政治认同


  第一,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教 师应确保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 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让学生发自内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引导学生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 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 文化自信。第三,培养学生深厚的 家国情怀。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家庭、 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 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 命感。

  (二)道德修养

  首先,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教 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 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 直、自强自律等道德要求,养成诚实 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 德和优良品行。其次,培养学生的家 庭美德。教师应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践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 俭、邻里互助等道德要求,做家庭的 好成员。再次,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 教师应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 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 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道德要 求,做社会的好公民。最后,培养学 生的职业道德观。教师应鼓励他们在 日常生活中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等道 德观,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三)法治观念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法律至 上的观念。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宪法在 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权威,明白所有人 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培养学生尊 崇宪法和法律的意识。第二,引导学 生建立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在 法律面前平等,对违法犯罪行为都应 依法追究,反对特权思想,倡导法治 平等。第三,引导学生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教师应使学生认 识到每个公民都具备宪法和法律赋 予的权利,同时必须遵守相应的宪 法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向他们 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相辅相成。第四, 引导学生树立守法用法意识。教师应 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培养学 生的法治意识,鼓励他们养成守法 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第五, 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 护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识别可能 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培养自我保 护意识, 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预防和远离伤害,增强他们在面对 危险情况时的应对能力。

  (四)健全人格

  第一,帮助学生增强自尊心和树 立自信心。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 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 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帮助他们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第二,引导学 生与他人理性、平和相处。教师应引 导学生理性表达意见,树立正确的合 作与竞争观念,鼓励他们换位思考, 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 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 智慧。第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教 师应引导学生具备主动适应社会环境 的能力, 帮助他们确立健康生活目标, 形成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以 及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 意志品质。第四,引导学生与他人友 爱互助。教师要教导学生与人相处时 真诚、友善,鼓励他们拥有同理心, 与他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建立积 极的人际关系。

  (五)责任意识

  首先,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社会和 国家的发展,培养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 自己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其次,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教师 应鼓励学生为人民服务,积极参与 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培养他们 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最后,鼓 励学生有序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应 提升学生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教育 他们守规矩,重秩序,培养他们对 规则和法律的尊重和遵守,以及参 与社会和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

 
  三、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 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 政治认同


  实地参观活动作为政治认同培养 的重要方式, 能够让学生通过直接、 生动的经历,更加深刻地感知和理 解我国的政治文化。在教师精心组 织和指导下,学生考察当地政府机 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将 这些实地的体验变成生动的政治课 堂,让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历程,体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和坚定, 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自然而然地与 国家和民族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联系。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成 为一个有情感、有认同、有使命感的 小公民。他们在探索和体验中自我觉 醒, 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分 子,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美好未来的责任和使命。教师 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领和启发的关 键作用,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更是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者和情感的 引导者, 帮助学生连接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情感,在生动 的实践中塑造他们坚定的政治认同。

  (二)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 道德修养

  
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角色扮演活 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道德情境,深 化对道德和伦理的理解。通过模拟家 庭、学校、社会等不同情境,学生在 实际的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不同角色 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道德知识与内 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 深化了已学到的道德知识,更在实际 的体验中培养了道德情感,提升了道 德品质,这种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是 极其宝贵的。每一次角色扮演,都能 让学生对好与坏、对与错有更深刻的 认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 道德选择。

  (三)通过法律案例分析培养学 生的法治观念

  教师应挑选合适的、贴近学生生 活经验的法律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分 析,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这种 具体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和 条文具象化、生动化,让法律不再是 冰冷的文字,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 相连的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起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让学生在今 后成长的道路上,更加懂得权利和义 务的相辅相成,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懂得宪法和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秩 序的基石,并学会运用这些法律逻辑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法治的实 践者和传播者,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的 公平、公正和法治。

  (四)通过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 健全人格

  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团体活动,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和参与 中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首先,团体 活动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机 会,让他们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自我展示,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 和价值,提升自信心。其次,团体活 动为学生提供了与同伴互动的平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学、朋友进行 沟通、分享,培养其互帮互助和团队 合作的能力。最后,团体活动还为学 生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机会。在 团队活动中,学生会面临各种问题和 冲突, 而教师可以教导他们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方案, 学习处理冲突的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冲突解决 能力,对他们日常生活和今后的职业 生涯都非常重要。

  (五)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 责任意识

  
志愿服务在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 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教 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能在参与 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 社会责任的承担。在志愿活动的实践 中,他们不再是被照顾和教育的对象, 而是成为服务和贡献的主体。志愿服 务的范围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关爱 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参与社区建设 等,每一项志愿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 一个展示自己、实践价值观念的机会。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与志愿团 队合作,分享自己的实践和技能,为 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有力地 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了他们 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 能力改善社会。

  四、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仅仅是 将抽象的道德和法治理论知识传授给 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 性,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 使之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和 决策准则。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 德与法治教育需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转变。 教师应积极转变和创新教学策略,通 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法律案例分 析、团体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等路径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深 化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理论知识的掌 握,促进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 习惯的积极转变,培养其成为真正有 责任、有道德、懂法律的公民。核心 素养导向下,未来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 实践性,师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应 共同参与这一过程, 为构建更加公正、 公平、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倩.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践 [J]. 教 育 ,2020(14):38.

  [2] 陆宇华 .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 [J]. 科普 童话 ,2020(10):6.

  [3] 潘莉 . 关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J]. 中国多 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1 (4):239-240.

  [4] 叶亚红 . 思辨课堂 智慧闪 光——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 思辨式课堂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 (2):80-81.

  [5] 廖辉鸿 .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 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J]. 当代教研论 丛 ,2019(5):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