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打破管理的边界,探索有效的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4:52: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打破管理的边界蕴含着哲学中破与立的辩证关系问题,两者对立统一。但“破”不等于消除、灭亡,而是在守住红线、底线 的基础之上,革除阻碍发展的弊端;“立”也不是超越现实的凭空架构,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革新。 本文分析了打破管理边界的内涵,提出了打破管理边界的实践策略,旨在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自我认知,边界,学校管理

  打破管理的边界,就是强调要 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应用到学校 管理的实际中,就是要有大刀阔斧 破除的魄力和统筹谋划革新的智慧, 在实际工作中去探索和检验“破” 与“立”的深入程度。基于此,笔 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以成都市龙江 路小学分校(以下简称“龙分”) 的成长为例,分析打破管理的边界 如何与学校管理相结合。

  一、打破管理边界的内涵

  (一)打破自我认知的边界


  认知决定高度。认知越低的人, 盲点越多, 目光越短浅, 心态越消极。 教育不是关起门来教书,而是打开门 接纳。教育作为连接新鲜血液与社会 进步的交通枢纽,需要不断更新,才 会有所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打破自我 认知,用智慧照亮自身,察觉不足, 不断突破自己,取得进步。

  1. 要有莫大的勇气

  自我效能是支配人类行为的重要 力量。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常表现为 自信心强,具有积极的情绪,在困难 面前不退缩等。教育工作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经历了层层筛选、考核等 程序进入教育系统,完全具有成为一 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水平。

  2. 要有开放的心态

  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播,又是价值 观的形成。无论是知识还是价值观, 拥有开放心态的教育者能帮助学生打 开想象和创造的大门。开放的心态还 表现为一种不怕犯错的态度,不怕学 生犯错、不怕教师犯错,有的错误恰 好是想要进步时的弄巧成拙。

  3. 充分利用角色思维

  教师曾经也是学生,现在有了自 己的学生,却不能再将过去所学的东 西搬运到现在的课堂,要回想自己作 为学生角色时对教师和学校的期待, 并将其带入实际的教学与工作,突破 已有的认知,在边界处着力,发动一 切可能做出改变的部分。

  4. 具备创新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对社 会发展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传统的 人才培养方法无法满足时代发展所需, 因此,素质教育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育 人新思路,强调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 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打破生命形态的认知边界

  教育的对象是万千个不同的生命, 所以教育必须要认识生命。只有从教 者具备了高远的人生追求和辽阔的生 命意识,其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关注学 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从而焕发出教学的生命活力。

  1. 敬畏生命的意识

  热爱学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热爱 生命则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心存 敬畏,教师才能产生珍惜、善待、呵护 和捍卫生命的情怀,从而意识到自己所 做的一切是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产生 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崇高感。

  2. 融合的意识

  学生是“整体的人”,身心存在 与发展具有完整性。因此,教师对学 生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具有整体意 识。既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又要关注学生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 展。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全面 发展,具有生命整体意识的教育。

  3. 主体意识

  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觉 醒、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学 生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有了主体意识,才有 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师生 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构建知 识的意义,有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 流、情感的沟通、人格的砥砺。

  4. 打破意识

  教育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一种存在 方式和活动方式,教师的生命质量直 接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教师要树立 打破常规的意识,通过思考、探究和 创造去提升生命的质量,不断超越自 我的认知和能力,突破自身的狭隘和 封闭,走向生命的开放与自由,启发 学生养成创造、创新的习惯。

  5. 游戏意识

  生命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游戏能 使生命既有本质的内在深度,又有外在 形式的灿烂。游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既有愉快的形式,又有智慧的内涵。具 有游戏意识的教师会把教育教学活动变 为心灵的探险、智慧的博弈、生命的绘 画,让学生的生命在游戏中成长。

  (三)打破教育本质的认知边界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 术。科学在于教育是在遵循客观规律 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帮 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内化和再创 造的过程;艺术在于教育是一个与另 一个独特生命体的交流互动。打破教 育认知的边界,就是将科学性和艺术 性结合起来,让教育迸发出活力。

  1.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主 体,教学和教育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中 心,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 的学习和成长。通过构建和谐共生的 师生关系、创造应用知识经验的实践 机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成为 学习的主人, 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 坚持学科的交叉融合

  让现代科学进入课堂教学,借助信 息技术助力课程统整,促进学生的审美 意识和抽象思维的养成。线上教学期间,为了保证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学校数 学中心小组经过系统设计,通过绘画技 巧引入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相应公 式的运用,以不同学段学生可以理解的 数学来分析艺术的逻辑与结构。

  (四)打破能力的认知边界

  从微观上来说,教育能否促进个 体适应时代发展、完成社会化,关系 到一个人的一生;从宏观上来说,教 育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打 破能力认知的边界,就是打破传统与 时代背景不相适应的教育认知,重组 学校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机构来激发活 力,促进创新。


\

 
  二、打破管理边界的实践策略

  (一)从外到内,打破单一发展 模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开始 的,没有经过量变的事物就不会发生 质的飞跃。一所学校的发展也是在量 变与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的。以龙分为 例,从一所不起眼的学校蜕变成一个 可以重新组建独立名校集团的龙头学 校,离不开从外到内的资源引入,其 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外化取向的“同行”

  “同行”是指学校在成为名校集团 分校之初,在校名、文化标识、行为习 惯系统等外显层面与名校趋同。这一阶 段的核心思想是开放,通过模仿名校, 建立相似的外组织来推动行政和制度建 设。在策略和措施上,通过“四引入” 促进学校发生变化,即品牌引入、团队 引入、文化引入、资源引入。

  2. 内化取向的“同构”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自相似、自组 织、自学习,是在课程建设、教学管 理等内在层面与名校趋同,进行内部 优化。通过“五个优化”来提升学校 品质,即课程优化、教学优化、德育 优化、队伍优化、管理优化。

  3. 创新取向的“同质”

  这一阶段以自稳定、自生成、自发展为特征,在深耕发展和守正固本 的基础上追求守正出奇、创新突破, 并在发展策略上提出了守根固本、守 正出奇、宁静致远三大办学主张。

  (二)从上到下,打破垂直管理 模式

 
 一个组织,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尊 重,再有才能的人身处其中,也只能 是一个为了实现某一刻板目标而使用 的工具。只有恢复对人的尊重,才能 真正把人的才能释放出来。这个理念, 同样适用于学校。教师是学校最重要 的资产之一,领导者必须尊重、相信 和激发出每一位教师的才能和潜力。

  1. 扁平化管理模式

  扁平化管理是指当组织规模扩大 时,改变原来增加管理层次的做法, 转而增加管理幅度。应用到学校:(1) 管理重心下移,拉近学校管理层与一 线教师的距离;(2)管理核心向内 部移动,一线教师可以对自己领域内 的工作直言不讳,对教学管理中的不 足大胆发言;(3)强调团队作用和 集体智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 主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

  2.“333”教师培训

  现代管理模式的开展与智慧教育 的落实, 最终要依靠教师来实施。龙分 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专家引领、同 伴互助三大培训方式,以培训内容划 分成基础、专项、个性化培训三种类型, 从对象上划分为三大教师群体。首先, 通过线上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 台、成都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等平台, 线下以教育教学专家、名师优师等团 队,双线融合提供教师学习的资源体 系。其次, 以校本特色为主导, 开展扎 实的校本研修, 全方位、深层次开展信 息化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将学科知识、 教学法知识、基本技术三类知识融会 贯通,达成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

  3. 学科中心组

  以学科中心组为单位的自主管理 模式是主要渠道和措施。为减少中间管理层,学校在教学线上实行项目制 和学科中心组的工作模式;在学校行 政管理上,实行“两条腿”(行政管 理和教学独立)走路的模式。除去基 本的行政属性外,教师在教学和项目 上拥有自主决定权。

  4. 项目式管理

  以项目式管理架构组织团队,尊 重专业技能,激发自主管理活力,实 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实施该工作 方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提升 学校管理机制灵活运转、反应迅速的 同时, 营造出了民主平等、积极主动、 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并为干部创造 了快速成长的平台。


\


 
  (三)从近到远,打破学校空间 边界

  
教育不仅是一种校园教育、青少 年教育,而应成为终生教育、全民教育、 全球教育。每一名学生的教育不只是 这短短的几年,而应该是他的一生; 教育也不只是面对某一个孩子,而应 该面向整个家庭、全社会、全世界。

  1. 走出教室

  让学生走出教室, 感受“快乐教育” 的内涵。通过市集活动、感恩樱桃节等 形式,在快乐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将环保、感恩、爱国、劳动教育等内容注入其中,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快乐教育”。

  2. 家校协同育人

  通过创办“家长百家讲坛”和“家 长学校”,深化与家庭的对话沟通,为 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开 阔眼界,实现“小课堂走向大课程”, 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此外, “家长学 校”是以探索正面影响小学生情绪调控 能力的亲子沟通方式为目标,帮助学生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控能力,促进学校课 题研究能力、家长培育孩子能力,以及 学校育人水平和办学能力的提升。

  3.“红扣子”联盟与社区及区域 发展

  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搭建形成“龙分红扣子联盟”的党建模式, 助力学生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 生的第一粒扣子。学校与党组织签署 共建协议,聚集社会各界力量,将立 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三观。依托“联”的组织阵线, 厚植“育”的服务根基,建立了多元 化教育模式, 实现红色育人泽润有方。 深化打造“红扣子”党建活动品牌在 突出红色育人实效、搭建成长平台、 传承红色基因、扎实做好少先队工作 的新引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 从校园走向国际

  利用国际教育连线互动,促使教 育国际化项目深化发展,让学生拓 宽国际视野、打开国际化胸怀。教 育国际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 (1)从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到课程 交流, 通过寻求一切对外交流合作的 机会, 率先引入外籍教师, 使学校教 育国际化工作, 从活动走向了课程, 从课程走向了共建共享;(2)从课程 交流到共建共享,在区域教育国际 化的强力推动下,将国际理解教育 融入学校对外交流活动、课程建设、 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等;(3)国际理 解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重构阶段。 在校本拓展课程领域,学校继续深 化艺术科技体育课程共建共享,有 机构建了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 系及内容模块。

  (四)从分到合,打破教育教学 边界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也是学 生认识自我的窗口。学校将课堂变革 置于课程建设的视野和范畴中,智构 课程实施新样态,慧筑教育实践新范 式,重建学生学习新生态。智慧教育 已成为当前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作为智慧教育物质载体和支撑的教育 场景是教学的硬实力,而课程融合和 重构则是软实力。

  1. 教室环境改造

  对教室环境进行改造,搭建智慧教育场景的工程,是全省率先进行智 慧教室声光改造、VR 教室、人工智 能学习基地等项目环境建设的学校之 一。学校的声光改造项目更是成为武 侯区智慧教育教室声光环境改造的先 进案例,该项目采用了“自动 + 半自 动 + 手动”三种全方位模式,为课堂 提供便利、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保护 了学生的视力及听力。

  2. 课程体系重构

  难度最高、工程量最大的就是打 破课程边界,实现课程融合。在“快 乐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和渗透国际 理解教育课程的支撑、立德树人总目 标的要求,以及五育并举总要求的指 引下,以智慧统整课程实践为核心构 建课堂教学新样态,通过变革教与学 方式,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与创新 能力。

  三、结语

  通过打破管理边界,不断探索教 育教学的理论、实践新样态,是龙分 一直努力的方向。如今, 这种“打破” 的精神已经成为龙分文化的一个底 色。未来,在更多打破管理边界的实 践探索中,龙分一定能在创新发展的 新征程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常燕 . 无边界管理理念在班级 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D]. 上海 : 上海师 范大学 ,2010.

  [2] 刘维 . 浅议在德育中突出自 我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J]. 当代教研论 丛 ,2018(7):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