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创校园博物馆课程促传统文化自信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4:35: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学校精心选择适合古城文化保护项目化学习的博物馆资源,将其搬入校园,设计开发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校园博物馆”系 列课程, 以承载古城文化的展品为核心, 以凝结在文物中的知识技艺、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为教学内容,辅以沉浸式情境教学、 探究式实践互动,让学生面对面零距离地感受古城文化,在观赏聆听、触摸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提升文化自信, 也让博物馆站在儿童立场,以儿童的视角实现文化的传播,获得双赢。

  [关键词] 校园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

  一、实施背景

  2022 年 1 月,江苏省苏州市平江 实验学校“基于姑苏文化记忆的项目 化学习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 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该课题研究 充分发现江南文脉,以学校物型环境、 周边资源为原点进行辐射,力求从基 础教育阶段唤醒学生的文化记忆,进 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从学习方式 来说,这一项目化学习与传统的主体 拓展课程、主题活动不同,它立足于 课堂与校内外基地,以探究体验式课 堂教学和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相结合的 方式, 围绕具有苏州这一 “古城文化” 特征的建筑、街巷、匠艺、习俗进行 研究。

  项目中提到的校内外基地,一是 指古城具有“姑苏文化”特征的系列 博物馆,二是指校内创建的中草药文 化馆。2020 年 10 月, 教育部、 国家 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 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中明确 指出,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 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这对提高青少年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 要作用。

  二、政策举措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真正地理解 和热爱,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厚植人文 情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课堂牵手“殿堂”

  2021 年 12 月 11 日原苏州市委书 记曹路宝同志调研古城保护时,叮嘱 平江实验学校师生“要发挥资源优势, 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开发有创意 的校本课程,把苏州文化植入到教学 中去,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我校在 2017 年 12 月就参与了苏 州市科普经费重点资助项目,被苏州 市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青少年中医 药文化科普教育馆”。为响应曹书记 的号召,进一步促进古城保护、传承 和发展,学校将原有的“蔬圃”进行 了翻新改建, 以“寻味·问道”为主题, 打造了集“种植、采摘、烘焙、研制、展示”于一体的中草药文化馆。

  中草药文化馆由一长方形小园和 五间小室组成。小园东西长 31.5 米, 南北宽 5.8 米,园内遍植中草药,因 中草药有芳香气味而得名“寻味园”。 整个文化馆将以中草药的气味为指引, 引导学生通过“识味、玩味、制味、 研味、书味”等一系列的实践体验, 在动手种植、养护、采摘、切片、捣 药、碾制、调配的过程中,激发对我 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兴趣,能够辨别和 认识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草药,了 解几种常见的中草药成品形态(如汤 药、丸药、片剂、膏方等)和制作步 骤,知晓一些初步的药理,以及中草 药的衍生品。筹建中草药文化馆的同 时,我校三四年级的学生就在校外特 聘教师的指导下种植了薄荷、佛甲草、 中华景天、碰碰香、筋骨草、黄金菊、 肾蕨、落新妇、马鞭草、麦冬、薰衣 草等数十种中草药,还为这些中草药 设计名片和科普画,并且教学了古法 酸梅汤、薄荷水、玫瑰花、茉莉花等 茶饮的泡制方法。农历五月的江南梅 雨季节,学生在李良济医师的指导下,不仅学习了提神醒脑类中草药香囊的 调配和制作,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参与 了抓配药方制作驱蚊药包等实践活 动。他们的实物作品赢得了家长的一 致好评。

  (二)博物走向“博悟”

  与此同时,学校精心选择适合古 城文化保护项目化学习的博物馆资 源,自 2022 年 11 月起,陆续把丝绸 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状元博物馆、 昆曲博物馆“搬”进校园,同时设计 开发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校园博物 馆”系列课程, 进行体系化目标建构, 以承载着古城文化的展品为核心,以 凝结在文物中的知识、技艺、文化、 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为教学内容,辅 以沉浸式情境教学方法、探究式实践 互动,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古城文化, 从而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美。与传统的博物馆参观相比,学生 参与时间更弹性、更灵活,参与面更 广,体验度更深。

  “校园博物馆”系列课程以姑苏 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项目化 学习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相结合的方 式,带领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具有姑苏 文化典型特征的人、事、物, 从历史、 人文、审美、科学的角度对姑苏文化 进行解读,博悟博学,夯实学生的文 化基础,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博 悟博学”中的“博”指视野广阔,“悟” 意指“悟思”。通过课程,学生从博 物走向“博悟”。在给学生的研学单 中,设置了大量引导其思考和探究的 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做志愿讲解员 的机会。学生在接受专业讲解员培训 的过程中,不仅能认知和理解古城文 明和科学知识,还要用自己的话讲出 来,最终加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 的见解。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是一种挑战,能让他们在历练中,在浓郁的氛 围中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上科 学、爱走进博物馆。通过这样的方式, 博物馆站在儿童立场,以儿童的视角 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

 
  三、探索实践

  “校园博物馆”系列课程的本质 是一种现实问题驱动下的综合性实践 活动。力求为学生创设具有真实生活 元素的情境,组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寻找问题,以兴趣形成问题、以问题 带动研究、以研究培养能力,使学生 在此过程中将书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 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相联系,实现在问 题驱动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 考与研究,同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的培养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校 园博物馆”教育服务贯穿了教育教学 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一)课前服务注重创新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通过打 造校园微型博物馆真实场景、专业解 说员现场引导式讲解、辅助读物、口 袋书、现场动手实践体验等,引导学 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 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校园博物 馆”学习模式,增强学习效果。

  2022 年 11 月 15 日,苏州市平江实 验学校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首度携手, 举办了校园里的博物馆——“丝语江 南”开放秀体验活动。通过丝绸博物 馆讲解员的介绍,学生了解了从春秋 时期的“吴楚争桑之战”到明清时期 的“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丝绸的印 记在苏州古城的街巷中留存、延续。 通过观赏、触摸“蚕”“蚕茧”“丝 线”“梭子”“织机模型”“丝绸” 等实物,学生明白了丝从何来,学会 了辨认“宋锦”“缂丝”“苏绣”“漳缎”这些丝织品。最后,学生还饶有 兴趣地参与了“缫丝”“织布”“茧艺” 等传统手工技能的互动体验。

  2023 年 5 月,学校联合中国昆曲博物馆举办校园昆曲博物馆展览, 引领学生在校园中零距离接触昆曲文 化,增强学生对昆曲文化的传承与发 扬。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往昔故事, 清晰地再现了昆曲的厚重积淀和盛衰 演变。昆剧的角色按其性别与性格类 型分成若干行当,每一行当又可以分 为若干家门, 有五行当二十家门之说。 博物馆通过各种造型的昆曲卡通人物 来展示昆剧的五行当:生、旦、净、 末、丑。不仅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其生动可爱和精致华美的特点让学生 兴趣高涨, 也吸引了很多老师的兴趣。 博物馆展出的两件戏服,白色的为绣 花男褶子,粉色的为绣花女帔。其中 褶子是昆曲舞台上用途最广、装扮形 式最多的袍服类服装之一。在穿帔时, 男女角都要衬褶。这次展出的粉色女 帔里面,可以看到衬有橘色的衬褶。 展馆中不仅呈现了昆剧四大经典戏 目,还配合经典戏目展出了昆曲博物 馆的衍生品,如剧本、泥塑等,对学 生来说,是一次别样的体验。

  (二)课中服务注重融合

  “校园博物馆”教育内容不仅是 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机融入了道德与 法治、语文、音乐、美术、科学信息 等学科教学。2023 年 2 月,学校将苏 州教育博物馆“请”进校园。通过课 程学习,学生了解了古代教育、近代 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历史发展,了解了 孔子和他的学生言子、澹台有趣的故 事,看到了范文正公集的影印本,还 看见了苏州城的三座文庙模型,不同 年代的教科书、计算工具、校服,以 及一些造型奇特、材质各异的校徽等都引起了学生的好奇。

  古人用线条记录生活,河西走廊 画像砖上的图画就像魏晋人的生活 手账,记录了他们的信仰、农耕、 出行狩猎、宴饮起居等。2023 年 4 月,学校将状元博物馆“搬”进校园, 带领学生赏析魏晋画像砖上的图案, 感受笔墨之中的生动气韵,并完成 画像砖的绘制。一砖一画,粗细转折、 起伏流畅的线条,连贯一气,栩栩 如生。砖上人物形象飘逸,动态夸 张生动,同学们在欣赏、交流、实 践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再比如 中草药文化馆中寻味园的养护管理, 除了必须人工进行的施肥除虫外, 还全程通过智能远程灌溉系统来实 现浇水和水循环过滤。此套智能灌 溉系统叫“花园小 Q”,通过现场 布点加装喷头并下载对应软件,设 定水路和电路的开启、关闭时间与 区域划分, 实现了实时控电、控水、 控开关、控片区、水循环过滤、定时、 远程遥控等功能。即使是周末、节 假日甚至寒暑假, 师生们依然可以通 过 App 实现给寻味园的浇水、水体 过滤、照明等一键式远程遥控操作。

  (三)课后服务注重常态

  学校将“校园博物馆”课程纳入 课后服务内容,在每日下午三点半的 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 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目前,已经开设 课程 1800 节, 师生参与达近 7800 人 次,培养 60 名小小校博讲解员。同 时学校也注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 休息日等时段,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 博物馆开展学习,参与苏州市未成年 人体验护照打卡活动。


\

 
  四、措施成效

  五千多年文化的流芳与传承让如今的生活充满意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 定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守护好、传承好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 文化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与博物馆合 作,将博物馆引进校园,开发“校园 博物馆”系列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 育实践活动,是一项有益的尝试。这 种合作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学 生利用在校时间更有效地接触,更深 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还有一部分学生 通过校园培训成为“校博讲解员”, 在课后服务时间有序分批为全校师生 进行讲解,以“一带十、十带百、百 带千”的形式成长为宣传古城文化的 “小喇叭”。

  学生不只是博物馆的观众,更是 文化和科学的传承与发展者。他们 的参与使博物馆的存在更具意义。 打造“校园博物馆”系列课程,把 博物馆“搬”进校园,无论是对博 物馆还是对学校来说都是一件意义 重大的事情,不仅能够让更多孩子 直观地认知和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而且更好地履行了 博物馆教育公众的职责。

  五、项目反思

  两千五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淀让苏州独具魅力,只有不断将传 承的方式丰富、多元起来,才能从中 汲取更多古今营养,让文化深度融入 这座城市。作为学校,通过近一年的 “校园博物馆”系列课程实践,还需 在以下几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 保障。(2)了解学生需求,拓展教 育资源。(3)加强馆校合作,培养 联合师资。(4)开展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方式。(5)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反馈机制。

  课堂牵手“殿堂”,博物走向“博 悟”。让“校园博物馆”系列课程活 起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走进 博物馆,才能最终使其爱上博物馆。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展品内 在的魅力和价值,认识到展品所承载 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才能认识世 界、理解世界。哪怕影响一个孩子, 也是洒下一粒火种。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继续坚持以历史和文物为载体,潜 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渗透到 思政教育中,让文化自信更坚定、文 化内涵更丰富、文化韵味更悠远,培 养有底蕴、有信念、有情怀、有责任 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蒋利军 . 古城文化课程群建 设的内涵与路径 [J]. 江苏教育 ,2023 (19):14-15.

  [2] 中国儿童中心课题组 , 苑立 新 , 王萍等 .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022 年中国儿童发展现状、问题与展 望 [J]. 中国校外教育 ,2023(3):5-17.

  [3] 宋东泽 . 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 突出特性的深刻内涵 [J]. 奋斗 ,2023 (13):19-20.

  [4] 柏路 .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 明夯基赋能 [J]. 人民教育 ,2023(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