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指导“ 挑战杯”系列竞赛的相关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0:25: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从“挑战杯”项目的选题、“挑战杯”申报材料的撰写方式、“挑战杯”项目的团队构建及“挑战杯”系列竞赛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论述了指导“挑战杯”系列竞赛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挑战杯”系列竞赛;创新创业;选题;申报材料;参赛团队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理念和人才培育观理念,对培育创新型人才、深化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2]。科技创新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精髓与灵魂,而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造创业思维,不仅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加强科技创新教育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关注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科技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战略意义。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央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是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3-4]。

  “挑战杯”包括“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两个部分,其中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间隔举办,2年一次[5]。笔者连续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指导教师身份参加/指导挑战杯竞赛,分别取得本科生全国一等奖、硕士生全国二等奖、博士生全国金奖,以及学生团队全国金奖的成绩,并获得“‘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结合自身的“挑战杯”参赛历程和指导经验,笔者认为,参加/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应掌握选题、团队构建、项目开展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因此,笔者针对“挑战杯”作品竞赛选题、申报材料撰写、团队构建,以及备赛过程注意事项提出了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挑战杯”项目的选题——兼具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小而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参赛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挑战杯”竞赛中,要想打破现有理论和工艺的限制,找准痛点和切入点,形成剖析问题的新视角,就要科学选题,这是一个作品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作品的选题要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契合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要,在兼具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同时,要尽可能细化项目对象[6],具体可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应用实践、总结和预测学科发展、不同学科交接点等视角入手,立足专业、来源生活,“小而具体”“小而精”地规划选题[7]。总结起来,选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热点问题、社会需求、亲身实践及空白地带[8]。下面笔者结合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特等奖作品阐述竞赛选题的重要性。

  (一)热点问题

  在具体捕捉科研课题时,一般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9]。在选题过程中,可以结合国家发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及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国际合作、重点研发)时发布的项目指南。笔者认为,国家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即为热点问题。研究生或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发布的项目指南相结合,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匹配的热点问题。例如,项目“高效热-光协同催化水制氢的机理研究”在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而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是2019年度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点研究专项,该作品通过光-热的协同作用实现氢能的高效产生,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此外,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基于此,笔者认为关于二氧化碳减排及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可能将成为近几年“挑战杯”竞赛的热点选题。

  (二)社会需求

  项目的选择既要立足于专业基础,又要紧跟潮流发展和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即需求牵引,是推动市场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既然是社会需求,必然有很大市场前景。因此,结合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也是进行科技选题很好的切入点。例如,“软硬件联合优化的新型低功耗5G通信系统”是在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作品,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5G通信技术在两年前是需求技术,而该作品又突出了低功耗的5G通信技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紧扣时代脉搏。

  (三)亲身实践

  亲身实践即聚焦人们在生产和实践中遇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进行科学选题,从未知探索新技术,着眼于民,造福大众。作为大学生,将科技创新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才是最终目的。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不同,是指通过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实际生产体系相结合,最终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即不仅要追求科技进步,更要实现科技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并应用于市场,服务于民生。例如,“科学育儿万家行—祖辈教养‘2+X’课程开发与推广”是在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的作品,该作品深入剖析现代家庭中常遇到的双职工家庭中的“隔代带娃”问题,进行祖辈教养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兼具时代性与实用性。

  (四)空白地带

  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也能形成具有创新性及价值的课题。通过将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经典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其他学科,可能会产生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如图1所示,本文从选题的角度对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用竞赛中的34件特等奖作品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结果显示,获特等奖的作品中,源于热点问题的约12件,占比35.3%,其次是社会需求,约8件作品,占比23.5%,其中源于热点问题和社会需求的作品总占比可达58.8%。因此,“挑战杯”选题需要瞄准社会的热点问题与需求,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竞赛选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题过程中要追求新而精,避免大而全。

指导“ 挑战杯”系列竞赛的相关思考论文

  二、“挑战杯”申报材料的撰写方式——简明、扼要与投其所好

  申报材料是参赛作品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在进行省赛决赛之前,申报材料是评审专家了解项目的唯一途径。所以,参赛者准确、完整、简练地表述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优势,是展现作品技术水平与应用价值的关键。撰写申报材料的过程中,逻辑思路的凝练是整个材料撰写的重中之重[10]。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参赛经验,简述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过程中材料撰写的逻辑思路。

  (一)研究报告

  “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的申报材料包括作品申报书和附件(研究报告)两类,其中在撰写作品申报材料时建议以说明文的形式撰写,既要体现一定的人文性,同时又要将理工科的逻辑思维融入其中,做到简明、准确、形象、规范、完整。笔者认为申报书是研究报告的浓缩版本,建议在进行材料撰写时优先书写研究报告,并根据研究报告内容归纳总结出申报书各部分的主要指标和参数。

  在进行研究报告撰写时,笔者建议采用“4ABCD”的撰写思路,即基于Background-Display-Academic-Advanced-Applied-Conclusions-Attachments的逻辑主线进行撰写。首先,介绍背景,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相关研究处于什么阶段,存在什么技术痛点(Back-ground)”。其次,针对这些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痛点,“你是怎么解决的?你的作品是什么形式的(Dis-play)?你的作品是依据什么原理提出来的(Academic,也就是科学性)?基于这个原理,你的作品跟别人相比好在哪(Advanced,先进性)?你的技术在哪些地方得到应用(Applied,实用性,实验室应用数据、半工业和工业的应用数据)”。最后,总结该作品的特征及优势(Conclusions)。除以上研究思路,附件材料(Attach-ments)的整理与展示也是重中之重,附件材料要足以支撑整件作品的得分点,例如,科技发明类的作品主要以“三性”为评审要点,即科学性(30%)、先进性(30%)和实用性(40%),其中科学性的呈现方式是论文、专利(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先进性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国内外行业专家的推荐信和评价信,以及权威机构的查新报告等;实用性的呈现则是现场的应用证明、应用照片等。以“4ABCD”的逻辑思路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出该作品研究的必要性、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

  (二)申报书

  申报书是研究报告的浓缩升华,其撰写思路与研究报告一样,应紧扣作品的评审要点(也就是投其所好)。申报书中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分别对应申报书中的第二部分(作品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以及第四部分(作品的科学性与先进性)。①在进行作品创新点的撰写时,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明确且真实地罗列出作品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创新点不要贪多,2—3点即可;②在撰写作品的主要技术指标之前,首先应该明晰目前市场上类似产品的主要指标,并基于市场基础指标,结合作品特色,最终以数字的形式逐项列举出该作品的技术指标;③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已被广泛承认,并在技术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及应用情况等方面和与本作品的用途、技术特征和效果相接近的技术进行比较。申报者在填写此部分内容时,必须周密思考、善于归纳,重点提取、归纳、阐述作品的精华。

  三、“挑战杯”项目的团队构建——目标明确及能力的多样性

  团队建设情况是整个项目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团队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灵魂。“挑战杯”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前期备赛的项目选题和方案设计,还包括备赛过程中的材料撰写、PPT制作和路演答辩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需要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学校遴选出的“挑战杯”培育项目都具备荣获大奖的潜质,最终谁能胜出则取决于团队的领悟能力和执行力。作为指导教师,既要当好“伯乐”,又要“知人善用”。因此,在团队组建方面笔者给出以下建议[11]。

  第一,目标明确、方向一致。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团队能够脱颖而出不可缺少的因素。团队应以国赛“金奖”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独特的个性优势,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出色地完成项目任务。

  第二,分工明确。清晰的角色定位和分工是团队高效合作的基础,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时,要求团队成员做到人人熟知项目,人人理解项目规划。同时,每位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分别负责文稿撰写、图片美化及排版、市场分析及定位、财务预算等,做到各司其职。

  第三,技能多元化的团队成员。团队成员要挑选来自不同专业、学科,具有特有才能的出类拔萃的大学生,即在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还要具备项目所需的技能特长(如视频剪辑、PS图像处理、演讲表达等)。虽然团队成员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与摩擦,但是在做到充分交流的情况下,不仅能给队伍加分,还能从全方位和多角度地合作完成项目,避免项目出现片面化的问题。

  第四,团队要有可靠的队长。队长的作用是根据团队成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特长精准而合理地分配工作,并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放弃。队长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为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撑,能让团队在钻研的时候少走弯路。

指导“ 挑战杯”系列竞赛的相关思考论文

  四、挑战杯”系列竞赛注意事项

  在全球高校积极倡导“双创”的大背景下,“挑战杯”竞赛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笔者根据自己亲身参赛经历,尝试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参加“挑战杯”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减少教师痕迹

  高校大学生是“挑战杯”的主力军,但是他们普遍存在参与科技创新动机偏弱、对参与科技创新的目标不清楚,以及因知识储备不够而难以应对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等问题。对此,教师作为“挑战杯”系列竞赛的指导者,在指导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通过组织探索讨论、小组活动、布置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定期组织有关“创新创业趋势分析”的交流会,让学生就具体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进行探讨,使其掌握“挑战杯”项目的选题要点和申报材料的撰写要素,尤其是在进行“挑战杯”材料撰写时,要符合正常逻辑,确保真实性、可靠性。

  (二)保持学生积极性

  “挑战杯”是一场持久战。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从项目选拔培育、校赛、省赛,再到最终的国赛要经历一年甚至一年半的时间,而在这期间要反复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打磨、凝缩和完善。故如何长时间让学生保持参赛积极性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安抚,让参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备战“挑战杯”。

  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还要采用以下方式,促使学生保持参赛积极性。第一,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组织团队交流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交流心得,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参赛氛围;第二,设置分层的阶段性奖励机制,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保持参赛积极性,为取得好成绩奠定基础。另外,为保持团队成员积极性,应做到尽量不更换负责人。比如,2020年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笔者所在高校以5金2银1铜的战绩获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的好成绩,其中5个金奖团队自始至终未更换过团队负责人,2个银奖团队更换过一次负责人,铜奖团队则更换了两次负责人。可见,保持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三)PPT汇报与答辩的优化

  PPT汇报和答辩环节是“挑战杯”竞赛的最后一个环节,尤为重要。从近几届“挑战杯”决赛答辩的现场来看,许多优秀作品最终都跌倒在这个环节上[12]。主要表现为PPT的制作不清晰凝练、汇报思路不清晰、答辩时间超时、选手答辩答非所问,甚至出现了与评委争执的情况,导致得分偏低,让人感觉很惋惜。对此,建议各团队要制作简洁、清晰的PPT,重点围绕“为什么做、现在技术存在什么问题,你怎么做、跟别人相比优势是什么、结果怎么样”的逻辑主线,篇幅一般控制在20页以内。同时,要进行赛前的封闭式模拟答辩集训,严格把控PPT的汇报时间(用时不少于/超过规定时间的30秒),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另外,对主讲人、答辩人要精挑细选,建议配备1名形象好、口才好的主讲人,同时配备1名专业知识储备强的答辩人,要求主讲人与答辩人的答辩思路清晰,且具有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答辩时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有时可能决定比赛的最终成绩,但应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成的。所以,基于临场应变能力对学生进行选拔时,首先,要综合考虑口才、形象、专业能力、思维敏捷程度等来挑选好的苗子;其次,在比赛前一个月可以进行封闭性集训,模拟逼真的比赛氛围,让学生熟悉紧张气氛,及早发现答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此外,答辩团队可以提前整理出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与指导教师商讨后,让答辩人熟悉各个问题的答案,在回答过程中尽量做到如盐入味,切忌死记硬背。

  (四)支撑材料

  申报书与文本是项目的基石,附件支撑材料更是决定了其高度。“挑战杯”竞赛项目的附件支撑材料要尽可能详细、全面和真实,既要包含学生团队实地调研过程的图片、实施过程和应用现场的照片与视频,以及工业应用证明和应用反馈,又要包含项目查新报告、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申报的专利与论文,还要包括第三方推荐,如行业推荐、政府与社会认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电视新闻报道、专家推荐意见等。但也应注意过犹不及,例如,在第十一届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某高校学生以桥梁的抗压结构设计为主题参赛的作品,并以千万的合同金额和港中澳大桥的应用证明等作为附件支撑材料,这不免引起评委的怀疑,最终无缘国赛。所以,建议参赛作品在尽可能丰富支撑材料来提高作品含金量的同时,也要考察支撑材料与学生团队的匹配程度。

  总之,本文基于笔者的多次参赛和指导经验,分别从兼具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小而精的选题,简明、扼要与投其所好的申报材料撰写思路,以及目标明确、能力多样性的学生参赛团队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实现学生对“挑战杯”长流程的积极参与,切实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以竞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EB/OL].(2018-03-07)[2023-08-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07/c_1122502719.htm.

  [2]姜婵.大学生科研竞赛活动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倪超.新时期浅谈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竞赛的心得体会[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3):115-116.

  [4]叶学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J].中国共青团,2016(12):61-63.

  [5]李相鹏,李伟.依托挑战杯等竞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2):103-105.

  [6]桂诗章,杨晓萍.教育科研选题的原则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7(3):60-61.

  [7]肖英,段芳,肖贻滨.基于“挑战杯”的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2(8):75-76.

  [8]王世范,王林桂,林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题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7-10.

  [9]高经伍.浅谈指导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4-5.

  [10]钱俊,张文菡.从“挑战杯”指导经验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J].高效辅导员,2014(3):60-79.

  [11]全卫贞,李晓培,曾永均,等.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之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4):132-133.

  [12]陆勇星.高职院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几点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3):12-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