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科学本质"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5 11:09: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加强科学本质教育在当下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迫在眉睫,关系到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 实施,高中物理教学加强科学本质教育,必须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素材,加强科学 探究教学、注意严密性和逻辑性培养、开展 STS 教育等策略实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本质,实施策略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 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 维度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 素 [1] , 科学本质是“科学态度与责任”中重要组成部 分,而科学本质教育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长期没 有得到重视.一方面,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物理 知识也就掌握了科学本质,不需要专门强调科学本 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高考不会单独考查科学本质 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不会重视科学本 质方面的学习,这两方面的片面认识严重阻碍了学 生“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重要核心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加强科学本质教育在当下高中物理教育教学 中迫在眉睫,关系到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与实施,为了 适应新课标要求,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加强科 学本质教育提出如下实施策略.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提高学生对 科学本质的认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课程资源,是 教师展开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在呈现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呈现了大量与科学本质有关的素材,教师必 须挖掘与科学本质相关素材,并加以整合,对学生进 行科学本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如在“力与运动 ”的教学中,先对运动学中速 度、加速度概念进行学习,然后对力的相关概念进行 学习,再学习牛顿运动定律,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 性.科学是为了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发现的过 程不是单纯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描述,科学是解 释自然的一种尝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个概念在知识 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又如,关于牛顿第二定律,教 科书中是这样表述的,从“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所 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得出 F = kma , 若定义力的单位 1 牛顿为使质量为 1 kg 的物 体产生 1 m/s2 加速度,则系数 k = 1 , 从而牛顿第二 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 = ma , 这说明通过对力的单 位的定义不同,式中的比例系数 k 值也就不同,牛顿 第二定律的表达也就不同,体现了物理知识的非固 定性;再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教材中谈到牛 顿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后,猜想地球对月球的引力
\
  了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也属于万有引力,通过教材中 “ 月—地”检验的挖掘,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 可 论证性”,同时牛顿的“月—地”检验,将地球对地面 物体的引力、行星对卫星的引力统一起来,让学生明白 科学知识的形成发展是知识系统不断统一的过程.

  2 充分挖掘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素材,提高学 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探索物理世界 的现象、特征、规律和本质的过程,物理学史中蕴藏 着大量科学本质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 容呈现相关物理学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 的同时,接受科学本质的教育.

  如在中子的发现教学中,可介绍如下物理学史 知识:1919 年卢瑟福用 α 粒子轰击氮原子而发现了 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1930 年德国物理学家 发现用 α 粒子轰击金属铍时,产生一种穿透力很强 的射线,当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能的 γ 射线;1932 年约里奥 ·居里夫妇重做了该实验,他们惊奇地发 现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 子来;查德威克也马上重做了该实验,根据相关的数 学计算证实了中子的存在.作为卢瑟福的学生查德 威克能根据导师的预见敢于打破常规、破除传统思 想的束缚,最终发现了中子.而约里奥 ·居里夫妇虽 然已经遇到了中子,却坚信射线是 γ 射线,而与中 子的发现失之交臂.通过物理学史知识的介绍,学生 在了解这段有趣的物理学史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 到了物理学具有预见性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

  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物理学史知识是很 有教育价值的,在教学中如果对这样的史实简单呈 现给学生,往往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对这样 的史实进行深度加工和挖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科学本质的认识.


\

 
  3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科学本质

  
科学探究的本质具有实证性、归纳性、创造性、 预见性.例如在“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要求 学生测量大量的数据去证实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这就要求学生按“ 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远大于沙 和沙桶质量”实验条件进行每一步骤实验,并精确 测量相关数据,在获得大量数据后,利用数学归纳、 图像的分析得到正确的结果.在本实验中由于器材 的精密度不够等原因往往造成实验不成功,这就要 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有证据意识,实验中所有的行 为都必须围绕着实验条件和精确测量数据这个中 心,引导学生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 加以修订.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本质 中实证性和归纳性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本质具有创造性,笔者在分组实验 “ 测量光的波长”教学中,由于实验仪器使用年限较 长,仪器的破损率、故障率高,有的光具座松动,有的 单缝和双缝严重不平行,有的小灯泡的接线断开,等 等.笔者原以为学生完成实验的成功率会很低,于是 课前告知学生仪器的坏损情况,要求学生要认真完 成实验,并指出实验的关键是能调试出干涉条纹.在 实验过程中,面对破损严重的仪器,学生做实验的热 情反而很高,不少学生把损坏的器材东拼西凑,有的 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必要的维修,并不断地探究和 讨论问题,结果全班学生完成实验的成功率很高;有 些学生实验调试成功后异常兴奋,尝到了实验成功 的喜悦.教师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表扬和 鼓励,同时指出,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研究中,往往仪 器都不是现成的,实验的方法也不是事先预设好的, 科研人员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仪器,不断 优化实验方法,才能取得实验成功.学生在做分组实 验时,在器材不太完备的情况下,教师如果能正确引 导,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更能让学 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从而实现更 高的教学价值.

  4 教学中注意严密性、逻辑性培养,提高学生 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 门严密性、逻辑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主观臆造、凭空想 象、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不良 的学习习惯往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巨大困难,同时 也大大阻碍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所以在教学 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学生的不良习惯,注意培养学生 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为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人们往往从实际物理 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如果不 注意这些模型的理想化条件,就会错误百出.如在单 摆的教学中,单摆作为理想化模型,有严格的理想化 条件,如果实际摆摆中不能满足单摆的理想化条件, 则不能用单摆的知识来处理.

  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人们往往从某一特定物 理条件下得出结论,然后应用到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这 样可以使解决问题简单化,但是如果把结论随意应用 到不同条件下的问题情境中,就会出现严重错误.

  例题 在如图 1 所示理想变压器电路中,线圈 匝数比 n1 ∶ n2 = 2 ∶ 1 , 分别接有相同的两只灯泡 A 和 B , 若在 a、b 间接正弦交流电源,电源电压为 U , 求 B 灯两端电压是多少.


\
 
  错解 设 B 灯电压为 Ux 、电流为 I , 则变压器输 入端的电压为 2Ux , 根据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流与 匝数成反比,原线圈电流为 0. 5I ,A 灯电压为 0. 5Ux , 根 据 0. 5Ux + 2Ux = U, 解得 B 灯电压为 Ux = 0. 4U.

  错因分析:错误原因在于学生认为电源电压等 于 A 灯电压与变压器输入电压之和.在直流电路 中,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而在交流电路中,电阻与线圈或电容器串联时,总电压不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问 题的科学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提高学生对 物理学具有逻辑性这一科学本质的认识.

  5 加强 STS 教育,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STS 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它 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 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并形成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正确态度.根据 STS 教育的理念,物理教学要重视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学 习体验.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是建立在科学家对物理 现象观察基础之上,并经过物理实验论证而得出的,物 理学的概念和规律又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进行检验和 完善,最终形成全面、系统、相对稳定的结论.

      在进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列举各种生活实例,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如在《 力的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呈现给学生生活中大量力的分解 实例:如石拱桥的结构、斜面上的物体、各种物体的 悬挂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力的分解必须按实际 作用效果进行;同时让每个学生按如图 2 所示做“感 受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体验细线对中指的拉 力、杆对手掌心的压力,以加深学生对“力的分解必须 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的理解.

\
 
  在 STS 教育教学时,老师要适时向学生强调科 学本质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任何科学都离不开学 生自己的亲身实践,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 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M] . 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20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0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