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思政教育浸润心灵,为青少年成长打好人生底色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5 09:52: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使思政教育浸润心灵,为青少年成长打好人生底色,文章从三个方面做了深入探究,包括为党育人,做好学生政治启蒙引路人;“四抓”并举,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三线”联动,筑牢德育主渠道。

  关键词:思政教育;红色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故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人生底色,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和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要想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种子”,需要教育者的悉心栽培和指导。因此,学校应聚焦当前思政课的困惑与难题,以“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为目标,力争为党育人,做好学生政治启蒙的引路人[1]。

  一、为党育人,做好学生政治启蒙引路人

  (一)青少年进行政治启蒙的必要性


  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启蒙是党赋予共青团、少先队的根本任务,也是党赋予人民教师的教育使命,更是在教育领域落实为党育人的现实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2]。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好“接力棒”,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用心用情探索对青少年进行政治启蒙的有效做法,做创造性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究者,做青少年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二)政治启蒙教育措施

  对青少年开展政治启蒙教育不仅要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出发,还要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学校党支部、团委和少先大队教师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与青少年政治启蒙教育的功效息息相关。针对青少年政治启蒙教育中存在对青少年政治启蒙教育认识不清、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知不到位及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政治启蒙教育严重缺位等问题,学校应积极探索青少年政治启蒙方面的有效路径,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能力。一是团干部和少先大队辅导员作为青少年政治启蒙的思想引领者和教育者,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把握政治属性,用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渗透思想政治启蒙教育。二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三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增强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充分发挥其教育示范作用。四是关注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奖励与晋升,有效提升其工作内驱力。其次,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情况和成长需要,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茁壮成长,以更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启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此,学校要突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方面活动的政治性,重视思想引导,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具体可凭借“青年大学习”“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爱学习”“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教育活动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团队工作的指导,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活动育人的新路径,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各班级可举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活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从而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奋发有为,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如学生所言:“我将时刻为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努力,牢固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的好少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无愧时代、尽职尽责,贡献微薄之力。”甘肃省酒泉育才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为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入学习党史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扎实开展了“学党史”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教育,举办了“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党史宣讲活动,以引导青少年不忘历史,发奋学习。同时,还依托校园之声广播站“学党史”栏目和主题班团队会,让“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在青少年的心中深深扎根;借助国旗下党史演讲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如此,可加强思想教育,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拧紧价值观引领的“总开关”。最后,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启蒙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和显性的政治启蒙教育,还应该依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性和政治敏锐度,把全体教师对青少年的政治启蒙教育工作细化在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践行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青少年对党、民族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情感。另外,还要从学校层面建构政治启蒙教育课程化、活动化体系,坚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团队活动和思政课堂,着力建构有深度和广度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体系,做好青少年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工作。目前,政治启蒙教育已成为我校德育的首要工作,能进一步彰显我校思政教育的品牌特色,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思政教育浸润心灵,为青少年成长打好人生底色论文

  二、四抓”并举,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

  (一)坚持抓好仪式教育,渗透思政育人


  学校是一个充满仪式行为和活动的地方。仪式教育是一种青少年的经历和体验,是一种行为上的约束,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渗透[3]。学校仪式教育的主要类型有周期性仪式、纪念性仪式和日常性仪式。仪式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导向和育德的功效,故学校可通过仪式承载和蕴含的丰富情感与育人价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由于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故学校可通过国旗下主题演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每天的早餐仪式课程中,学校可让学生诵读《朱子家训》《诫子书》《周氏家训》等经典诗文,使其在参与中得到道德体验和懂得感恩;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文化节日,分别开展“扫墓缅怀先烈”“忆端午·寻诗魂”“月满中秋,情满校园”“浓情九九·敬老孝亲”等全课程主题项目学习活动,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元素为核心,建设“向美而生”的全课程主题仪式,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让学生有所获益。另外,在新生入校时举办开笔礼,引导其向上向善;毕业时举办毕业典礼,使其感受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概言之,仪式教育属于学校的隐形课程,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因此学校有必要抓好仪式教育,聚焦思政教育内容,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抓好社会实践,实现思政育人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社会实践要深度融入思政教育[4]。融入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把具有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社会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在社会实践中上好思政教育课[5]。具体而言,教师可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挖掘思政元素,用心创造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精品项目活动。例如,在世界气象日,带领学生零距离接触并了解气象,使其在探寻神秘的气象科学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在国际禁毒日开展“少年有志·青春无毒”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互动活动中了解毒品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提高学生防毒、拒毒的意识;倡导青少年暑假参加丰富多彩的“假日学校”“缤纷暑假·快乐暑我”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依托革命起义馆、研学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科技馆、民俗馆、博物馆等本土资源,开发校外思政教学活动资源,鼓励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挖掘爱党爱国元素,厚植家国情怀。另外,学校还要制定学年社会实践课堂教学计划,丰富社会实践资源,不断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生亲身体验和切身感悟,破解理论讲授与信仰塑造分离的困境,让学生受到深刻、持久的思政教育,从而使学校思政教育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坚持抓好红色资源,实现思政育人

  红色资源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科书,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本色,有助于学生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情感的培育[6]。将红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此,学校组织青少年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利用红色资源承载的丰富精神内涵和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在“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乐学,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养分,从而塑造了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种子”在青少年心田生根发芽。同时,学校结合文化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握时机,由党员教师带队组织各班级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代表参观“酒泉起义纪念馆”“油田展览馆”和“铁人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敬献花篮及党、团、队旗下宣誓等实践体验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实现更好的成长。另外,学校还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带领孩子前往“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高台烈士陵园”等地参观,进一步扩大受教育面。如此,通过追寻红色记忆、学习英烈事迹、感受红色文化,可让学生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结束后,学校还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节点,开展了基于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红色资源,并与思政教育实现了高效融合。

  (四)坚持抓好学科融合,实现思政育人

  学科融合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国家要求开设的所有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各学科德育资源中的育人要素。近几年,学科教学目标已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变为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学校要深入挖掘各学科思政元素和隐匿的德育资源,并使之与学科课程知识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融思政、思政涵课程,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将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一是要善用课堂主渠道,让学科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有根有魂”。即在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定思政教育目标,然后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挖掘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内容,并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学科思政内涵注入课堂,实现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价值。二是善用实践活动,让学科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声有色”。即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建设为第二思政课堂,以开展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行思政教育,从而强化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三线”联动,筑牢德育主渠道

  建构课程体系,厚植生命舒展线。德育是一种育人理念,教育者不能将它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是要将其暗含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搭建起思政课程体系,规划好各类活动的思政着力点和思政着力方式,才能让各类思政课堂“活”起来。对此,学校可以省级重点课题为依托,梳理现状,精准切入,构建“三位一体”双序列“博雅涵慧,悦享成长”德育课程体系。具体而言,需要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为课程基本形式,以“融于生活,修养品性,终身受益”为课程目标,以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为主线填充课程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行为规范、公民素养培养、法律法规教育等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科学设计与德育主题有关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德育课堂与道德实践活动相贯通,促使德育系统化、体系化。同时,注重开展与德育主题有关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着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行为。只有这样打造体系化德育课程体系,才能为思政教育提供助力,从而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深化主题教育,构建活动育人链。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力有序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充分发挥主题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7]。在主题教育中,要不断丰富思政育人的载体,坚持做到活动育人与思政引领相结合,从而不断激发思政育人的活力。同时,深化各项主题活动教育,串点成链,构建活动育人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为,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2022年3月,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雷锋精神,我校开展了以“学习雷锋,用爱心为春天开幕”为主题的升旗仪式、环境卫生整治、主题班队会、走进社区志愿服务、手抄报展评等一系列活动;4月,举行了“悦读·悦思”读书节;5月,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主题团日活动;6月,开展了“艺术审、美”艺术节;7月,进行了师生合唱表演举办了“书画出彩人生,献礼建党百年”师生书画、摄影艺术作品展;9月,举办了体育节;10月,举办了“最美诗词”文化节;12月,举办了“向美而生,绽放精彩”音乐诗会。学校以育人为主线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追寻梦想、明志致远。如此,学校依托丰富的文化育人活动载体,围绕不同主题,形成文化活动育人模式,构建文化育人成长线,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行为习惯的塑造。

  提升心理能量,夯实心理健康防线。即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提升其心理能量,从而促进学生幸福生活、健康成长[8]。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可在全年经常性地通过咨询、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校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问题学生”心理疏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自我调控、承受挫折的能力。二是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学校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推动学生锻炼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加强学生之间情感联系,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培训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调节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要用好“第三课堂”。学校可通过与校外研学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组织系列研学活动,包括趣味十足的心理科普体验、励志减压的心理团建、互动体验式的心理健康宣传等,并在这些活动中设置情绪管理、团队合作、自我认知、专业辅导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9],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牢记对党忠诚、涵养家国情怀、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自觉提升境界。由此,学生可增强自信,获得更多的心理愉悦感与成就感。如上所述,通过以上三种路径,让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实现育心、育德、育人的最终目的。

思政教育浸润心灵,为青少年成长打好人生底色论文

  四、结语

  教育的初心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人民要有信仰,国家才会有力量。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必然离不开这个民族信仰和精神的支撑。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民族明天的希望,而中小学又是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阵地,故要重视在中小学实施思政教育。而把思政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在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也是在为祖国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要善于挖掘和提炼精品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善于创新和积累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鉴于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尽职尽责,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启蒙的引路人;找准发力点,“四抓”并举,拓展思政教育多元途径,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坚持“三线”联动,构建思政育人格局,筑牢德育主渠道,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全员、全方位引领青少年体验生活、经历成长,引导他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另外,教师还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当好每一个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筑牢信念之基、打好人生底色。

  参考文献:

  [1]方铭琳.做好政治启蒙坚持为党育人[J].少先队活动,2023(5):1.

  [2]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EB/OL].(2014-05-30)[2022-05-30].https://news.gxau.edu.cn/xwzt/2016nzt/lxyz/xxljh/content_1808-45.

  [3]许胜利,黎立夏.学校仪式教育的类型、特征及功能[J].教学与管理,2021(7):18-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5]陈凡.推进社会实践深度融入“大思政课”[N].光明日报,2023-05-23(14).

  [6]兰明,马钰冰,朱晓宇,等.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时代报告,2023(3):99-101.

  [7]张顺涛.善用“大思政课”推动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J].北京教育(德育),2023(增刊1):82-85.

  [8]杨聪聪.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0):87.

  [9]林慧.思政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5):100-101.

  [10]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2-05-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008/t2-0200831_483752.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0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