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减负不减质是当下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数学文化,将育人学材与学习方法融合;围绕算理算法的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习惯与实践创新的精神,将学科素养融入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落实“生本主义”教学理念的关键。
[关键词]“双减”政策;落实措施;数学教学;提升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适切的学科育人模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把小学数学的学科育人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教育者应从生本教学的理念出发,着力于提升教学的效率,改变“唯分数论”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人文精神。
一、挖掘数学文化,培育学生“强国有我”的志向
课堂是数学学科育人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准确解读教材显性的知识点,又要深入挖掘教材所隐含的人文内涵,同时,还要利用课后服务等时间,适度增加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开设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结合传统数学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予有形落实。
(一)兴趣促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要致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有趣味的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获得持久学习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通过我国数学发展史中的精髓,如“鲁班锁”“九连环”等引人入胜的数学游戏,又如古代的数学迷宫等耐寻味的图形数、诱人思考的“鸡兔同笼”数学趣题等,加以别开生面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体验数学思考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理想领航
理想是人生学习奋斗的目标,教学中,通过引用数学家的故事,如陈景润用一次次数学计算,去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又如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创新,无数次攻克难关,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等例子,可以让孩子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在日常学习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
二、探究算理算法,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客观真理,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的统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独特方式,要求学生准确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测量操作,合理进行问题分析等。数学学习中的判断推理,是非对错不是唯课本、教师、先贤的表述,而是尊重客观事实,通过实践去验证其中的定义、公式。数学的教学过程,通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的规律、规则,使学生形成规则与规范意识。
(一)理解算理中渗透遵守规则的意识
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既落实好传授好知识,又达成课堂育人的目标呢?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例如:数学课堂中出示测试题1:东村有20户人,养了15头牛,你能算出什么问题?总有一些人会列出“20+15=35”的算式,又如测试题2:一条大船上有55个船员,养了6只猴子,问船长年龄是多少?亦有不少同学会列出“55+6=61”或“55-6=49”的算式,让人啼笑皆非。此时,教师有意识地相机引导,对于测试题1,可引导学生思考:21+15=35,得数“35”到底是“35头牛”还是“35户人”,在学生无法进行合理解释的情境之中,点明只有“同类量”才可进行相加减的道理。而对于测试题2,则让学生思考:船员与猴子的数量可随时随地变化,而船长的年龄是一年才会变化一次,由此让他们认识到,解决问题必须从算式意义、已知条件与结果间的关系中去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由此教学,将学习活动落实于细节处,既强化了算理,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按规则办事的意识,从而把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二)探究算法中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科育人,要求教师从课堂设计入手。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创设“分生日蛋糕”的学习情境:聪聪的生日在12月12日,这一天,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先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5份,爸爸吃了大蛋糕的2/5,聪聪吃了大蛋糕的1/5。妈妈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孩子们围绕“1/8+3/8”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计算方法是“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还是“分子加分子,分母不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理解了“分母不变”的道理,学生自主归纳形成算法后,在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怎样应用“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一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时,发现分母不同,让学生演示学具,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异分母分数无法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再以变换学具的演示,让学生明白了进行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必须先通分的道理。这样,把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这一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三、渗透辩证思维,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要引导学生学习用辩证方法,灵活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既体会到可以一题多解,又学会多中求佳,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
(一)在观察对比中优化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最优”的解题方案并非一蹴而就可实现的,而应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分析与思考,对比与综合中才能做到异中求佳。例如,三年级“时、分、秒”一课时,教者要把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树立“惜时”的意识,养成“守时”的习惯。教学过程中,依托学习活动开展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学科德育渗透。通过用“眨一至两下眼睛便是一秒”这样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会一秒钟时间的长短,并引导他们举例说明并证明“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一小时有多长”。在积累“量感”的同时,引发学生感叹时间的短暂,明白每一个人都应自觉珍惜宝贵时间。又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广角·沏茶问题”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的妈妈出门办事了,小明的肚子“咕咕”叫起来,于是,小明想露一手,尽快将饭烧好,让妈妈回来也吃上可口的饭菜。
事件场景:洗电饭煲:1分钟;洗米:2分钟;煮饭:20分钟;烧青菜:3分钟;烧鱼:9分钟
问题思考:小明应该怎样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尽快将饭烧好?
教学中,通过学生日常熟悉的做饭这一情境,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些事?有学生认为一步一步做,按先后顺序完成6件事,所以完成这顿午餐至少需要35(1+2+20+3+9)分钟;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则认为煮饭和烧青菜、烧鱼可以同时进行,只需要23分钟即可。通过展示学生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评议两种不同方案的合理性,从中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体会优化和统筹安排的好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科育人。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提出问题:把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通过画图实践与思考,对于还剩1个角、2个角、3个角、4个角、5个角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找出5种不同的答案。然而,若把题目融入生活,假设它是一个木质的家具,应采用那种截法,会让你的家具变得更美?这样把数学与美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还提高审美能力;再如,假设它是一个玻璃桌面,又应该用哪种截角的方式才能让小孩的活动更安全?这样,又把数学知识与安全教育融合在一块,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知道如何增强安全意识。由此在原有纯粹的数学知识中,加入审美教育、安全教育,既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促进学生人文性的提升。
(二)在换位思考中提高思考能力
换位思考是一种主动行为,也是一种习惯养成。小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正处于依赖期,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着眼于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成熟。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之一,旨在通过让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感受简单随机现象,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教学中应从“统计与概率”工具性价值之外的角度,探讨“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育人价值。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下册设置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单元,共设两个例题。
例1:学校定做校服,红、黄、蓝、白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例2:班级要从两位同学中选出一位参加学校讲故事大赛,选谁合适?
从知识层面上,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用调查法收集简单数据的过程,学习用“正”字法记录数据,并用统计表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这是老师在教学中都能把握的教学目标。深入分析这两个例题,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大的育人价值:
在例1的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学生会充分表达“我喜欢什么颜色”,并用举手投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决策,体会自我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参与意识。此时,学生的思考角度基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第二阶段,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喜欢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而校服是大家一起穿的,因此要满足全班大部分人的喜好,要考虑“我们班大部分人喜欢什么颜色”。学生经历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到倾听他人想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学习倾听他人的想法,而且学习了尊重他人的观点,允许他人跟自己有不同的意见,在意见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从集体的角度出发,少数服从多数,于是学生的思考角度就从“我”转变成“我们”,是以“我们”为中心的。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三阶段,在解决“我们班定做校服颜色”问题后,教材接着提出“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学生需要思考“我们班喜欢的颜色其他班的同学也喜欢吗?”进一步思考“我们班的意见能代表全校的意见吗?”这样,思考角度就从“我们”过渡到全校(对方),培养学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育人本质上是教人做人做事。做人做事关键是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角度经历了“我为中心-我们为中心-对方为中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育人的角度看,重在培养学生怎么从对方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鼓励课外实践,培养实践创新的精神
学科育人不能仅限于课内学习,还应该延伸至课外练习,要跨越数学课堂的时空,充分利用课外育人渠道,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目的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把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扩大育人范围,提升育人效果。
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统计》一课时,教师切不能停留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仅仅指导学生就题解题,完成例题的讲解及课后的练习便结束教学过程,而应该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精准地加工,把书上的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化的处理,将题目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课前,可带着学生到气象台参观、调查,观看气象台里张贴的各种天气情况,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统计表内的天气情况及相关报告;课后,引导学生将统计的知识进行拓展运用,让学生尝试调查本地的天气变化的原因,把调查的数据制成学过的统计图,再根据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推测影响本地天气的原因,寻找改善本地环境的策略等。这样,不仅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进行了关联,拓宽了学习空间,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用数学”分析去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逐渐提高应用数学进行科学分析数据能力,在统计分析各年度的气候变化中,发现“地球正在变暖”这一现实情况,由此教育学生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使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有用”。
总之,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处处蕴含有学科育人的“点”。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育人的每一个“知识点”,再连接成数学知识的“育人线”,并有机融合在整体提升的“教学面”,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秉持“生本主义”理念,让数学特有的学科思想和德育内涵,得以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韦骅峰.招生考试改革的鉴古知今——“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的历史探究[J].教育研究,2021,42(5):86-100.
[2]俞正强.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