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析如何借助古诗词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2 11:03: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学生应该建立文化自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学生认 知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的助力。文章基于古诗词教学与建立  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进行“借助古诗词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实践研究, 从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四方面入手,探寻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实现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 简称《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置于语文学科核心素 养首位。在教育学者潘庆玉看来,文化自信是形而上 的“道”,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则是形而 下的“器”[1]。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关系可 见,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所谓 的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知中华文 化、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 命力有坚定信心。

       众所周知,古诗词既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又是中 华文化的载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 助其中的典故, 感受古人的思想智慧, 对其产生崇拜; 可以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 力;可以品味语言特点、韵味,感悟古代文学的无限 精彩;可以品味诗人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涵养、传 承民族精神……由此可见,古诗词是学生建立文化自 信的强大助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古诗词为基础, 以 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为入手点, 应用适宜的策略实施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理解古诗 词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文化自信,实现古 诗词的“以文化人”价值。

       一、认知中华文化

       认知中华文化是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第一步。在 实施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应深挖文本, 提取文化养料, 并以此为基础组织语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认知。

\
 
       (一)深挖文本,提取文化养料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这些中华 文化资源正是学生建立中华文化认知的切入点。大部 分初中生虽然具备了较扎实的古诗词学习基础,但是 他们的中华文化认知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 难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内容,不利于建立文化自信。教 师应利用自身专业能力,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提取文 化养料,继而在课堂上重点进行点拨,使学生建立良 好的文化认知。

       例如,《十五从军征》中写道:“舂谷持作饭,采 葵持作羹。”在此之前,作者交代了院子里长着野生的 谷子,井台四周长着野生的葵菜。在这一句中,一名 老兵用野生谷子做饭,用葵菜煮汤。短短的一句话展 现出了汉代的饮食民俗。早在汉代时,人们就开始使 用煮、烤、炒等方式烹饪美食。此外,汉代的主食主 要为小米、小麦、大豆、黄米等, 与现代的主食相近。 汉代的副食种类也尤为丰富, 如菜、肉、蛋等。其中, 菜以葵为主。然而,大部分初中生不太了解我国古代 的饮食民俗。在阅读相关诗句的过程中,他们很难深 刻地理解诗句内容,尤其很难了解我国古代的饮食民 俗文化。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谷”“葵”作为文化养 料, 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使 学生一步步地了解古代饮食民俗及背后的文化特点, 建 立良好的饮食民俗文化认知。

       (二)互文阅读,加深文化理解

       不同时代的古诗词是不同时代文化的象征。面对 不同时代的古诗词,大部分学生很难建立关联性的理 解。古诗词互文阅读是学生对比有关联的古诗词,深 入探寻、理解其中文化内容的有效途径 [2]。在实施古 诗词教学时,教师应以古诗词中的中华文化的某一要 素为着眼点, 整合不同时代的古诗词, 鼓励学生对比、 总结,使学生建立深刻的文化理解。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望月怀远》 都描述了中秋节望月怀人的景象。但是,二者的侧重 点有所不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诗人 在中秋夜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远在家 乡的亲人,从心底产生了无限的思念。但是,诗人没 有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而是自我安慰,将人世间的 悲欢离合和宇宙的规律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了自己豁 达、乐观的胸怀。在《望月怀远》中,诗人重点描绘 出了自己在中秋夜彻夜难眠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远 在家乡的亲人的思念。在互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 对比两首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借助相同之处进入传 统节日场景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借助不同 之处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 涵,建立深刻的文化理解。

       二、热爱中华文化

       (一)美读激趣,引发情感共鸣

       美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古诗词大都 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诗人 在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感态度等,营 造出深远的意境。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古 诗词的节奏、韵律, 进入具体的场景中, 与诗人对话, 深入理解古诗词内容及诗人的创作意图,同时感受到 古诗词之美,建构积极的学习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 的热爱之情 [3]。

       例如,《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描 述了曹操登上碣石山,瞭望东海的场景。曹操用 一 个“临”字和一个“以”字表达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 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可以体会到曹操当时的感受。同 时,为了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在讲述背景 知识的同时,利用电子白板出示碣石山和东海的图 片,将学生带入雄伟壮观的场景中。此外,教师可以 鼓励学生化身为曹操,联想曹操当时取得的成就,想 象自己登上碣石山,观望东海时的情绪和心境。在换 位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会有所感悟。教师可以在电子 白板上同时展示图片、音乐,引导学生继续体验场景,同时鼓励学生诵读诗句。在诵读的过程中,大部  分学生会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 铿锵有力地读出“临” “以”,体会诗句的节奏美和旋律美,同时体会曹操的  英雄气概。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学生会感受到古诗词  的无限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建立文化  自信。

       (二)创设情境,优化情感体验

       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相距甚远。 同时,大部分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很难“穿越时 空”,走进古诗词的场景中,不利于深入品味一词一 句,感悟诗人的情感。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古诗词 中的场景为着眼点,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体验情境, 与 诗人进行对话。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杜甫流亡时期 居住在成都草堂, 这段时间正值安史之乱, 战乱频繁, 社会动荡不安。杜甫虽然长期处于困顿状态,但是他 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大 部分学生了解了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于是,教师可 以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微课,利用直观的画面再现安史 之乱时的动荡局面,把学生带入历史场景中。与此同 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安史之乱下的社会 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拖着病弱的身躯一路 颠沛流离, 看尽妻离子散的悲惨场面。历经重重波折, 终于来到了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郊外 的小溪旁盖起了一座茅草屋,终于过上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安宁。但是好景 不长,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茅 草屋四处漏风。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 入具体的场景中, 并发挥想象力, 继续描绘后续场景, 同时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基 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边想象场景边诵读诗句。如 此,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感受杜甫身上乐 观向上、忧国忧民的美好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正 是对中华文化的诠释。学生会在受到心灵滋养的同 时,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对中华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三、认同中华文化

       (一)群文阅读,建立文化归属感

       文化认同感是建立在文化归属感之上的。文化归  属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大 量阅读 [4]。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某种文 化元素的滋养, 建构深刻的文化认知, 增强文化归属感。 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在丰富古诗词储备的基础上建立文 化归属感。因此, 教师要积极实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屋内的贫寒 景象,暴露了杜甫的困境。杜甫虽身处困境,但心中 依然念着国家和人民,甘愿牺牲自我来换取天下百姓 的安乐,彰显出了舍己为人的精神。《破阵子·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述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斗 争的场面,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心情。《过零丁洋》中 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生平,中间两句描述了诗人对当 前局势的认识,最后一句展现出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 选择——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狂”态毕露,气象恢宏,尽显阳刚之美,表达出 了诗人卫国守边的无限豪情。

       这四首古诗词虽然描绘的场景不同,表达的主张 和想法不同,但是都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感情。教师 可以组建群文,提炼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 鼓励学生对比这四首古诗词中的场景,深刻体会诗人 身上的精神,增强文化归属感。

       (二)思辨阅读,形成正确的“三观”

       初中生正处于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古诗词 中蕴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古诗 词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诗人深入对话,可以受到精 神的洗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5]。同时,学生 可以因此感受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对中华文化建立认 同感,为传承中华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古 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思辨阅读活动,使学生 走进语言深处,体会、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三观”。

       例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剖析了自己 的内心世界,用生动的语言诉说了仕途的艰难,抒发 了在遭遇挫折后的苦闷和抑郁。但是,他没有因此遭 遇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是值得学生思辨的。对 此,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的过程中, 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李白一蹶 不振了吗?他是如何应对挫折的?”在此问题的驱动 下,学生会用思辨的眼光审视李白的行为,从他的苦 闷、抑郁中感受到他对理想的坚持, 建立全新的认知。

       四、形成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知,是对文 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是对保护、传承文化历史责 任的主动担当。在参与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 学生逐步认知了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建立了积极的 情感,认同了中华文化。如此,学生会产生保护和传 承中华文化的意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 机会, 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推动下, 践行良好行为, 自 觉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
 
      例如,《春望》全篇情景交融,情感含蓄凝练、深 沉。开篇先描绘了故都萧索的景象,接着叙述长久的 战事,最后写出自己的衰老与哀怨。三部分内容环环 相扣、层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在学习 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多样活动,可以建立良好的认 知。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甚 至威胁祖国和平统一的现象。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为落 脚点,呈现相关生活事例,引导学生探寻“我要怎么 做”。在探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迁移阅读认知,尤其 秉持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合作讨论切实可行的做法。 如此, 学生可以在强化认知的同时, 丰富生活经验, 便 于在生活中践行爱国行为,增强文化自觉,建立文化 自信。

       五、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古诗 词内容的基础上,强化文化认知,塑造积极的文化情 感,建立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逐步建立文化 自信,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可 以将古诗词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工具。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古诗词内容为依据, 以文化认知、 文化情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为着眼点,利用自身 的教学和育人智慧,使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与古诗 词“互动”,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走进古 诗词深处,感受、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由此获 得良好发展,建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冯灿.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舟 山:浙江海洋大学,2023.
       [2] 戴敏雅.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中的问题及对策[J].读 写算,2022(24):90-92.
       [3] 王奇.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调查 与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22.
       [4] 石生刚.文化自信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 略[J].家长,2021(14):82-83.
       [5] 陈桂平.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统编本”初中语 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 学,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8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