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文章阐述了以育人为前提基于主题意义设计初中英语单元的理论,明确了基于单元主题意义设计单元教 学内容的路径,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主题意义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的策略,提出了教师需从研读单元的 语篇出发,厘清语篇背后所承载的育人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主题意义这根主线串联课时子主题的教学任务,逐 步构建体现单元整体育人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英语,主题意义,学科育人,育人目标,单元整体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 简称《课程标准》) 的颁布标志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 革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教育时代。核心素养教育时代课 程的根本任务是以学科育人为前提,全面提升学生的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科育人的首要阵地,而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学科育人的主要途径。实施 单元整体教学利于教师从整体出发梳理单元各语篇内 容,聚焦主题意义,挖掘语篇的育人价值,把单元的 所有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 元育人主题,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科育人的任务。由此 可见,提炼单元语篇内容的主题意义是落实学科育人 的关键。
一、主题与主题意义的内涵以及与育人目标的关系
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 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了语境范畴 [1]。《课程标准》把 课程内容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 题,每个主题按照不同级别又分为不同的主题群和多 个相关的子主题。
关于主题意义,《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强化 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确立 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本文认为,主题意义就是 文本背后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语 篇传递的正能量、积极的主题意义就是育人的目标。
二、以主题意义为统领构建单元育人目标的理论依据
崔允漷的课堂学习增值论提出:课堂学习可以增加学生想学习的愿望动力值、增加会学习的方法值、 增加所学到知识和技能的数量值以及增加学生学到知 识的意义值 [2]。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习者在体验和经 历中主动探索发现并建构新知。结合以上理论,我们 可以这样理解:单元的主题意义决定了单元学习目标 制订的方向, 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可提升学生学习的“动 力值”;在贴近实际生活的小主题语境中感知和体验, 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增加“方法值”;引导学生 探究课堂活动中一个个小主题背后的深刻内涵,有助 于增加“数量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迁移运用实践 知识并领会单元主题背后的深刻内涵,能够增加学习 的“意义值”。由此可见,以主题意义为统领构建单元 育人目标符合学习增值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原理。
三、基于主题意义构建单元育人目标的路径
单元的主题意义承载着育人价值,教师可以按照 以下路径展开探究: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分析和梳 理单元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实际 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第二,对单元内容 进行重组、增减或调整顺序,以单元的主题意义这根 主线为统领,从编排单元的课时入手,把每个课时分 解成不同的子主题。第三,统筹每个子主题的课型和 育人目标,汇聚成单元总体育人目标。
四、基于主题意义构建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下文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为例,阐述提炼单元主题意义构建单元教 学的策略。本单元谈论的主题是“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经过主题意义探究后重构的单元整体教学可 分为 4 个课时和 4 个子主题,如图 1 所示。
(一)整合重构语篇,研创合理的育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部分语篇内容不能与时 俱进,所以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对现有 教材语篇以主题意义为引领进行整合和改编对构建单 元育人蓝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从分析解读单 元主题入手, 以“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为 主题, 重构所有语篇内容, 围绕虚构主人公“Liangliang 老师”的活动, 构建意义关联、环环相扣的主题语境, 展开子主题。重构后,本单元按照四个子主题可分为 听说课、活动课、阅读课、写作课四种不同的课型, 每 个子主题都由不同的育人目标串联生成单元主题意 义,从而汇聚成单元育人目标。
(二)设定虚构人物,创设适切的育人情境
创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境,让整个单元的学 习内容能够更合情合理地呈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 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本 单元 Section B 2b 部分语篇讲述的是偏远地区的孩子 Liangliang“索道求学”的过程, 近年来“索道求学”的 现状早已改变。为了更合理地用好教材中的文本,凸 显学科育人的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采用情境倒叙 的方式,并借由一个虚拟人物展开——曾在偏远地区 索道求学的孩子 Liangliang 已成长为今天的 Liangliang 老师。在第 1 课时,创建 Liangliang 老师上课的情 境, Liangliang 老师通过“你所知道的从古到今的交通工具”调查问卷导入话题, 带领学生去博物馆研学, 继 而引领学生了解古今交通方式的变迁,让学生在真实 的博物馆语境中学习目标语言,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 国的信念。在第 2 课时,Liangliang 老师通过“了解学 生的出行方式”导入话题,开展了以“环保出行”为 育人目标的活动课。在第 3 课时,Liangliang 老师讲述 自己亲历的“索道求学”展开文本的阅读,通过过去 和现在 Liangliang 家乡上学方式的变化, 引导学生珍惜 今天的美好生活,树立热爱祖国的信念,努力学习报 效祖国。在第 4 课时, 构建记者采访 Liangliang 老师的 语境, 通过阅读 Liangliang 老师从“索道求学男孩”蜕 变成一名教师后回家乡任教的成长经历,为学生搭建 写作框架,完成以“Liangliang 老师的个人成长过程给 你的启示”为主题的写作,通过一整个教学过程渗透 努力学习追逐梦想的育人目标。
(三)以活动为载体,逐级渗透育人目标
本单元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虚构人物“长大后 成为老师的 Liangliang”的所有活动展开。本单元整体 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原则设计:
第一,每个课时的主题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 和心理特点设计的。第二,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这样设计活动有助于学生 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多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能有效促进 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的进阶式发展。第三, 每个活动的推进都是为落实育人目标服务的。
(四)实施动态评价,反馈强化育人效果
泰勒认为,教育评价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 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其本质是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教育目标 [3]。教师在课堂 教学中实施动态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检验、反馈单元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生的学 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结合元认知策略和最近发 展区理论,本单元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通过四种不同的 课型,从学习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三 大方面展开(见表 1)。
本单元评价的主体有: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 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根据课堂活动和教学内容, 本 单元采用了多种动态评价方法。比如,在听说课和活 动课中,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及回答问题进行口头评 价以及用个人积分的评价激励学生;在小组汇报和讨 论等教学活动中进行竞赛评价、积分评价;在写作环 节让学生先用量表进行自我评价, 再进行同伴互评, 在 最后的展示活动中,全班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作文质 量。在课堂学习结束时,教师让学生统计个人课堂积 分,并依据学习目标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 课堂学习效果。
五、基于主题意义设计单元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明确目标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理年龄及 学习兴趣, 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能、 情感态度等方面。明确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有助于教 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4]。
(二)融合资源
在构建单元育人蓝图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 教学资源,如跨学科学习资源、同学科其他教材、网 络及信息技术资源、实物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新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境教学、合 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 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四)加强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 习成果的评价与反馈。通过及时、有效的评价与反馈,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基于主题意义的构建来设计单元教学,能使教师 全面认识、理解教材,更好地解决教学碎片化、浅表 化的问题,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教师在建构 主题意义设计单元教学时,不仅要多层次多角度思考 提炼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 还要逐一落实育人目标, 这 对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语言文字素养、信息素养等 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 教育教学水平,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调整教学策略, 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科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课堂变革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增值[J].教 育研究与评价(课堂观察),2014(1):7-8.
[3] 孙名符,刘岗.数学学习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8.
[4] 左小玉.主题引领下的小学英语单元育人蓝图构建 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3.46(10):20-24.
[5] 陈莹.基于主题意义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J].中 小学教材教学,2023(12):56-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