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1 10:2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文基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从生命关怀的视角总结反思当前中小学音乐学科器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器乐教学的生命价值关联起来,超越器乐课程教学变革作为传承文化或者一般发展工具的传统研究,丰富器乐教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内容,提升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变革服务学生生命成长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器乐教学,生命成长,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器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器乐教学的现状和研究价值

  (一)对教育根本任务的坚决执行—立德树人

  我国20世纪初新建学堂,规定音乐课以歌唱学习为主。发展至今,中小学音乐课堂虽已逐步扩展了多种器乐教学,然而仍比较缺乏器乐教学与学生成长发展、器乐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精神重塑、器乐教学与人格培育及社会和谐发展、课堂乐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只关注器乐考级,这种具有功利性色彩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艺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器乐教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鼓励学生成为个性化乐器的制作者、家乡音乐的演绎者、多声部乐曲的编创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对器乐教学现状的必然求索—提高小学器乐教学质量

  我国少儿器乐学习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第一个活跃期,主要操作模式为学校发动、统一购买、家长自费,形式为课堂乐器教学和学校课外器乐社团。但受音乐师资配备、学校发展思路、课程与教材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课堂器乐教学没有得到普及,且缺失较为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多维的评价标准,对器乐进课堂的真正意义与作用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我国中小学逐步推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器乐)、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注重合唱)、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注重体态律动)等外国音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更多关注器乐教学领域的形式、策略及内在价值。但由于经费原因,乐器进课堂的推进工作遇到很大阻力。

  目前,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依然较为薄弱。随着初中学业水平艺术学科素养考核工作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工作的启动,整体艺术教育氛围得到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器乐教学理应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赋能。

  (三)对教师技能培训的迫切思考—发展教师器乐教学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无论是艺术实践中“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个领域,还是学习内容中独奏与合作演奏的学段学习任务,都对开展器乐教学的必要性表述得比较清晰和具体。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江苏省宜兴市小学音乐学科课程建设日趋规范,音乐学科的师资逐年补充,绝大部分学校专职音乐教师的配备基本到位。全市公开教研活动已经开始关注器乐进课堂教学,举办了多次现场研讨活动。但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实施水平以及实施效果而言,不仅体现在全市不同学校之间器乐演奏水平参差不齐,还体现在许多教师自身演示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器乐教学策略、经验,更缺失对器乐教学内涵的理解以及结合器  乐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效途径的实践。

\

  二、器乐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实践路径

  1968年,由德国阿尔特提出的“以艺术作品定向”的音乐教育,重科学分析、轻音乐实践。美国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渐进教学法”“发掘创造力教学法”,突出传授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经验。1983年,德国的军特、奥托、瑞采尔合著的《音乐课堂5—11》中完整呈现了“以学生定向”的音乐课的构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基础教育尤其应该关注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构建课堂教学观。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归纳器乐教学研究可以分为三种方向:第一种,较注重演奏的知识与技能;第二种,学习器乐演奏过程中能适当关注生活价值;第三种,聚焦器乐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其中第三种研究方向“以人为本”,更多关注每个生命体在音乐表达中生存自由、生命美好、生活幸福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器乐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如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探究制作富有生活味的乐器;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编创演绎富有童趣味的器乐;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合作演奏展示富有家乡味的文化。基于此,笔者结合区域器乐教学开展以下研究。

  (一)开展区域器乐教学状态的调查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内涵、艺术课程开展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展器乐研究。下面结合近五年宜兴市器乐教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器乐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教师器乐教学理念、专业能力调查研究

  2019年3月,有55名小学音乐专职教师参与了问卷调查;2023年3月17日,有125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参与问卷调查。通过梳理、归纳调查数据发现:①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稳步增加,有助于开展器乐教学,推进学生乐团建设;②教师普遍认识到器乐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器乐演奏能力有所提升并且能主动示范演奏;③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器乐学习的现状,不再局限于传递音乐知识和技能,器乐课堂正在转变为一个探究和创意实践的场所。

  2.“互联网+”器乐学习状态的调查研究

  为了缩小城市和乡村器乐教学的资源差距,学生依托互联网进行器乐学习。2021年10月,笔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互联网+”小学器乐学习效果。其中,128位专职音乐教师上交了调查问卷,数据显示:78%的教师通过互联网观摩过器乐教学课;91%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有利于器乐学习,89%的教师认为“互联网+”器乐学习能缓解师资“不均衡”的现状,91%的教师会使用智能手机上传器乐演奏示范视频,84%的教师会在学习平台回复学生的留言,88%的教师愿意尝试线上器乐教学,54%的教师不了解线上和线下双师器乐教学,48%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器乐演奏视频拍摄,67%的教师没有通过互联网开展过线上器乐教学。

  调查数据显示:①宜兴市大部分音乐教师认同“互联网+”器乐教学的可推广性和优越性,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对“互联网+”器乐教学的普适性缺乏足够认识,亟须建立研究共同体,共同提升“互联网+”小学器乐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②宜兴市音乐教师普遍具有器乐示范演奏能力和开展“互联网+”器乐教学的能力,教师自身对线上器乐教学存在渴望,因担心学生缺乏网络学习设备、不能及时在线纠正演奏错误等因素,部分教师处于消极等待状态,需要进一步通过“互联网+”示范推广器乐教学示范案例。

  3.学生器乐学习状态的调查研究

  2021年11月,笔者随机选取江苏省宜兴市的10所学校(包括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进行了“互联网+”小学器乐学习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8%的学生方便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进行在线学习,43%的学生方便使用计算机进行在线学习,81%的学生会独立使用智能手机拍照或录制视频,32%的学生会在学习平台上传视频,42%的学生会在学习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68%的学生会用网络搜索资源,20%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过乐器。

  2023年4月随机抽取120名宜兴市中小学生,针对器乐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梳理、归纳数据后发现:①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的小学生,基本家中已经配备移动学习终端;②超过半数的学生会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在“互联网+”器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反复观看演奏指法示范、聆听某首乐曲演奏、尝试多种编创表演,遇到疑惑线下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与网上教师沟通,教师及时通过“互联网+”语音在线答疑或者文字留言的方式解答学生困惑;③师生普遍认为坚持开展器乐学习能够提升核心素养,如建立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概念,提升识读乐谱能力,有利于开展编创实践,深度理解多元文化、关联跨学科知识等。

  (二)构建“生命成长”的器乐课程实践

  学校构建了“生命成长”的器乐课程暨“主题·探求·表现”登山型的器乐学习课程结构,在相互聆听“学习共同体”的声音、感受并尊重他人的音乐表现中,相互调节自我音乐表现,使之形成和谐的音乐合作表达。课程注重个人与集体合作演奏的学习形式,获得有趣、有序、有效的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作及音乐文化等方面的素养,师生共同收获成长。

  1.围绕学生的“学”,构建“四度”器乐课程

  教师转变器乐教学观念,器乐教学中重点关注“生命”,重视器乐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聆听身边的音乐,积极探究用生活物品制作乐器,编创富有童趣的器乐曲,构建“生活体验”到“生动表达”的通道,引领学生与乐器产生交流、与器乐曲产生共鸣、与伙伴进行合作演绎,器乐课程关注参与度、自由度、整合度、实用度。

  参与度,即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器乐课程中学生发言与音乐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每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能胜任的演奏方式参与齐奏、独奏或合奏等,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小伙伴的演奏,并乐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由度,即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可以选择喜欢的乐器种类进行演奏,可以用不同的生活物品制作乐器参与伴奏,还可以为乐曲编创多声部旋律,也可以探索乐曲表现的多种风格。

  整合度,即跨学科融合教学。器乐教学一定是跨学科的学习,因为不同乐器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这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民族乐器丰富的音色与当地制作乐器的材质紧密相关;器乐曲的形成很多源自民俗活动和当地民歌……

  实用度,即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与生活相关联,从学校教学向社会生活拓展。使器乐学习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具有价值,每个生命在演奏中得到进一步舒展与绽放,器乐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2.提供展示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行为,丰富学生演奏体验,从提出问题出发,经历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反思、提炼等过程,逐步实现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内化、概括归纳、迁移类比,学生享受着思维的乐趣,感受着音乐的魅力,促进对不同文化的深度理解,主动搭建器乐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如成立民乐社团、管乐社团、单簧管乐团、中国鼓乐社团、竖笛社团等。宜兴地区近三年有1000多名学生先后在无锡市和宜兴市独奏比赛、百灵鸟文艺会演器乐专场比赛中获奖。

  学生通过不同乐器的学习能够自主、自信地参与音乐表演,逐步养成“亲近音乐、乐于终生体验器乐活动”的习惯,在持续参与器乐活动中获得感知、获得表现、获得智慧,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审美鉴赏力、逐步提升自我生命质量的个体。

  3.课题研究与专项培训相结合,提升区域器乐教研品质

  探索最适合校情、生情的教学策略和具体方法,教师从“关注个人经验的教学行为—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案调整”的磨课中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思考:如何将课堂变为课例?如何将教案变为学案?如何将研究成果通过文字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

  以综合构建和教学迁移理论为指导,通过器乐课题研究实践将个性化器乐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策略、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和推广,如中小学器乐课堂教学展示、在名师论坛中推广和分享器乐教学研究经验、开展竖笛教学专项培训、分享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课题研究与专项培训相结合,明确教研方向,聚焦教研主题,提升教研内涵,发展教研品质,使区域音乐研讨活动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有广度,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骨干教师,在区域展示和成果推广中促进师生“生命成长”。

  三、结语

  器乐教学是艺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器乐学习有法可循、有道可依,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丰富的乐器音色,制作有趣的乐器,乐于和伙伴合作演奏中外优秀器乐曲目,在个性化表达的同时收获合作的快乐,成为家乡文化的宣传员,积极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培育核心素养,推进器乐教学的革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代百生.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观念的变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2):117-126.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4]许洪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