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然后分析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交流轮岗;教师;义务教育学校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其中要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科学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快实现县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1]。因此,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对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拟在阐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困境,从而给出具体的提升策略。
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使教育价值观回归与重塑这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对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发挥了城镇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帮扶性功能。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交流轮岗意见》),这是一个专门针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定的政策文件,对轮岗教师的管理内容作出了明确的指导[2]。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到,各地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而“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正是其中的关键举措之一[3]。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区要科学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4]。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深化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秀教师、校长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学校育人能力[5]。通过上述政策可以看出,相关政策的价值诉求一直都是义务教育学校通过教师交流轮岗,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且为了引导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师资向薄弱地区或学校流动,政策发展趋向也正在从“鼓励引导”走向“制度安排”[6]。从政策出台到现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有利于促使教育价值观回归和重塑
传统意义上,一个好教师的评判标准主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师能否教出可以考出高分数的学生,这种标准是对好教师的一种窄化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师的育人水平是有差异的,用“唯分数论”的标准来评价教师是相对片面的。一个新手教师发展成为一个高水平、拥有育人智慧的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砺和复杂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7]。这一观点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及教师的育人水平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粉碎了一些教师“唯分数论”的传统思想。因此,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来说,在评价教师交流轮岗效果时应做到不再“唯分数论”,而是让教师在交流轮岗期间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积极提高自身的育人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教育价值观回归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价值观重塑的过程。
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困境
(一)激励保障措施尚需完善
首先,激励保障细则相对模糊。《交流轮岗意见》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机制做了明确的指示。即各县(区)要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但是对于具体的落实措施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因此各县(区)采取的轮岗教师激励保障细则有一定的差异,轮岗效果也有所不同[8]。
其次,轮岗教师的真实需求仍需进一步关注。马斯洛提出了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生存的发展规律,人类只有在吃、喝、住、暖等方面得到满足,然后才能在教育、政治、科学、艺术等方面发挥自己的能量[9]。因此,要想有效地发挥轮岗作用,充分关注义务教育阶段交流轮岗教师的需要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生理需要—教师在参与交流轮岗后,生活稳定性发生改变。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对参加交流轮岗的教师而言,交流轮岗会导致教师生活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降低,教师的交流轮岗意愿也会随之偏低。大多数交流轮岗教师在进入流入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会产生距离较远、通勤时间较长等问题,这均会对交流轮岗教师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安全需要—安全需要主要包括人身安全与心理安全,面对新的环境,教学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及科研压力等都会导致交流轮岗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一定的伤害。第三,归属与爱的需要—快节奏的生活及各方面的压力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而增强交流轮岗教师的归属感会加深交流轮岗教师对流入校的办学理念及领导者观念的理解,使交流轮岗教师在流入校中面对新同事时,有与他人交流的欲望。第四,尊重的需要—许多义务教育学校对于交流轮岗教师劳动的评价方式为只通过学生进行评教,或者将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相结合,这忽视了教师本身,进而导致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在异议,最终易促使教师之间产生不恰当的竞争。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到达这个层次需要的交流轮岗教师面对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并拥有一种自我实现感[10]。
个体具有差异性,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不同,“需要”也会有所不同,义务教育学校的交流轮岗教师亦是如此。若想真正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质量,充分发挥激励对交流轮岗教师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必须认真了解每一位交流轮岗教师处于哪一需要层次,从而“对症下药”,以提高交流轮岗质量,最终达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监督评价过程有待加强
对于义务教育学校参加交流轮岗的教师的监督评价存在不足。首先,目前各级政府和教育部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交流轮岗进行监督,但是出台的文件只是笼统地表述了这一观点,并没有提到对于监测评估主体、监测评价标准、问责机制等的安排。因此,监督机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其次,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监督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即“看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在不在岗”“观察一下教师的适应性及表现如何”等,忽视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监督。
评价机制在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评价机制或评价机制不健全,将直接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是否继续推行该政策的决议。而教育行政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在执行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时,更多关注的是教师交流轮岗的前期工作,即教师交流轮岗选配制度,“让谁轮”“怎么轮”,对于后期的轮岗效果则缺乏监督,并且也没有对交流轮岗教师做到及时跟踪评价。这种做法不利于监测教育政策的实际工作成效,进而也会导致相关政策的出台缺乏科学的依据[11]。
良好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监督和评价过程仍有待加强。因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监督和评价,了解真正的教师交流轮岗效果,能够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
(三)轮岗教师培训体系欠缺
健全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二者缺一不可。在职培训可以弥补职前教育的不足,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能有效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重要途径[12]。因此,交流轮岗教师培训是义务教育学校推行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轮岗教师培训体系有些许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义务教育学校对交流轮岗教师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在对交流轮岗教师进行培训时,多数学校选择在校内以简单的线下会议对教师进行培训,这类培训往往收效甚微。第二,义务教育学校对于交流轮岗教师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义务教育学校为交流轮岗教师选取的培训内容多数是对于交流轮岗教师进入流入校的叮嘱,对于流入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生源质量、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均没有系统化的培训,导致交流轮岗教师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使交流轮岗教师的轮岗效果事倍功半[13]。概言之,义务教育学校交流轮岗教师的培训体系尚需完善。
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的提升策略
(一)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要明确提出针对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采取的激励保障细则,并及时兑现对交流轮岗教师许下的福利待遇、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承诺,妥善处理好教师的利益诉求,从而充分调动交流轮岗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4]。
其次,义务教育学校要关注交流轮岗教师真实的需求。第一,对于停留在生理需要层次的交流轮岗教师,即需要照顾家庭且轮岗学校距离较远的教师,在进行分配时,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基于“就近原则”为教师安排交流轮岗的学校,让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可以照顾家人,减少通勤时间,从而减轻交流轮岗教师的生活压力,使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育教学上。第二,对于有安全需要的交流轮岗教师,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县管校聘”制度,这意味着教师的身份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教师的安全感极差,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职业保障,适当减轻教师的压力,增强教师的安全感。第三,对于有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教师来说,基于教师的交流需要,义务教育学校可为交流轮岗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增强交流轮岗教师的归属感[15]。第四,对于有尊重的需要的教师来说,义务教育学校在评价交流轮岗教师劳动时,应将学生评价与教师互评作为参考依据,但是不能直接认定交流轮岗教师本身的真实劳动,更加不能直接否定交流轮岗的效果,而是要多方面地对教师交流轮岗效果进行考评。第五,对于处在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时期的交流轮岗教师,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义务教育学校可为此类交流轮岗教师搭建“挑战自我”的平台,以此带动其他教师,从而让交流轮岗教师成为那个自己所期盼的独特的个体,发挥交流轮岗教师的辐射能量,带动所有教师实现进步与发展。
(二)改进监督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有利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稳定有序地落实。为了把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要改进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选配制度[16],并建立以教育督导部门为主的教育督导评价机构,以此专门对教师交流轮岗效果进行监测,同时依据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为交流轮岗教师设置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7]。因此,在执行教师交流轮岗这一政策时,党政干部作为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中间人,要负责将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传达给教师交流轮岗的直接执行者。为了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的效果,可以将党政干部落实教师交流轮岗的情况纳入督导考核体系,以调动党政干部切实落实教师交流轮岗的积极性,促使党政干部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并且要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党政干部的奖惩、评优标准。
此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在进行监督和评价时,要关注交流轮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即要对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对于给义务教育学校带来效益的交流轮岗教师,要给予表彰并进行一定的宣传,以便提高教师交流轮岗质量。同时,交流轮岗教师所在的单位也要为交流轮岗教师提供申诉平台,保证参与交流轮岗教师的合法权益[18]。
(三)建立轮岗教师培训体系
提升教师交流轮岗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各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开展轮岗教师培训计划和项目。首先,义务教育学校要大力宣传交流轮岗政策,正确解读政策的内容和指导思想,加深教师对交流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对于交流轮岗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应予以表彰并进行积极的宣传,这有助于达到示范引领的效果,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同时,义务教育学校要为交流轮岗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交流渠道,培育开放交流的校园文化,鼓励教师之间积极沟通,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文化适应”不良现象,增强交流轮岗教师的归属感[19]。
其次,义务教育学校要积极丰富交流轮岗教师培训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AI)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可以采取远程教学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有效推进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
最后,义务教育学校针对交流轮岗教师的培训内容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选取。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义务教育学校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交流轮岗教师进行多元培训,增加其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1]。除此之外,义务教育学校也要主动让交流轮岗教师了解本校的生源质量,这有利于交流轮岗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核心功能不仅是弥补薄弱学校的空缺,还包括通过交流轮岗来提高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整体育人能力,因此教师交流轮岗是目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另外,在具体执行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时候,要兼顾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义务教育学校及教师的利益诉求[22]。为了切实提高教师交流轮岗质量,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要加强激励保障措施的落实,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体系。同时,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义务教育学校也要助力交流轮岗教师正确解读政策,提高教师对政策的认同度及参与意愿,探索多样的交流轮岗方式,充分发挥交流轮岗教师的辐射能量,助力其专业发展。概括来说,只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义务教育学校及交流轮岗教师共同努力、积极合作,才能使教师交流轮岗效果达到最佳,促使正确教育价值观回归和重塑,进而达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3-06-13)[2023-05-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6/content_6886110.htm?dzb=true.
[2]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EB/OL].(2014-08-13)[2023-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408/t20140815_ 174493.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6-01)[2023-05-2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08/content_9833.htm.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EB/OL].(2021-11-25)[2023-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12/t20211201_583812.html.
[5]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02)[2023-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6]李茂森.中国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梳理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20(5):113-121.
[7]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04-19)[2023-05-20].http://news.cctv.com/2021/04/19/ARTIiSf-pXYx8wK35IZvN9rg0210419.shtml?rand=9IvLZt5q.
[8]姜超.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9]纪超凡.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对青年生命价值教育的启迪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
[10]徐权.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教师管理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36):22-24.
[11]袁媛.“县管校聘”体制下教师交流轮岗的机制建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3):127-132.
[12]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13]胡嘉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及执行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2.
[14]毛春华.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18):39-41.
[15]殷诚.“县管校聘”师资流动背景下的教师归属感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16]叶菊艳.交流轮岗制度如何实现“人”“校”双赢: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的三个方向[J].人民教育,2022(23):39-44.
[17]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EB/OL].(2022-01-26)[2023-05-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1/26/content_5670588.htm.
[18]朱月华.应然与实然:“县管校聘”改革的价值取向、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教师教育学报,2023,10(4):119-128.
[19]朱明俐,龙梦晴.“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3(22):11-15.
[20]余雅风,姚真.教师轮岗:质量风险与制度完善[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7-14.
[21]田梦媛.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实施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1.
[22]纪德奎,胡冬梅.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23(22):16-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