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然后分析了红色文 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把 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 承好。”[1] 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政治文 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时代内涵,集中体 现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历史和现实交汇、理论 和实践结合的智慧结晶,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迈向高 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今天,有着凝聚人心、加强政治认 同和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传承好红色文化,有 助于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到强基铸魂的基 本要求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 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实际的教学效果[2]。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红色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也是引领先进的旗 帜,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成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 革的历史进程 。具体来说,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知识与中国实际斗争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 主义滋养中国广袤大地百年的结晶 。地域跨度广、时 间跨度大、内容多样化的红色文化,见证着中国共产 党从建党之初的寥寥数人到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党 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故事、红色遗迹、红色精神 的红色文化,从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方面,完整记 录着中华民族的抗争史、革命史和复兴史,凝聚着鲜 明的革命意志和独特的民族情感,在内容结构和功能 效用上,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统一性,是优 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红色文化是优质教育资源,拥有红色遗迹、红色 歌曲、历史文物等鲜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具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 方式,如利用红色文化相关的歌曲、图片、故事、电影 等载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素材,通过讲红色故事、观红色画作、看红色电影等方 式,将具象化、图像化、影视化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 政课,在增加教学过程趣味性的同时,创新高校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可拓展高校思政课 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实地参观、走访调研等多样化 的实践教学形式 , 选择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的场所, 如红色文化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等进行现场教育,既可帮助学生沉浸式地提升文 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有效拓展高校思政课实 践教学的具体场域。
(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红色文化包含着种类丰富、细节生动、与时偕行 的教育素材,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积淀,也是民族 精神内涵与独特革命历程的生动诠释 。作为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之一 的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 高度的协调性,二者在价值观念上是一致的,在内容 方式上是相通的,在育人功能上是互补的 。将红色文 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加强思想引领和凝聚 人心的功效 。利用红色遗迹丰富实境课堂,可增强教 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围绕革命榜样讲述红色故 事,可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借助红色文化自身强大的 感染力[3],可抵制消极风气带来的不良影响 。 因此,以 红色文化为载体,通过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方式对 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在思想政治教育 的刚性灌输之中添加人文熏陶的因素,从而更好地赓 续红色血脉、供给红色养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4]。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融入能力有待提升
要想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有效融入, 首先需要的是师资队伍的保障,即思政课教师需要具 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虽然近年来国 家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给予了很多倾 斜政策,并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仍然比 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 校为了达到思政课教师的岗位人数要求,在未经专业 培训的情况下,盲目地将部分辅导员和其他学科的专 业课教师转为思政课教师,而这部分教师往往红色文 化理论素养欠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 位,从而使教育活动流于说教式的理论“ 灌输”;二是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更没有 接受过红色文化相关的专业培训,只能以自身对红色 文化的有限理解开展教学工作,这不仅容易使学生在 接受教育时因理解不深入而产生认知偏差,更无法有 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部分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不够纯熟,话语表达方式 不够鲜活 , 教学时片面注重红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缺少对红色精神实质的挖掘和点拨,这种漫无目的的 援引和浅尝辄止的泛听,大大削弱了红色文化的思想 政治教育功能。
(二)红色文化融入成效有待提高
一是红色文化的融入形式相对粗糙。受到固化教 育模式的影响 , 高校教师通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 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既不考虑 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的适配度,也不思考红色文化融 入当下教育内容的深浅度,更有甚者,在对学生开展 红色文化教育时,抛弃思政课这个主阵地,人为地将 思政课堂与红色文化割裂,单一地采取红色文化主题 演讲活动、经典朗诵比赛和参观活动等形式化的教育 模式 。二是红色文化的融入媒介比较单一 。高校在对 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时候只注重将其融 入校园官方网站、纸质学习资料和校园广播电台等传 统传播媒介,不重视红色文化在新兴传播媒介的融入 进程,更遑论将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结合起来[5],达到 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效果的目的。三是红色文化与校园 文化环境的交融不够浑然一体。高校校园环境具有辅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功能,但是目前部分 高校存在忽视校内古建筑的育人功能,只重视对红色 文化的展示,忽视将其与校园整体风貌和与校园文化 相融合的做法,造成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深度不 够的局面,影响了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成效的评价。
(三)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有待优化与精进
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历尽千辛的发展 史和奋勇前进的复兴史,为我国的红色文化教育提供 了鲜活、多样、内涵丰富的资源,大量的历史遗址和红 色故事也为红色文化教育推陈出新打下了坚实的根 基。总体来看,我国拥有种类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但 分布较为分散,当下大部分文献资料仅停留在对史实 的表面介绍上,缺乏深入解读 。从我国当前的高校教 育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红 色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足,教育者常用的案例和故事 大多是陈旧且重复的,忽视了学生对于情感认同的主 观诉求,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二是红 色文化教育资料的内容阐述不系统、育人导向不明 显,当下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大多是从相关图书资料中 拼凑而来,史料的简单堆砌、案例的物理叠加、知识结 构的系统性失调,致使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三是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不足,当前的红色文化教育展馆多以静态观光、橱窗 展示为主,普遍存在展品陈旧、配套设施不全、互动性 不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都 不同程度地导致了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与现实生活的 契合度不高,难以激起学生的获得感、认同感和使命 感 。长此以往,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的红色文化 教育不仅难以凝聚思想共识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 标,更会在学生学习时触发其抵触情绪。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素养,全方位增强红色文化融入的 实效性
第一,健全并实施科学的新进思政课教师遴选制 度。高校在招聘新进思政课教师时,应采取多项措施, 保障遴选工作的顺利完成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准入 条件,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重视对教师师德师风、政 治素养、业务能力的考察,将符合条件、资质优良的应 聘教师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其次,采用线上线下相 结合的宣传方式,扎实做好宣传工作,譬如,可借助学 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开展线上 的招聘信息宣传,再结合线下的人才市场、招聘现场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开展招聘宣讲,吸纳更多德才 兼备、信念坚定的人才,壮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最 后,应严格遵照准入制度、贯彻遴选要求,优先挑选政 治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对红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教 师,让具有充分理论自信和学术担当的思政课教师加 入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好选 人关。
第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高 校应立足本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具体构成情况[6],从各 类思政课教师的特点出发, 为他们制定量体裁衣式的 培训计划,积极组织涵盖全体思政课教师的集中培训 和学习活动,做到既不重复培训,又不遗漏个别教师。 首先,对于新进思政课教师,应督促他们不断学习理论 知识,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四史”学习教育相关 文件等,使他们夯实基础、锤炼素养,此外,还要严格落 实考核培训制度,只有培训期满且考核达标的新进思 政课教师才能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次,对于部分年 龄较大的教师, 除了组织他们参加思政课教师的集中 培训,还要开展常态化的观察、指导和帮扶行动,帮助 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新动向、掌 握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红色 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最后,对于转岗、转任 教师和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既要坚持做好集中培训, 还要强化开展针对性强的理论学习,不断夯实他们的 理论功底,并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保证其能完 全胜任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只有抓实抓好高校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探索建立长效的培训机 制,才能切实地建强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7],提升这支 队伍的政治站位与理论素养,使他们能更好地肩负起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职责和使命。
第三,努力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教师学习机制 。高 校在组织教师参加学习活动时,要注意端正他们的学 习动机和态度,不断提高其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积 极性。一方面,要充分运用“ 以赛促学”,推动思政课教 师的学习成功落地见效。一是高校可定期组织开展红 色文化主题相关的思政课授课比赛,通过对竞技平台 的搭建, 促进教师之间充分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实 现对融入红色文化的经典案例的探讨和思考;二是要 对授课比赛获奖者进行嘉奖,同时结合平时教学成果 和比赛结果 ,选树一批杰出专家和优秀青年教师,采 取正面激励的方式,推动全体思政课教师锻炼教学水平、提升融入技巧;三是对于竞赛和评选过程中涌现 出来的成效好、反响佳的突出案例,应及时进行积极 宣传,用好的学习样板,助力红色文化融入效果的提 升。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人才交流,促进融入技巧和 方法的有效交流。高校应充分利用研讨会、交流会、分 享会等形式,积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高质量 的在线交流和线下学习活动 , 鼓励体现深度学习成 效 、展现真知灼见的教学成果资源在校园内外的流 动,推动广大思政课教师加强对新理论、新技巧和新 方法的学习,不断丰富他们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 课堂的话语表达方式。
(二)加强价值引领,多角度增强红色文化融入的 渗透性
第一,抓牢高校思政课,巩固红色文化融入渠道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主阵地”,其课堂教学更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 目标的主渠道。要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 堂的重要作用,就应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 程 。如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可将红色文化 的形成过程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革命的理论特征相 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相结合,与马克思主 义理论体系中的“ 为人类求解放”主题相结合,以引导 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厚植文化自信的根基 。在 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时,作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一 的红色文化,既可用来配合讲 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成逻辑,又可辅助阐释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可以助力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在讲授“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课时,既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味 革命先进分子的红色品质,理解其崇高精神背后蕴含 的历史必然性 , 还可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遗 迹、红色精神、遗物等[8],使学生体会革命先辈在特定 历史时期的艰苦探索之心,增强学生对我国现有制度 体系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认同。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在讲授“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时可融 入红色文化,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树立正确 的“ 四观”;在讲授“ 理想信念”章节时可融入红色文 化,使学生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熏陶时能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构建立体传播矩阵,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效果 。首先,运用传统媒介,开展针对性教育 。针对学生 中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不强 、价值观念淡化等问题, 高校教师可将井冈山文化、西柏坡文化等红色历史和 女排精神等中国精神作为教学内容 , 辅之以校园网、 校报、校园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介载体,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明白自身的使命和担当。其次, 拓展新兴媒介,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一方面,高校应 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体,在充分了解大学生 的兴趣爱好、关注热点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定 期推送、精准投放红色文化教育相关的推文、小故事、 视频、图片等学习资源,以及在网上发布红色文化相 关话题的方式,积极邀请学生参与讨论和学习,让学 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增加参与感 、提升体验 感;另一方面,高校应综合运用学习强国、大学生慕课 等 APP 上丰富的权威型学习资源 ,通过分类汇总,将 红色文化教育资料进行专题整理,并定期发送给大学 生,减少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时受到的时空和场域的 限制 。最后,加强媒介融合,打造立体式融入矩阵 。高 校应将传统传播媒介和新兴传播媒介进行有机结合, 既发挥传统媒介的宣传优势,又利用新兴媒介补齐传 统传播方式的短板,打造立体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矩阵 , 充分扩充红色文化融入的空间, 延长红色文化教学的时间[9],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厚植红色文化根基,延续红色血脉。
第三,重塑高校校园环境,唱响红色文化主题旋 律 。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入口, 还是展示大学文化的“ 窗口”。因此,高校要树立“大教 育观”,充分重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积极谋划、主动 策划 ,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红色血脉的赓续和红色基 因的传承[10]。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一方 面,要充分挖掘校内楼馆的育人功能,这是因为校园 内的古建筑既是校园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展示独特校 园文化的载体, 其中不乏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是对高校学生就近、就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鲜活素 材,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可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融 入度;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建设的具体方案,可综合采用师生共同走访、调研小 组收集资料、相关教研人员开会研讨和邀请设计公司 因地制宜定制校内文化景观等方式,从育人的高度谋 划校园布局和规划展馆陈列,使红色文化不着痕迹地 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意识塑造。
(三)丰富教育资源,深层次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内 容的感染性
第一,科学使用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其生命 力。红色文化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为确保其更好 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首先,高校应对红色文化教 育内容进行再加工,组织专业人员对红色文化教育中 的经典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和科学研讨,在把握实质内 涵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既保留红色经典的严肃性,又 强化红色经典的时代性,通过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价 值空间和时代内涵的不断拓展,使红色文化教育与学 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其次,高校应对现有的 文化资源进行再梳理和再整合,通过加强与当地党史、 社科等部门的合作,进行文献资料和人力资源的共享, 广泛收集现存红色遗址的历史资料和革命先辈的感人 事迹,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元素[11],并通过梳理和整合,使 其形成系统化的红色育人资源, 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 新素材、注入新活力;最后,高校应编写独具特色的校 本教材,要立足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挖掘地 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元素, 找准地方红色资 源与统编红色教材的结合点,通过地方革命史与红色 文化资源的共融,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生命力,实 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库存”。
第二,系统挖掘尚未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其 内涵力。一方面,高校要摸清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为后 续开发工作做准备 。高校应组织专家和学者成立红色 资源调研小组,通过实地走访革命遗址、征集民间故 事、梳理文献史料等方式,系统了解本地所积淀的红色 文化和革命渊源,全面掌握语言、风俗等相关的文化符 号,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做好考察和调研工作。另一方 面, 高校应促进多方合作,助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计 划。高校应积极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在不违反 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主动与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红色文化资源管理部门 等多个相关主体取得联系,促进多方主体的协调和联 动,基于前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提出促进思政元素挖 掘的决策建议,合理确定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的力度、次 序和方式,助推集保护、开发、利用为一体的红色文化 资源挖掘工作的开展, 实现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 可再生开发,从而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内涵力。
第三,要活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方式,增强其 鲜活力。首先,高校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红色文化资源与人的互动性。在校内的红色文化展馆和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等场景中 , 高校可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 术,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解读文物,用 180 度环幕技 术重现历史场景,用 VR 技术增加体验感与互动感,运 用多彩的视觉效果,将历史转换为课程,把史料转化 为教材,以沉浸式的体验模式,实现视觉、触觉、听觉 的联动,全方位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及其对大学生 的吸引力。其次,高校应借助文创的东风,丰富红色文 化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 物馆、红色遗址等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时,可鼓励学 生用原创的诗歌、画作、汇报表演和 T 恤、帽子、书包 等文创作品的形式完成实践报告,用创作式实践教学 方式 ,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 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同 时,实现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积淀,具 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有着丰富教学资源、创 新教学方式、增强工作实效等作用 。针对将红色文化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需要 明确目标,紧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多措并举,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 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2] 宋文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吉林 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3.
[3] 黄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北方民族大 学学报,2021(6):148-155.
[4] 张红飞.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 三重逻辑[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3):60-63.
[5] 李阳,张永辉,赵永明.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 四新”路径[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33(4):96-102.
[6] 卜云.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22.22(2):78-81.
[7] 卞成林 . 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 径[J].社会科学家,2020(5):9-13.
[8] 席文哲,涂鹏.我国红色文化研究现状、热点及演进趋势探析[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2(1):55-65.
[9] 李维军,黄珊,董平.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 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2):156-162.
[10] 赵洪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鄂州 大学学报,2022.29(3):82-84.
[11] 钱斌.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教育教 学论坛,2022(1):82-85.
其他作者简介:杨公银(1986— ),男,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 思主义理论。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