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创新音乐教学――以《彩云追月》 一课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0 11:36: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创新音乐教学流程,挖掘课程中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音乐课程 的使命。文章以《彩云追月》为例, 探讨了音乐学科创新教学设计的原则, 从“线上微课助学”“分组实践演唱” “组织乐曲演奏”“校外延伸探究”四个步骤入手,分析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彩云追月》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初中音乐,传统文化,彩云追月,教学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创新与发展的基石。中华民 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了无数灿烂的文化资 源。传承这些文化,使它们走入学生的心中,让传统 文化在校园中绽放光彩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音乐 是美育的代表学科,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优良载体,但 当下的音乐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文化要素缺 失、学生参与不足的问题,导致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 与文化属性未能得到充分开发 [1]。教师不应受传统教 学逻辑束缚,而要主动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音 乐教学流程,挖掘音乐资源中的文化要素,为学生提 供更多的课堂参与空间,让他们在沉浸式的音乐体验 中,感悟音乐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一、《彩云追月》创新教学设计的原则分析

  (一)合作性原则


  合作是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是学生迈 向社会进行人际交往所必需的基础能力。在音乐课堂 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意识与能力, 还可以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使 学生在合作思考中解决问题。这样一来,音乐课堂便 不再死板与沉闷,而学生也会在和谐、民主、活跃的 音乐学习氛围中,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文化性原则

  音乐作品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每一首音乐 作品均蕴含着民族性、地域性、语言性等文化内涵 [2] 。 但以往的音乐教学普遍存在“重技法,轻文化”的现 象,教师将大多数时间用于教授具体的演唱与演奏技巧,而忽视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挖掘音乐作品背后所 潜藏的文化资源,将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当 下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我国的民族器乐讲究“气 韵”与“意境”,其创作理念与我国书画、诗词等有诸 多相似之处,均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强调艺 术表达的恬淡与中和。这些民乐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感受这些乐曲,有助于加深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3]。

  (三)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一门实践学科,需要学生在体验中,去感 悟、解读艺术作品的美。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范围不 够广, 力度不够大,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音乐教学大多局限于音乐课堂,未能将音乐实践延伸 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另一方面,教师深受“师讲生 练”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往往多于学生 实践的时间。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实践性原则, 主 动拓展音乐教学的维度,丰富课堂实践的形式,打造 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于一体的音乐教学体系。


\

 
  二、《彩云追月》创新教学设计的路径研究

  (一)《彩云追月》作品简析


  《彩云追月》最早流传于清代,曲风轻快独特。 1935 年,作曲家任光对民间粤音曲谱进行了整理重 编,采用探戈舞的节奏, 描述了迷人的月色。《彩云追月》 极具民族色彩的优美旋律与清新的节奏风格深受人们 喜爱 [4]。1984 年,词作家付林以“盼归”为主题对乐 曲进行填词,赋予了《彩云追月》新的内涵,使其成了一首抒情歌曲 [5]。

  (二)学情与教学目标分析

  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乐理 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与自主意识较强,渴望 自己去探索教材之外更广阔的音乐世界。在教学时, 教 师应利用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音乐学习的维度,让 他们在实践探究与真实体验中感受民乐之美。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欣赏、掌握《彩云追月》 这一内涵丰富的作品,感受其背后所凝结的中华传统 文化, 笔者将本课的教学划分为三大部分:欣赏、演唱、 演奏,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能,使他们可以哼唱《彩云追月》的基本旋律线,熟 练演唱填词版《彩云追月》,并理解歌词背后的美好愿 望,最后可以演奏管弦乐版《彩云追月》。

  (三)教学过程

  1. 线上微课助学,挖掘传统文化


  在音乐学习中引入微课可以延展教学的维度,将 部分内容的学习转移到课前,为课上师生之间更充分 的研讨学习奠定基础。考虑到学生在家中缺少教师的 监督,微课的时长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为宜,内容也不 应设计得过于复杂。音乐教学的演唱、演奏环节需要 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互,这些环节的学习不适 合线上进行。因此,本课的线上学习阶段,以《彩云 追月》的音乐鉴赏和传统文化的挖掘为主。

  《彩月追月》的微课由笔者自行设计并录制。微 课选取中央民族乐团管弦乐合奏版本的《彩云追月》, 向学生介绍其基本的音乐特点,如速度中速,节拍是 常见的 4/4 拍,有明显的探戈舞曲节奏,情绪轻柔且雅 致,使学生对乐曲《彩月追月》有初步感知,方便后 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微课最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一个 问题:“结合音频,你能推测出管弦乐团的编制有哪些 吗?”在线下课堂开始的一周前,笔者将微课上传至家校 群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 随时浏览和学习。

  《彩云追月》作为清朝时创作于广东地区的乐 曲,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走红 与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有关。1932 年, 由任光采编, 发 行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版本成为流传至今的通用版 本。在线上学习的下一个阶段,学生从“广东地区民 乐赏析”“李鸿章与《彩云追月》”“革命作曲家任光 生平作品赏析”三个备选题目中选择一个,利用互联 网,收集相关资料,制作 PPT。在课上学习的第一个 环节,教师选取三个主题的学生代表,邀请他们走上 讲台, 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学生在课前就对《彩云追月》的艺术特点与创作背景有 了较深入的认识,在课堂上留给教师和学生演唱和演 奏作品的时间也就更充分。

  2. 分组实践演唱,生成情感体悟

  经过知名作词家付林的填词,《彩云追月》有了新 意境。在课上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笔者从学生学唱《彩 云追月》,品读思念之情开始。

  调动情感。“中秋月圆夜,我们手牵着手,站在白 沙滩,遥望日月潭,月光洒满了宝岛,我们的情思也 随之飘向远方。那离岸的亲人啊!你听到我的呼唤了 吗,我们何时才能再次相聚,叙说彼此的故事。我要 用歌声唱出对你的思念!”笔者声情并茂地进行诗朗 诵,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1)学唱旋律。学生首先寻找乐谱中出现的所有 大附点与大切分节奏。笔者用钢琴分句带唱,在唱谱 阶段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在画面与声音的双重 作用下,学生逐步走入音乐世界,融入歌曲的意境。 这时,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要将旋律唱准。

  (2)学唱歌词。在合唱之前,教师先安排学生集 体朗读歌词,使吐字吐音标准化,然后鼓励学生带入 情感,跟随配乐按照自己的节奏放声朗读。教师在一 旁指导他们音色、气息的运用。在演唱阶段,学生被 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性学习。在分 组时,笔者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将不同音乐基础、 不同性格喜好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为了在比赛中取 得好成绩, 小组内学生相互指导, 学习歌曲的情绪表达、 正确的换气位置,尝试将歌曲表达得更完整。教师则及 时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3)设计活动。在学唱阶段,笔者结合《彩云追 月》的探戈节奏特点,设计了一个节奏型(如图 1)。 学生随着节奏,通过拍手、拍腿等动作,感受乐曲的 节奏特点。在组内合唱环节,笔者安排一半学生演 唱,另一半学生打节奏点,看哪一个小组的学生动作 最整齐,配合最默契。通过这一设计,学生能够全身 心地投入课堂的实践中, 也更好地感受了《彩云追月》 的节奏与节拍。


\

 
  3. 组织乐曲演奏,体验民乐意境

  《彩云追月》是我国民族器乐的典型代表。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了解到班上有学生具备民乐的基 础。于是在《彩月追月》课堂教学的尾声,笔者安排了 一个民乐小合奏, 让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用扬琴、古筝、 中阮、二胡等乐器,现场为大家进行演奏。这些有特 长的学生获得了很好的表现机会,提升了后续参与音 乐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其他学生也在欣赏的过程中, 加 强了对中华传统民族乐器的了解,激发了对中华传统 民乐文化的浓厚兴趣。

  以《彩云追月》的学习为契机,笔者在班上组建 了一支民乐团, 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交流民乐感悟, 共 同排练民乐作品。由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对传统 民乐文化的学习中,民族乐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

  4. 校外延伸探究,升华音乐认知

  经过前面的品鉴与实践,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 起来,跟随乐曲走入了“皎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 的意境中。此时,教师继续组织一些校外的延伸性学 习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

  《彩云追月》校外延伸阶段的学习,以比较性鉴 赏为主要形式。笔者为学生提供另一民乐经典《春江 花月夜》,安排他们在课后对比学习《彩月追月》与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表达特点,进而对中华传统民 乐形成更系统的感知。《春江花月夜》又称《夕阳箫 鼓》,旋律雅致优美,意境悠远深长。与《彩云追月》 相同,《春江花月夜》以“月”景为主题,用柔婉的旋 律、安宁的情调, 描绘出我国江南水乡的良辰美景 [6] 。 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人小组,为每个小组单独创设 一个微信交流群,由笔者担任群主,鼓励他们以小组 为单位,在交流中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中国古典 音乐名曲。

  学生的校外学习从多版本的品鉴开始。笔者在各 个微信群以群文件的形式上传《春江花月夜》的各种 演奏版本,包括钢琴曲、琵琶独奏曲等。学生也可借 助网络自行寻找资源,并传至组内。通过对各个版本 的鉴赏,学生逐步融入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仿佛 置身于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的天地。将赏析与写作 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保留住学生在赏析过程中生成的 画面感。在校外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充分释放自 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从《春江花月夜》与《彩云追月》 两首作品中选其一,进行 200 字左右的微写作, 记录、 描绘自己所感受到的画面。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使乐曲之美以另一种方式呈 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写作完成后,在六人小组内相互 传递,在互鉴中获得进一步成长。

  最后,各小组以“中华民乐的情调与意境”为主 题,分工配合,从《春江花月夜》与《彩月追月》两 首作品中提炼共性,并结合从网络上收集的资料,录 制一段音乐科普小视频。评价环节由学生自评与组间 互评两种方式组成。学生选出表述最清晰、内容最完 整的作品,由教师进行嘉奖。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对 中华传统民乐的气韵与意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实践 中升华了对音乐的认知。


\

 
  三、结束语

  音乐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挖 掘这些资源,以学生“乐意听、乐意学”的方式呈现 出来,是当下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从学生 的现实心理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寻求传统 文化与音乐资源之间的契合点, 使音乐课堂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以文传人,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课堂 上延续。

  参考文献

  [1] 蔡瑞芳.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里:初中音乐课堂提 高学生民族音乐学习兴趣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 研究,2017.1(30):23.

  [2] 杨春强.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电视 指南,2017(23):197.

  [3] 张丹.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传承与发展的重 要性探析[J].戏剧之家,2022(12):181-183.

  [4] 歌然.情起于《彩云追月》 魂归于皖南事变:新四 军音乐家任光与妻子徐瑞芳的生死恋[J].铁军,2020 (5):23-25.

  [5] 王诗媛.《彩云追月》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J].戏 剧之家,2022(6):93-94.

  [6] 缪裴言.旨在感受与体验民族传统乐曲的美感:怎样 上好《春江花月夜》一类经典古曲欣赏课[J].中国 音乐教育,2021(10):56-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